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那些年·那些酒·那些情 ——《春酒》教学设计与点评 执教:江西省南昌市抚生路学校 黄娟娟 点评:张社光 【教材分析】 《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作者琦君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设计理念】 琦君以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对童年、家园的深情。她表
2、达的“思乡怀旧”之情,不同于其他文人的“乡愁”。她素淡、宁静,蕴藉、温润,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示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在课堂上氤氲出温暖、甜蜜、眷恋的情绪氛围,让同学们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体会生动展示民俗风情与思乡之情的写法,感受风俗之味、人情之味、思乡之味。 【教学目标】 1、深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文中丰富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的传神语言及细节描写是本堂课的核心重点。 2.领会文章在素淡的文字中流淌的
3、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识春酒,知文意 活动1:欣赏视频《记住乡愁》 师:一壶老酒,迷醉了多少浪漫春秋,历经沧桑的记忆深处,收藏了多少缠绵情柔。 屏幕显示: 师:好。调动你们的思绪,接着读课文,“道地家乡味”是什么味?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我们常说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屏幕显示: 屏幕显示:一起读一下: 活动2: 首先,我们一起初读浅说:那些年,那些酒 屏幕显示
4、 (学生交流) 家家邀饮春酒的无穷情趣,会酒的热闹与喜庆, 人情的淳厚与温馨……这些便是浓浓的家乡味! 师:我们来小结一下: 幕显示:(一起读) 师: 琦君就这样,以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对童年、对母亲、对乡情的无限眷恋,诉说着心中难以割舍的家乡味。道地家乡味,不正是春酒之文眼吗?请做好批注。 屏幕显示:家乡味 师:风俗之味,人情之味,思乡之味都尽在这坛浓浓的春酒中。 二、 品春酒,懂琦君 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琦君。 师:一起读: 屏幕显示:资料助读:
5、 师:我们来读读琦君的散文。推荐一些朗读达人来朗读。 屏幕显示:资料助读: 师:琦君的散文,萦绕着的是淡淡的哀愁、悠悠的思念、甜甜的回忆。 屏幕显示:活动3:深读细品:那些人,那些情 (学生圈点勾画) 师:琦君尽管说不上是气魄宏大的散文作家,但她却是拥有深邃爱心,在一个不大的题材领域里挖了一口深井的卓异不凡的艺术家。《春酒》文字素淡却意蕴丰厚,更须细酌慢品。 屏幕显示: 师:我们来分享,交流。(分类交流,
6、朗读,评价) 屏幕显示: (1) 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生:一马当先,就像作战一样冲锋在前,吃不了还兜着走,可见“我”的活泼可爱。 (2)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生:“端”,说明“我”小心翼翼,跌倒时,“捏”字说明“我”念及酒的安危。这些话以猫写人,作者心生羡慕之情跃然纸上。 (3)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
7、过瘾。 生:“靠”“点”“舔”刻画了一个在众邻面前得宠以及嘴馋的小女孩形象。 (1) 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生:母亲滴酒不沾唇,却能泡出好喝的八宝酒,可见母亲的贤惠。受过表扬之后,脸颊红得似酒,说明母亲引以自豪。 (2)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颖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 生:一个勤快、贤惠、本分、善良的母亲形象让读者印象深刻
8、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生:“亮晶晶”“呼呼呼地”叠词的运用,营造了一种热闹祥和的气氛。 师:我们来小结一下: 三、 醉春酒,悟浓情 屏幕显示: 师: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琦君,也醉了无数读者。春酒就是一杯乡色酒。台湾诗人舒兰在离开大陆整整30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屏幕显示:老师范读,学生再齐读 师:真正的家醅今何在?迢迢天涯无处寻。作者再也
9、无法回到从前,而这挥之不去的乡愁正是萦绕在作者心中的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啊! 屏幕显示: (学生动笔写) 附:部分学生写的: 1. 万芝萱同学的感悟:春节时,春酒是一种浓浓的祝福,母亲拿出八宝酒,乡亲们不醉不归;正月里,春酒是一种和睦的会酒,乡邻们互帮互助,知恩酬谢;而现在,春酒是一种深深的思念,如法炮制,却难寻道地家乡味。 2.蒋志娴同学的感悟:正是如意好时节,心中杯盏乡愁满。好似雀跃心烦乱,何年逢君自开怀。欲是强颜欢笑时,满眼泪珠直打转。大珠小珠落玉盘,八宝酒内尽散来。 3.肖剑雲同学的感悟:一盏春酒,醉了多少人;一次会酒,念了多少情;一碗八
10、宝酒,忆了多少事;一杯分岁酒,圆了多少月。 4.喻宏艳同学的感悟:小时候,乡愁是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使我久久难忘;长大后,乡愁是一通电话,是最亲切的问候,使我的心情难以平复;而现在,乡愁是一道道屏障,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5.陈婕同学的感悟:不管你走多远,童年的画面永远在你眼前浮现,母亲的呼唤永远萦绕在你心头。让每个人保持一份纯真和善良,多一份诗意和淳朴。让春酒的醇香永久弥漫。 屏幕显示:老师所写: 春酒…… 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风情画 一首萦绕素淡宁静的思乡曲 一篇盛满乡愁童趣的抒情文 师:最后,让我们在秦勇的歌声中,再次回味春酒。 (欣赏《归》下课) 【教学反思
