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8 ,大小:5.54MB ,
资源ID:916793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9167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从世界政党政治发展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背景、内涵要素和价值意义.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从世界政党政治发展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背景、内涵要素和价值意义.pdf

1、理论探讨政治学研究THEORETICALINVESTIGATION1.047从世界政党政治发展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背景、内涵要素和价值意义周淑真12,武贵明1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 0 8 7 2;2.浙江(嘉兴)中外政党研究中心,浙江嘉兴3 14 0 0 1摘要: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政党的品质和政党政治的运行质量影响着国家的兴衰成败,政党政治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但不同国家社会政治条件、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实现民主的具体道路也不相同。用中国民主话语体系论说全过程人民民

2、主人民性的价值取向、过程性的显著特征、全面性的实践要求,分析它赋予民主概念以具体内容和所扩展的民主形式,其价值意义在于丰富和拓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现代化,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政治话语权。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政党政治相互契合,创造了人类民主新形态,为人类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关键词:政党政治;全过程人民民主;内涵要素;价值意义;民主新形态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 0 0-8 5 9 4(2 0 2 3)0 5-0 0 4 7-0 7作为近代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概念之一,民主及一、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的时代背景民主

3、化引发的争论从未停止。如果说曾经认为西方式民主是普世的唯一民主模式,那么随着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以失败告终和中国式民主的出现,民主的含义及路径已由原来的西方式民主和非民主的两分法,变成了西方式民主和中国式民主都属于民主范畴的总结构模式。这意味着民主的目标是多重的,实现民主化的路径也是多样的。正如萨托利所说,就民主的精神和原则而言,它是普遍的,可移植的;就民主的具体程序和进程而言,它是特殊的,在各国的表现会有所不同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致力于走中国式民主政治道路,中国的民主模式兼顾了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跳出西方民主话语体系的约束,将民主视为一个系统性的政治过程,而非单一的政

4、治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作者简介:周淑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嘉兴)中外政党研究中心主任;武贵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近年来,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前所未有,2 0 2 2 年俄乌冲突的爆发和欧美各大国之间的博奔,美国遏制围堵和平崛起的中国,说明世

5、界已经进人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格局、全球发展格局、世界政党格局等都在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面对两个大局一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用中国民主话语体系论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彰显中国式民主的优越性,显得尤为重要。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但不同国家的社会政治条件、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实现民主的具体道路也不相同。近代以来,以政党为主角的现代政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政治形式,政党的品质和政党政治的运行质量影响着国家的兴衰成败,政党政治已经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国家把一人一票的选举民主(竞争性选

6、举)作为民主政治的唯一形式,并向全世界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推广复制,但自2 0 16 年以来,在世界近代史上最早产生政党,也是曾经作为政党政治制度典范的英美等国,其政党政治的运行方式特征和民主政治的质量理论探讨2023年第5 期048THEORETICALINVESTIGATION总第2 3 4 期已经发生并持续发生着变化。英国和美国作为产生政党最早的国家和最早实行两党制的国家,其政党和政党政治的制度形式曾对世界产生示范效应,为不少后发国家所学习和仿效。一百多年来,英美两国政党政治作为学者们认识和研究政党政治的范例,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英美政党政治研究的理论观点,但近年来美英两国政党和

7、政党政治的表现,颠覆了人们一直以来的认知。就美国而言,它的宪政体制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中央和地方关系为联邦制,政党政治制度形式为总统制的两党制。传统观点认为,美国政党政治是温和的两党制,民主、共和两党在意识形态、社会政治政策的分野并不明显,无论是大选还是中期选举,两大政党都会向中间地带靠拢,并认为,美国政党政治在运行中有很强的自我纠错能力,就政党组织结构和功能作用来看,美国政党在世界政党中属于特例。然而,自2 0 16 年以来,美国就已经从“论争式民主”转变为“敌对式民主”,政党极化现象极为严重 2 。民主、共和两党在意识形态、国内政治社会主张等方面极端对立,并由此推动了整个

