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冲刺资料之必修二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结果、意义;苏联成立;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
2、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特点: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评价: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体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后果;苏联解体的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
3、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考点扫描】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导读】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度过了三年国内战争困难时期。之后,苏俄逐渐转向实施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先后进行了一些局部改革,但总体上
4、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力图通过更为彻底的改革来振兴苏联,但由于后期改革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国家随之陷入困境。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下,苏联解体。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甚至成为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但最后却陷入解体的困境。这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课前提示】 1、 十月革命后,严峻的内外局势是苏维埃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曾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没有成功。 2、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
5、产主义政策是历史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知识梳理】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非常时期 1、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①建立:1917年11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凌晨攻占冬宫,取得胜利。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②措施:对外苏维埃政府接受了条件十分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2、 面临严峻形势: ①内忧:内战
6、爆发,苏俄经济形势严峻。 ②外患: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武装干涉。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目的: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18年夏开始推行,1919年形成一种特殊经济体制,1920年发展到高潮。主要内容: 第一,实行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价格交售国家。征粮贯彻阶级原则,富农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一般不征(后因摊派指标高,对拥有1至2俄亩的贫农也征收)。余粮收集制体现了无产阶级在特殊条件下同农民结成的军事政治同
7、盟。 第二,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宣布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国家通过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各总管理局,对企业的管理、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 第三,取消商品贸易。流通分配政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严格的配给制; 第四,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保证劳动力的供给。 4、影响: (1)积极作用: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有成效的,它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②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 ③从1919年到1920年,红军粉碎了协约国策划的三次大
8、规模武装进攻,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 (2) 消极影响:①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 ②它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后来遇到极大的危机,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道路需要不断进行探索。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1.经济危机 (1)原因:①长期战争破坏;②自然灾害。③政策因素。 (2)表现:①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匮乏;②大批工厂无法开工。 2.政治危机 (1)原因:①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②继续使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表现:①农民暴动;②工人罢工;③军
9、队叛乱(最严重):1921年引起士兵不满,在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 思考讨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是苏俄理想的政策?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苏俄当时的理想政策,也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②它的出现显然是为严酷的战争和极端贫困的环境所迫。为粉碎国内外敌人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并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在当时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它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红军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实施:列宁根据政治形势和革命任务的变化,决定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
10、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从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2、内容: 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1920年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5月,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7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在经营管理上,政府扩大
11、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开始依靠经济手段来管理。 ③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21年5月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后因实物交换在实践中行不通,遂放弃产品交换的作法,并取消商业的地区范围限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为了促进市场贸易。 ④分配方面: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以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效率为标准的劳动报酬级差制。为了更好地贯彻物质利益原则.采取了多种分配形式,如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励制、提成制、分红制等。 3、实质:新经济政策是在实施过程中逐步丰富、完善的。新经济政策的
12、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4、影响: ①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现实意义)。 ②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③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理论意义)。 5、苏联的成立:1922年成立,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通过。 6、经验教训: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
13、是失败的; ②新经济政策采用“迂回过渡”的办法,取得成功。 ③正反两方面经验证明,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思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哪些良好效果?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了农民负担,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有利于利用外资和技术设备,更快地恢复和发展工业。 ③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交换、商品买卖,这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实行按劳分配制,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背景 目的 内容 效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维埃政权面
14、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维埃政权困难重重 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
15、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得以顺利恢复,从而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共同之处。 共同点(概括) 苏俄新经济政策(说明)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说明) 背景: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 三年战争结束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十年“文革”使经济濒临崩溃,社会一片混乱。 ①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
16、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 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 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练习题: 1.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办法。”下列关于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C ) A.“功劳”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巩固苏维埃政权
17、发挥了积极作用 B.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条件下临时措施 C.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发挥积极作用 D.上述观点反映了列宁客观地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C ) A.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 B.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D.人民怀念沙皇统治时的荣耀 3.“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以
18、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实验”的内容( B ) 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取消自由贸易C.全盘农业集体化 D.按劳分配 4.“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上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A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 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 B.
19、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 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 6.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农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12 112 工业总产值 100 13.8 75.5 108.1 从表中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不确切的是( D ) A.战争造成了经济的巨大破坏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 C.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D.五年计划的实施造就了工业强国的地位 7.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
20、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请问: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 C )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8.比较分析下图,从中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B ) A.经济大危机对整个世界打击很大
21、 B.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 C.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 D.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9.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对社会主义所持的是怀疑态度,而1934年第二次来到时,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的精神。”维尔斯说这句话的主要着眼点是( C ) A.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B.西方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 D.苏联与西方暂时处于和平共处状态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
22、然伴有严历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C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社会主义工业化 11.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D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
23、了农民的利益 12.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根“拐杖”所起的作用是( D ) A.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B.赢得了一战的胜利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D.巩固了工农联盟 13.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D ) A.苏联的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 B.苏联的国民文化素质迅速提高 C.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24、 D.苏联的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14.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上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B ) 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 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前提示】 1、“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
25、义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2、“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苏联经济实力高速增长,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强国,为日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他存在诸多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主要因素。 【知识梳理】 一、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实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2、过程:①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②1926年,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③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④1933-1937
26、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国家实现工业化。 3、成果: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实施:①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1929年,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为配合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决定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③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2、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 三、斯大林模式 1、概念: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2、表现:①经济:高度集中,
27、指令性计划,“计划就是法律”; ②政治:高度集权,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③思想文化: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思想学术行政干预。 3评价:①一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30年代当资本主义世界面临严重经济危机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 是经济高速增长,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②保证了党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也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③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系,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④但从长远看,影响了农
28、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⑤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选择题: 1.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根据这一思想,列宁进行了以下探索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新经济政策 ③提出工业化方针 ④实行农业集体化(C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2.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总方针B.
