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是师生思维共同奔跑的场地 八 年级 语文 学科“自主合作 四导四学”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课题 22.旅鼠之谜 课型 自读课 课时 1 备课人 王慧姝 审核 七年 语文组 授课人 王慧姝 时间 5.22 学 习 目 标 积累字词;了解作者经历及其成就; 了解并概括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领会本文主旨和启示; 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征; 关注社会问题,热爱自然,探究自然无尽的奥秘、感悟自然无穷的启示。 重点 概括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领会主旨。 难点 多角度体会文章带给人们的启示。 流程 学 习 过
2、 程 学生笔记 导 入 新 学 一、导入新课: 指 导 自 学 二、完成以下预习作业: 1.了解作者(学法指导:查资料,看注释) 位梦华: 2.积累字词(学法指导:查字典,看注释)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媲美 挑衅 笃信 迷惘 啮齿 苔藓 徘徊 收敛 乱窜 焦躁 ②根据意思写词语 美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 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 忠实的信仰。笃:忠实,全心全意 。——(
3、 ) 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 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 前面的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 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没有根据的话。——( ) ③你还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吗,也积累在下面吧: 3.我了解的旅鼠——查资料 三、初读课文,发现旅鼠之谜 1.勾画描写旅鼠外形、生活习性、未解之谜的语句。 2.归纳概括旅鼠的三大奥秘。(结合文中标志性的语句) (学法指导:边读边勾画关键语句,提炼关键词来作答)
4、 引 导 互 学 四、跳读课文,品味写作特色 根据你掌握的文体知识,你觉得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并说明理由。 说明文: 记叙文: 五、品读课文,探究写作意图 1.作者仅仅是向我们介绍“旅鼠之谜”吗? 明确主旨: 2.借助“资料助读”,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 资料一: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0000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
5、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不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资料二:1987年世界人口达50亿,1999年世界人口达60亿,2009年世界人口达68亿……生态学家认为:地球最多能养活80亿人;我国的尚玉昌等学者认为,地球大约只能承受70—80亿人的生存。 辅 导 固 学 六、畅谈启示、迁移激趣 1.在本文的学习中,还有哪些启示? 2. 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界中的奥秘呢? 七、类文阅读、拓展延伸 课后
6、作业 (一)查阅动植物奇异现象的资料,以“……之谜”为题,写一篇600字的科学小品文,试着运用本文的写法。 (二)类文阅读 语段一: 自然之道 一天傍晚,在加拉巴哥群岛最南端的海岛上,我和7位旅行者由一位当地的年轻人做向导,沿着白色的沙滩前进。当时,我们正在寻找太平洋绿色海洋海龟孵卵的巢穴。 小海龟孵出后可长至330磅。它们大多在四五月份时出世,然后拼命地爬向大海,否则就会被空中的捕食者逮去做美餐。 黄昏时,如果年幼的海龟们准备逃走,就会先有一只小海龟钻出沙面来,作一番侦察,试探一下如果它的兄弟姐妹们跟着出来是否安全。 我恰好碰到了一个很大的,碗
7、形的巢穴。一只小海龟正把它的灰脑袋伸出沙面约有半英寸。当我的伙伴们聚过来时,我们听到身后的灌木丛中发出瑟瑟的声响,只见一只反舌鸟飞了过来。 “别做声,注意看。”当那只反舌鸟移近小海龟的脑袋时,我们那位年轻的向导提醒说:“它马上就要进攻了。” 反舌鸟一步一步地走近巢穴的开口处,开始用嘴啄那小海龟的脑袋,企图把它拖到沙滩上面来。 伙伴们一个个紧张得连呼吸声都加重了。“你们干吗无动于衷?”一个人喊道。 向导用手压住自己的嘴唇,说:“这是自然之道。” “我不能坐在这儿看着这种事情发生。”一位和善的洛杉矶人提出了抗议。 “你为什么不听他的?”我替那位向导辩护道:“我们不应该干预它们。” “
8、既然你们不干,那就看我的吧!”另一个人打算去帮助小海龟。 我们的____________把那只反舌鸟给惊跑了。那位向导极不情愿地把小海龟从洞中拉了出来,帮助它向大海爬去。 然而,然后发生的一切使我们每个人都____________了。不单单是那只获救的小海龟急急忙忙地奔向安全的大海,无数的幼龟由于收到一个错误的安全信号,都从巢穴中涌了出来,涉水向那高高的潮头奔去。 我们的所作所为简直是愚蠢透了。小海龟们不仅由于错误的信号而大量的涌出洞穴,而且它们这种疯狂的冲突为时过早。黄昏时仍有余光,因此,它们无法躲避空中那些急不可耐的捕食者。 刹那间,空中就布满了惊喜万分的军舰鸟、海鹅和海鸥。一对秃