8、社会政治极化。当前的美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增速下滑、白人人口比例持续下降、国内种族矛盾不断激化、充斥着焦虑感和潜在不稳定因素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状态之下,两党在社会基础、意识形态、对内政策主张方面的极端对立导致了否决政治、社会撕裂和政治衰败。2016年后,美国政党竞争方式和竞争手段、新旧政权交替的方式开始发生变化,政党政治运行机制也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特朗普现象”突出、“白人至上主义”抬头、国内族群矛盾难以调和、两党斗争呈现高烈度和白热化。“文化一身份”矛盾取代“经济一阶级”矛盾,传统政党的阶级联盟问题、意识形态的左右之争、“经济一阶级”分化主导下的公共政策辩论等不再处于美国政党政治议程的中心。20

9、20年大选和“国会山”事件的发生都表明,美国以政党政治运行推动的民主政治发生了结构性问题。2022年11月的中期选举结果显示,两党势均力敌,这次选举也是最昂贵的一次选举,金钱政治的力量不断削弱政党的民主功能。美国共和党依赖未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选民,在有关非法移民、少数族裔、国家贸易等议题策略上更向极端化发展;民主党则竭力争取少数族裔、外来移民、白人精英和特定群体。不论是总统大选还是中期选举,两党都在极力吸引特定选民,而这一过程又加剧了选民对立与社会撕裂。2 0 2 2 年中期选举过于相近的选举结果,不仅可能促使政党更主动地明确自身的意识形态特征和政策偏好,加剧政治极化,而且还可能进一步推动两党

10、制的异化和两党恶性斗争的升级。更为严重的是,政党之间的恶斗和政治极化使美国政治陷入“否决政治”的僵局。在分权与制衡的政治体制之下,美国国会作为立法机构,是重大公共政策讨论和通过的场所,是两党政治运行的重要阵地。两个政党为了不让对方提出的议案获得通过,经常使用非常规的手段阻挠议程,影响立法质量和数量,导致国会立法效率降低,一些具有前瞻性、持续性的重大公共政策难以出台。否决政治的严重危害是造成美国公共政策缺乏延续性。过去,美国两党政策虽有差异,但相对不大,政党轮替后,执政党还能继续推行前任政府的一些政策举措,公共政策还能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2 0 16 年以来的政党极化,造成两党的政策主张差异越来

11、越大,政党轮替后,执政党往往推翻前任政府许多重大政策,以凸显“我”与“他”之间的区别,造成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层面的反复与低效。共和党的特朗普上任后,几乎推翻了前任民主党总统奥巴马推出的所有重大公共政策,包括奥巴马极为重视的医保改革方案。同样,特朗普所推行的美墨边境“建墙”、能源政策和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等,在民主党总统拜登上台后又被废止。公共政策的反复和根本性调整,给国家治理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消耗,既给民众带来了诸多不便,也直接影响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外交领域。民主、共和两党除了在维持和维护美国霸权方面还保留一些共识以外,在政策手段方面两党主张截然不同。特朗普在任期内强调美国利益

12、至上,口号是“让美国再次伟大”,以国际和外交的“退群”著称;拜登则以所谓的“民主”“人权”等价值观至上,在国际事务中热衷于拉帮结伙,搞“小圈子”,多次组织有关国家召开所谓的“民主峰会”、组建英美澳三边伙伴关系(简称AUKUS),推行“印太战略”,组建“印太经济框架”(I P E F),试图“筑墙设垒”“脱钩断链”,破坏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原则,遏制围堵和平崛起的中国。两党的手段虽然不同,但是目标一致,都旨在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在政党关系问题上,两大政党的相互理论探讨政治学研究THEORETICALINVESTIGATION1049倾轧、相互攻计与肘以及互相拆台,造成政党极化、政治动荡、社会分裂,

13、从而导致无效治理和政治衰败。现在美国两党的极端对立有导致内战一触即发的态势,美国宪政体制陷入危机。英国是议会制的两党制国家,从2 0 10 年开始,保守党始终在议会下院占有多数席位,保持执政党的地位,但从2 0 16 年英国脱欧公投至今,六年间更换五任首相,政治“走马灯”现象极为严重。传统政治学理论中的英国责任政府、责任内阁荡然无存,议行合一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从卡梅伦到特蕾莎梅到鲍里斯约翰逊再到特拉斯最后到苏纳克,保守党几乎只关注国际政治问题,而对国内经济问题拿不出任何有效应对办法,脱欧之后的混乱无序,说明“大英帝国”已无可奈何花落去。多党制国家的政党政治情况同样堪忧,比如法国、德国、意大利