11、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琦君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如诗一般的风俗人情。本堂课就设计了“识春酒,知文意”,“品春酒,懂琦君”,“醉春酒,享韵致”这样三个环节步步推进。在学生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眼“家乡味”,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部探微,个性品味,学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和传神词句及其表达作用,说体验的话,体悟琦君情怀。 一、 初读浅说:那些年,那些酒 上课伊始,通过视频《记住乡愁》,来营造一个温暖、甜蜜、眷恋的情绪氛围。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乡愁是很抽象的,他们还未有多少感受和体验。通过感受画面、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化无形抽
12、象的乡愁为具体可感的乡情, 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情境中很自然地将情感融入课堂,融入文本。 附:《记住乡愁》歌词:乡愁是慈母手中的那根丝线,缝缝补补的岁月还那么好看。乡愁是老家屋顶上那缕炊烟,远远近近的呼唤还那么温暖。乡愁是故乡门前的那条小河,活蹦乱跳的童年在心中撒欢;乡愁是老家树冠上那只鸟窝, 岁岁年年的梦里总能孵化春天。记住乡愁,只要一轮明月。记住乡愁,你就记住了梦的来源。记住乡愁,只要一声轻唤,你就拨动了思念的心弦。乡愁是抓不住回不去的从前,忘了告别的变迁,像风筝断了线。乡愁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怀念, 唱在歌里醉在酒里越久越浓烈。 在同学们初读后,整体感知课文,根据各
13、自的体验,浅说那些年,那些酒。老师随后抓住课文的文眼“家乡味”,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探究“家乡味”,各抒己见,原汁原味品课文。 二、 深读细品:那些人,那些情 琦君尽管说不上是气魄宏大的散文作家,但她却是拥有深邃爱心,在一个不大的题材领域里挖了一口深井的卓异不凡的艺术家。《春酒》文字素淡却意蕴丰厚,更须细酌慢品。 为了更好的了解作者,了解文本,老师用心良苦地引用了资料助读。从琦君的其他散文片段入手,让同学们近距离地走进琦君,走进琦君的情感世界。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这篇诗化的散文,就开满了一朵朵生机盎然的细节之花。这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老师组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探究与交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
14、细部探微,个性品味,学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聚焦传神词句及其表达作用,说体验的话,悟琦君情怀。 孙绍振说:“阅读不光是为了读懂文字,而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精神、情感和个性。这一切并不是抽象的,而是非常具体的,而是在非常具体、非常灵活的语言中。”同学们认真的圈点勾画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在老师的带领下,说一说,读一读,品一品。最显性的语文能力就表现在表达上,书面表达、口头表达,所以说口头表达的意义和作用是不言自明的。 三、再读享韵:那春酒,那故乡 故乡情结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它就已经缓缓流出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从
15、古到今,诗人们借用更丰富的意象来表达对故乡无尽的情思。 老师的一句过渡: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琦君,也醉了无数读者。春酒就是一杯乡色酒。很巧妙自然地引入到对故乡情的升华。 老师选取了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老师的范读,同学们的齐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让本堂课掀起了高潮。在前两个活动的基础上,同学们已然对琦君,对春酒有了体会。这个时候,趁热打铁,课外拓展,以写促读。 最后,在秦勇的歌声《归》中,师生再一次回味春酒。 【设计点评】 《春酒》是女作家琦君的散文代表作。她一生都在抒写故乡风情,亲人师友。在她的笔下,一花一木耐温存,她的乡愁是美丽的,有泪却不悲凉,就像这杯春酒,温润而又芬
16、芳。临终前,她唯一的心愿就是:一定要把骨灰送回故乡。叶落总要归根,梦中应识来路。 一、 把酒话年,遥寄乡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文章有很多的美点,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体验。“初读浅说”这样的设计看似老师没有提出问题,实则有很大的开放度,又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初读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师生、文本、生生,初次预热,简短交流,融洽感情。如果在这一环节,加上生字词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 含英咀华,领略韵致 这篇散文的细节描写是特色,是重点。联系文本,联系语境,培养学生的思考力、表达力和朗读力。在圈点勾画细节中,落实教学目标,落实重难点。老师在这之
17、前做了很好的铺垫,使用“资料助读”的方式,来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对琦君作品和情感的关注。学生品读不到位的地方,老师给予启发,给予指导,在深读细品中,推向情感的高潮。 三、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家,是我们远离时永远的回程票。身居异乡的人们,吸吮着故乡文化精神的营养,都会把故乡作为心灵的归属。然而,很多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在过年的爆竹声中,就只能把酒话往事,遥寄思乡情了。 黄老师拓展了有关“思乡”的诗文,选取了舒兰的《乡色酒》,既和《春酒》之酒相吻合,又照应开头的视频,乡愁就是一杯越久越浓烈的酒。这样,一举多得,欣赏朗读,领略韵致,说感悟话,悟自己情。 在体悟琦君的故乡情后,老师让学生们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试想,当故乡和你渐行渐远,当它在你心中成为了遥远的回忆,萦绕在你心中的那份故乡情结又会是什么呢?那是穿越千年永远不老的文化之根啊。 最后,在秦勇的歌声《归》中,师生再一次回味春酒。《归》的选取不仅包含着对琦君的祝福,也包含着对华夏故乡情的眷恋。 (点评人:张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