29、优先发展轻工业C.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展D.到1937年基本实现 3.1936年所以新宪法的颁布之所以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基本确立,主要是因为 ( B ) A.它宣布苏联为社会主义主义国家 B.它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C.它规定了民主自由权利 D.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苏维埃 4.斯大林体制形成的客观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 ②国内经济文化落后 ③集中发展重工业 ④斯大林个人独断专行 ⑤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C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④⑤ 5.对
30、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C ) A.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B.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C.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结果 D.使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6.对“斯大林模式”关于政治方面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高度集中,破坏了民主集中制 ②苏维埃是名副其实的人民政权的权力机构 ③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 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导致没有了民主( B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
31、.下列有关苏俄与中国革命胜利后所推行的政策分析正确的是( C ) A.两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完全相同 B.对私人资本都采取了赎买政策 C.两国在一段时间内对资本主义都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为国家服务 D.两国都建立了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8.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严重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 C ) A.片面的优先发展重工业 B.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C.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 D.个人崇拜达到相
32、当严重的程度 9.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中写道:“我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部作品出现的背景是①英、法、美、日派遣军队进攻苏俄 ②苏俄国内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 ③在经济领域采取非常措施 ④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C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1941年,希特
33、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这主要表明( C ) A.苏联对德国的侵略有充分准备 B.苏联人民万众一心抗击侵略 C.斯大林模式具有很高的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 D.斯大林模式产生于战争环境中 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
34、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祖国,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材料二 毛泽东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分析,工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举例证明你的观点。 (2)苏联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苏联采取这种途径有何必要性? (3) 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10.(1)1925年12月优先发展重
35、工业,牺牲农业,忽视轻工业苏联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2)由原来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3)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使许多产品无人问津,大量积压;在农业方面,由于对改造小农缺乏经验,工作中注重农民利益不够,不少领导人追求集体化速度,公然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农庄,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前提示】 1、 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先后进行了改革
36、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2、 1991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知识梳理】 一、赫鲁晓夫改革----------摇摆不定 1、背景: (1)20世纪50年代,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 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②政治上高度集权,以党代政,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2)斯大林逝世为改革提供契机与可能: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继任的苏联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试图改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内容:
37、 (1)经济上:①农业: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②工业: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2)政治上:①平反冤假错案;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3)思想上: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 3、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 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结合国情; ②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③缺乏正确的指导
38、思想; ④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根本原因)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逐步停滞 1、改革的内容: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以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2、改革的成效: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3、改革的不足: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4、失败原因: 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 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
39、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莫斯科落日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险局面。 2、内容: ⑴经济方面:制定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⑵政治方面: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3、结果: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社会主义道路,使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的领导地位,最终导致了
40、苏联的解体。 四、苏联的解体 1、苏联解体的经过: (1)《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 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这意味着对民族分裂活动认可和苏联瓦解的开始。 (2) “八一九事件”: (3) “八一九事件”失败后,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国家性质发生了质变。 (4)《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12月21日,俄罗斯等11个国家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独联体首脑会议,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1991年12月25日,世界将记住这一天。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
41、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2、苏联解体含义、原因、教训: (1)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2)原因: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②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3) 教训:①走自己的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抓好党的建设; ④反对霸权主义,抵
42、制和平演变;完善民主法制。 选择题: 1.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B.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C.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D.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 2.赫鲁晓夫改革的最大功绩在于 ( D ) 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改善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有所提高 C.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0%以上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3.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 ’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
43、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D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是( B ) 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推行“物质利益原则”C.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D.推行新经济体制 5.下列有关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前者是在维持原有经济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
44、 B.后者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 C.前者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 D.两次改革都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 6.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D )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7.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 ①这是由于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②个人能力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走向 ③执政者的政策高速往往对国家的
45、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 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体制就是要讲究稳定性( B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表是苏联1960—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6.5 7.8 5.7 4.3 3.6 ——根据1985年的《苏联国民经济年鉴》 造成苏联25年来出现这种经济变化趋势的原因不包括( D ) 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B.长期争霸 C.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 D.
46、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9.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里谈到:“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而告终。”这些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 ) A.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病 B.与美国的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 C.历次改革在政策上缺乏延续性 D.历任国家领导人专断独行,政治生活僵化 10.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③重点发展重工业④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47、调动积极性( A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 1956—1960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国民收入 8.7% 6.1% 7.7% 5.7% 3.7% 3.2% 1.3% 工业总产值 10.4% 8.5% 8.4% 7.4% 4.5% 3.7% 2.5% ——据《苏联兴亡史》、《苏
48、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有关资料编制 材料二 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 ——张建华著《俄国史》 (1) 据材料一,归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
49、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变化的根源? (2)赫鲁晓夫改革之后,苏联历史上还进行过哪两次大规模的改革?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4分) (4)如何理解材料二对赫鲁晓夫的如下评价:“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3分) 10.(1)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2分)根源是斯大林经济模式失去活力,日益成为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2分)(2)勃列日涅夫
50、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2分)(3)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2分)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这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2分)(4)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赫鲁晓夫只能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3分) 专题七 苏联社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