14、等国,传统左翼、右翼政党势力逐渐衰弱,新型政党不断涌现。这些政党在俄乌战争中因受美国控制,对国家所遭受的能源、金融、经济危机等一筹莫展,应对危机的对策决策迟缓不前。以德国的“交通灯”联合内阁为例,德国现内阁中绿党占有6 个主要职位,绿党已变成“橄榄绿”,很难达成“共识政治”以及时作出符合公共利益的决策,形成了所谓的“多党制难题”。可以看出,英美等国家政党政治和民主政治,即一人一票的选举民主出现了难以克服的结构性问题,说明西方式民主已经陷入危机,西方国家所热衷并推广的竞争性选举民主似乎走到了历史尽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民主政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不同于西方民主理论的中

15、国式民主。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要素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虹桥街道考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时深刻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过程民主的概念。2 0 2 1年7 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 0 周年大会上强调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2 0 2 1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对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和实践要求作出系统精辟的阐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

16、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纳人“十个明确”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如下内涵:第一,人民性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取向。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人民至上、人民主权的民主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的六个“必须坚持”中就有一条“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中也有一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可见人民性在中国政治原则中的重要地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首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也就是中国式民主回答“为了谁”或者“代

17、表谁”的问题。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目的就是要体现人民利益、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还体现在一切依靠人民,也就是“依靠谁”的问题。作为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过程,全体人民都能参与到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个民主形态中。通过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维护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有效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使人民在各个层级、各个领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实

18、现人民当家作主,让广大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在国家治理中得到充分激发。人民性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优于西方式民主的重要特征。尽管西方式民主也宣称人民主权、代表人民,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政党选举运行的背后逻辑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权衡博奔,人民与民主的关联主要体现为一次性的投票选举行为。人民仅通过投票参与民主政治,一旦投票换届结束,就再难以参与到政策决策过程中,人民的诉求和愿望很难转变成实际的政策,更难得到有效执行,人民特别是弱势边缘群体的政治社会权利很难获得保障。而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民主作为过程和手段依靠理论探讨2023年第5 期050THEORETICALINVESTIGATION总第2 3 4

19、 期人民参与,作为目的和成果始终为了人民。第二,过程性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特征。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将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和理念贯穿于公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贯穿于人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全过程。中国的民主白皮书中列出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一系列环节都是民主过程,这使得各个阶段的治理管理和制度机制都能够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在西方式民主中,民主的过程被极大简化,民主简单地等同于竞争性选举,选举之后政治政策便与选民脱钩,难以保障人民利益。实际上,在古典政治传统中,公民是要参与民主决策、履行民主监督的,但后来的西方式民主将民主与竞争性选举画上了等号,衡

20、量一个政治制度是否“民主”的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存在自由的、竞争性的多党选举,政体便是民主的;不存在自由的、竞争性的多党选举,政体便不是民主的 3 。这样的民主标准削弱了民主价值的丰富性,破坏了民主的过程性,在这样民主观指导下的治理实践出现了无效治理,即便是曾经吹捧西方式民主的学者也认为这种民主是“没有治理的民主”。针对西方式选举民主带来的国家治理能力弱化,参与民主理论和协商民主理论又逐渐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纠正这种偏差。民主在中国的实践是作为一种政治过程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产生活,这能够防止出现西方式民主在选举时高调许诺、选举后无人问津的现象,充分保障人民参与民主的全过程。从治理的过

21、程性来讲,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是一个共享治理的过程,全体人民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在实现这一根本利益的过程中强调共治共享;而西方式民主的“过程”是一个零和博奔的过程,政党之间通过相互竞争甚至攻击对方来争取治理权。这就导致了共享治理的前提和结果是共识,是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而零和博奔追求的是部分人利益,往往导致社会分化及撕裂,少数群体的利益遭到剥夺,正如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所担忧的“多数对少数的暴政”。过程性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特征,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的“全过程”。“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不同于西方式民主是不同政党和利益集团为了各自所代表的一部分人利益而进行的权力争