9、鹰瞪大着眼睛降落在海滩上。越来越多的反舌鸟急切地追逐着它们那在海滩上拼命涉水爬行的“晚餐”。 “噢,上帝!”我听到身后一个人____________的叫道,“我们都干了些什么!” 对小海龟的屠杀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年轻的向导为了弥补这违背自己初衷的恶果,抓住一顶垒球帽,把小海龟装在帽子里,费力地走进海水里,将小海龟放掉,然后拼命地挥动手中的帽子,驱赶那一群一群的海鸟。 屠杀过后,空中满是刽子手饱餐后的庆贺声。那两只秃鹰静静地立在海滩上,希望再能逮住一只落伍的小海龟作为食物。此时,所能看到的只是潮水冲击着空荡荡的白色沙滩。 大家垂头丧气地沿着沙滩缓缓而行。这帮过于富有人情味的人此时变得__
10、了。这肃静也许包含着一种沉思。 1.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它们的字母写在横线上。 A.惊呆 B.沉默 C.争吵 D.懊悔 2.小海龟为什么“把它的灰脑袋伸出沙面”?用括号在文中画出对这一现象作出完整解释的一句话。 3.作者在描写“年轻的向导为了弥补这违背自己初衷的恶果”时,恰当地使用了六个表示动作的词,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文中所指“空中的捕食者”是____
11、五种鸟。 5.小海龟出世后为什么“拼命”地爬向大海?选择用肯定句式进行准确概括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小海龟生活在海里,出世后必然回归大海。 B、沙滩不是小海龟生活的环境。 C、小海龟不拼命逃跑“就会被空中的捕食者逮去做美餐”。 D、小海龟为了回归大海的途中逃避天敌的侵犯,求得生存。 6.文中“对小海龟的屠杀正在紧张地进行着”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7.文中加点词语“费力”“拼命”用得好,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12、 8.阅读本文最后一句话:“这肃静也许包含着一种沉思。”这些人“沉思”的是什么?根据文章中心,选择理解最深刻、最准确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如果我们不惊跑那只反舌鸟,就不会发生这样悲惨的事情,是我们杀害了这些可爱的小海龟。 B、这位向导把小海龟从洞中拉出来,实际上是帮助海鸟把更多的小海龟引出巢穴,导致了这场悲剧。 C、做事情要三思而行,鲁莽相助,往往适得其反。 D、我们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违背它,就必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语段二: 橡树之谜 一个严寒的冬季,我和几个从没见过寒带原始森林风光的年轻人,到原
13、始森林去探险观光。为了躲避一头因受惊扰而暴怒的黑熊,我们在惊恐中拼命地奔跑,等我喘着粗气停下来的时候,发觉自己掉了队,已是孤身一人,处在莽苍阴森的林海深处,迷失了方向。我在森林中兜转。两天后,我拖着沉重的双腿走进了一片低矮的橡树林,只觉得眼前突然一亮:我终于走出了林海,见到了完整的太阳! 见到了完整的太阳,心中也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我知道,橡树的果实──橡子,是可以食用的。小时候,我曾吃过橡子面制作的食品,不仅耐饥饿,口感也不错。我急不可耐地寻找橡子,可树上的橡子都被鸟儿和松鼠吃掉了,只留下空空的壳。我趴在地上,扒开积雪,挖地三尺,还是一无所获。 我绝望地靠在一棵枯死的橡树上。①凛冽的寒风一
14、阵紧一阵,吹得饥肠辘辘、精疲力竭的我一阵紧一阵地颤抖。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副空荡荡的躯壳,我已经整整两天没吃东西了! 对生命的渴望使我作出最后的努力。我使尽最后的力气,用匕首刮剥枯死的橡树树皮,想用它们燃起一堆篝火驱散寒冷。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被刮去树皮的树干上有许多小洞,每个小洞都镶嵌着一粒橡子——饱满成熟的橡子,珍珠般闪亮的橡子! 我疯狂地用匕首挖着小洞里的橡子……我噙着泪,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那树干,缀着一个个小洞,每个小洞,都是鬼斧神工,不大不小,不深不浅,刚好镶进一粒橡子,——简直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②篝火在欢快地跳跃着,映红了洁白的雪地,橡树林显得分外绚丽。我用烤熟的橡子
15、驱散了绝望,恢复了体力,靠北斗星认准了方向,最后回到了住地。 同伴们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我的内心深处也沉淀着一个难解的谜。 前不久,遇到一位研究寒带原始森林的专家,才知道拯救了我生命的不是什么神灵,而是森林中常见的啄木鸟。专家说,啄木鸟同许多在寒带森林定居的动物一样,每年秋季都要为自己贮存食物过冬,为了不使贮存的食物被其他动物盗走,它便在树干上啄洞,把食物贮存在其中。我惊呆了,好半天默然无语——当年拯救我生命的,竟然是啄木鸟! 专家还告诉我:“啄木鸟贮存食物只选枯死了的树,它们甚至比人类更懂得保护养育了它们的大森林。” 啊,我的橡树,我的啄木鸟,你们现在还好吗? 1.文中说,“同伴们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不超过60个字) 2.文章结尾说,“我的橡树,我的啄木鸟,你们现在还好吗?”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具有怎样的含意和作用? 3.文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具有什么作用?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4.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人认为是“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有人认为是“要感恩大自然,珍爱大自然”。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 总结 - 7 -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