22、夺,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已的特殊利益,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而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这一党的性质立场和使命决定了人民民主的全过程需要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和领导力,在党的领导下夯实顶层制度设计、保障民主运行过程,才能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效和高质量。第三,全面性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要求。首先,民主参与主体的“全面性”。全体人民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主体,是国家治理和政策决策的主角,必须将全体人民都纳人民主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从价值理念上说,全体人民都要参与民主过程,但不得不承认仍然存在少数弱势群体参与民主的途径渠道不畅

23、通,要从制度机制上加以解决,不能忽略这些群体的民主参与。其次,民主环节的“全面性”,在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体系下,人民一方面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民主权利;另一方面,在重大决策前充分参与协商,尽可能地就共性问题取得一致性意见。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都要保证人民参与,任何民主环节忽视了人民的权利和作用,都将导致民主流于形式。再次,民主内容的“全面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

24、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全领域、全过程的整体性覆盖和贯通,确保人民尽可能地参与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公共事务。最后,民主范围的“全面性”。我国有全国、省级、地市级、县级、乡镇级等五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大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人大选举产生本级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领导人员和组成人员。各级国家机关都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来组织并贯彻实施国家宪法法律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国家治理成为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政治实践,保证实现全体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成果。第四,全过程人民民主赋予民主概

25、念以具体的内容。在古希腊,民主的原本含义为“人民的统理论探讨政治学研究THEORETICALINVESTIGATION1051治”,Democracy一词是由希腊语言Demos(人民)和Kratia(统治或权威)派生出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统治 和“人民”这两个术语却一直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 4 。作为古典民主理论的核心内容,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人民的统治”这一概念已被解构,以熊彼特为开端和代表的西方学者将民主的内涵定义为竞争性选举,对于人民如何实现统治、人民权益如何得到保障则不再过问。亨廷顿也曾表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流的方法似乎是完全根据选举来界定民主,如果一个现代民族国家

26、中强有力的决策者多数是通过公平、诚实、定期的选举产生的,并且实际上每个成年公民都有投票权,那么就认为这个国家有了民主政体。这一关于民主的程序性定义由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提出并得到普遍性承认,也得到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的公认 5 。随着西方式民主不断带来的治理困境、国家能力缺乏、政治衰败等难题出现以及民粹主义的重新兴起,参与式民主与协商式民主开始弥补西方式民主的不足,但这一弥补仍然停留在西方式民主的范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基于中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重新建构的民主理论,超越了西方式民主维护少数利益集团的局限性,其概念核心是主权在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27、,尊重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价值理念,更是政治实践,它进一步拓展了民主的具体内容,丰富了民主原理体系。同时,全过程人民民主还体现为一系列的制度体系安排,丰富了民主的制度形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重要的民主制度,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重要的制度保障。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被充分倾听和采纳,体现了人民意志,发挥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民意表达、采集、整合和吸纳功能。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通过完善政治协商民主体系,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

28、、基层协商及社会组织协商,使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真正形成“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更重要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还体现为一系列的政治行为过程和系统的制度集合,在政治和社会实践中保证人民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在选举、决策、实施等各个环节和制度中都体现人民意志。第五,全过程人民民主扩展了民主的形式。就民主的形式而言,一般意义上由相互对应的形式概念构成,也就是选举民主对应协商民主,直接民主对应间接民主,多数民主对应少数民主。上述民主形式在西方式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中,特别是在以选票为核心的选举民主中,往往是单一与排他的。在西方式民主理论中,选举民主必然忽

29、略协商民主,直接民主认为间接民主是非民主的形式,而多数民主更是会忽略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创造性地扩展了民主形式,使民主的形式价值更加多元。其追求的民主环节和民主过程的全面性,能够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形式有效结合起来,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中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再拘泥于投票的单一民主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不限于某种特定形式,更不是摆设装饰,而是通过民主的过程和实践聚焦人民群众的需要,回应人民的诉求和期盼,着力解决人民所急难愁盼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说,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

30、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 6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意义第一,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新型政党政治制度相互契合,为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提供新的范式。在现代政治中,民主政治与政党政治相伴相生、不可分割,政党制度是民主政治运行的重要载体,政党政治则决定着民主政治运行的质量。在世界政党政治特别是西方政党政治的运行过程中,政党政治逐渐背离民主价值和初衷,人民在政党之间斗争中成为少数利益集团的选举工具,民主变成选举口号,政党政治的民主功能出现错位甚至引发民主危机。反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既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表现形式,又进一步保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质量。全过

31、程人民民主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相互契合,二者分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准确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全过程理论探2023年第5 期052THEORETICALINVESTIGATION总第2 3 4 期人民民主,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7 2 6。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民主价值理念,必然要转化落实为具体的政治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安排就包括党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32、制度体系。因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全过程人民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参政党的政治参与,进行利益表达、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将多元社会利益融入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驱动和保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提升民主的运行效果。另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挥民主作用提供价值引领、原则规范和协同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价值上始终以人民为核心,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赋予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根本价值与使命宗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保证体系能够发挥协同作用,为新型政党制度架构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支持和保障其民主功能的发挥。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中国

33、新型政党制度相互契合、互相塑造的运行机制,为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第二,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助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现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理论追逐资本和少数人的利益而主张“人民的选举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指导,自始至终都以“人民主权”为内核。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阶级局限性和虚伪性批判的基础上,列宁就曾批评资本主义民主:“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民主是一种残缺不全的、贫乏的和虚伪的民主,是只供富人、只供少数人享受的民主。”8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认识中国特色

3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规律,始终坚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主基因,总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创造性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从人民民主、全过程民主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的价值内涵、比较优势、制度体系、实践要求等得到拓展深化,是全方位保障人民参与治理过程的民主理论创新。具体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至上为根本宗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制度保障体系上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具体民主制度共同组成,在过程和环节上涵盖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是全新的民主模

35、式。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构成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过程”“人民”等内涵和特点,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引,汇聚了人民力量。第三,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提升中国的国际政治话语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各国政治制度之间的博奔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的格局和走向。政治话语权的竞争不仅是国家政治制度竞争的重要内容,更是竞争的重要理论资源支撑。长期以来,西方凭借经济上的早发优势及由此带来的政治话语主导权,率先完

36、成了对民主的定义,并由此将竞争性选举等同于民主内涵。这导致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和较广的空间范围内,西方式民主始终占据世界民主话语体系的主导地位甚至霸权地位,一个政体是否民主,均以西方式民主为衡量标准。囿于历史发展所限,这样的影响也曾发生在中国的学者身上,体现在一段时期内,只要提及民主问题,就不自觉地将西方式民主话语作为模板和参照。实际上,民主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也不存在唯一的民主形式,西方式民主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民主道路的实践中另辟蹊径,依靠党的领导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并在民主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民主理论创新实现了新的质的飞越,全过程人民

37、民主成功构建起中国式民主的政治话语体系,打破了西方民主话语体系的框架,对民主的评价不再限于所谓的“竞争性选举等同于民主”的理论日,而是赋予民主新的形式和内容,回归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也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就是逐步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过程。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概括和科学阐释,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民主实践的理论升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和政治智慧,丰富和提升了中国在理论探政治学研究THEORETICALINVESTIGATION053世界政治舞台上的民主话语权,向世界展示和传递了中国式民主的核心、本质和优越性。第四,全过程人民民

38、主创造了人类民主新形态,为人类民主政治发展提供新的路径选择。民主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根植于特定国家的社会结构、历史传统、时代背景等要素的具体制度安排。作为一种新的民主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有民主尊重多数人意志的一般共性,也有建立在中国国情之上的主体、过程、形式等民主特性;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又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着区别于其他民主形态的显著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

39、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 7 2 5-5 9。这说明,民主是具体的,民主形态必须与每个国家的国情相契合,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式民主。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也不能定于一尊,更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的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突出了民主的全面性、过程性、人民性,构建了新的民主理论架构和运行机制,创造了人类民主的新形态。这不仅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

40、路径选择。对于当下西方式民主出现的无效治理和民主悖论,不仅西方国家开始进行批判性反思,原模仿西方式民主的诸多发展中国家因在发展遇到很多问题,也纷纷把目光转向中国式民主这一民主新形态,考虑如何结合本国国情、文化、特点,围绕在治理国家和管理公共事务中始终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权益这一核心来选择民主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既体现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又摆脱了西方式民主以竞争性选举、多党执政、三权分立为特征的旧形态,它超越其他民主形态之处在于“在广泛的政治实践中,人民有多种正式和非正式途径渠道表达意愿要求,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过程,弥补所谓的一次性选举的缺陷”。民主形态是多样化的

41、,各国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发展要求的民主形态,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世界民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四、结论从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背景及视角考察和审视西方式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衰落,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价值和制度上展现的多重优势,不仅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现代化建设有重大意义,也影响着人们对人类民主政治发展何去何从的认知和选择。全过程人民民主赋予民主新的定义和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形态的集中体现,展示了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的优势,是人类对民主探索的最新文明成果。不仅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更向世界提供了新的范式和道路。参考文献:1 意乔万尼萨托利.自由民主可以移植吗

42、C/民主与民主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 9 9:14 2-15 5.2周淑真,穆若曦.试论美国的现实宪政民主危机及困境基于2 0 16 年以来政党政治演变的考察 J.政治学研究,2 0 2 2,(5):7 3-8 4 +15 4.3王绍光.代表型民主与代议型民主 J.开放时代,2014,(2):152-174+8-9.4英 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88.5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 0 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 9 8:13.6张树华,杨抗抗.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世界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N.

43、中国纪检监察报,2 0 2 3-0 3-0 2(0 5).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8列宁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2:191.【责任编辑:王华薇】本刊作者周淑真1954年出生,河北南宫人,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嘉兴)中外政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政党研究中心主任、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兼副主任、常务理事及政党理论研究专家组副组长,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专家,国家

44、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政治学学科评审组专家。曾任第九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常委兼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1 9 9 7 一2 0 1 3 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2 0 1 3 一2 0 1 8 年任中纪委监察部特邀监察员。长期从事中外政治制度和比较政治、政党政治、当代中国政治、统一战线理论和人民政协制度、廉政建设与反腐败等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等多项课题。出版专著政党政治学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多党合作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世界政党执政兴衰成败借鉴研究等十余部,主编的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研

45、究报告(2 0 2 1 一2 0 2 2)为长安街读书会必读书目、当代世界出版社推荐好书。在政治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论坛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 0 0 多篇。在中央电视台、人民网、凤凰网等电视台和网站多次作访谈节目和专题讲座。开创了政党政治学新的学科研究领域,在政党与政党制度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在民主党派研究领域,对中国青年党、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以及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等民主党派予以深入研究,其中对某些政党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厘清了政党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作出符合其历史发展的定性定位;提出民主党派是在国共两党对立与合作中

46、产生的,香港是民主党派走向新政协的桥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既是中国历史土壤发展结果,也是伟大的政治创造。在政党与政党制度比较研究领域,出版专著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深入探讨比较政党政治的基本理论,跟踪世界政党政治的前沿发展,提出中西方政党的产生背景、活动方式、历史演进、关系结构、地位作用、类型特征等各有特性,概括归纳各国政党在成败兴衰之间存在的普遍逻辑,提出政党应负的内外责任和衡量政党制度的标准。在政党政治研究领域,呼吁建立我国的政党政治学。出版专著政党政治学,从政党的起源发展和基本要素、政党制度的类型与模式、政党政治、当代世界几种类型政党的基本主张与主要特征、中国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历史与现实等五个部分尝试构建中国政党政治学,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同时,以政党政治学的学科发展路径为借鉴,提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特点与方向。在执政党建设及相关领域,从比较政党的视野结合政治学理论对执政党进行学理性研究,进而影响有关中国政治的高层决策,是所进行的学术研究的显著特色。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质和未来出发,结合世界第一大党、使命型政党、百年大党等有关定性,从国际视野和提升学理性角度提出见解,特别是在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党内法规制度、廉政建设、大党独有难题、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人民政协和统一战线领域的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理性分析并提出理论观点。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