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
白 杨 礼 赞
学 习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重点: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难点: 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 法
选 择
诵读法、学导式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课 前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多 媒 体
是
教 学
时 数
3课时
教学
时数
第2课时
备课
总数
第 课时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学习目标:
1.复习回顾:回忆上节内容概括说说北方白杨的特点。
2.揭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学法指导
学
2、法导航: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用原文回答)
3.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怎样?作者为什么描写生长环境?
4.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总特征?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初读,感知课文
1.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
3、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2.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3.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
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4.在第三部分中找出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思考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教师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并从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
播放多媒体课件相关的图片,并由此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4、
指导让学生熟悉课文,采用自读,跟读、细读分析等策略进行。
自读教学目标,弄清楚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法
熟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每个小组就各自探究的内容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并作出解答。
外形:干,“笔直”;枝,“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
斜出”;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
色彩:“银色”“淡青色”。
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含义: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四、检查自学效果
五、学生讨论,教
5、师点拨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怎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语句。
2.品味“难道你就觉得树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
六、当堂训练
阅读文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回答问题。
1. 用一句话概括前两段文字的内容。
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它在西北极普遍……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描写了和北方农民的共同点。这两个分句能不能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互换位置。这两个分句依次揭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原因
6、一是外在的形式——“极普通”,二是内在的本质——“有极强的生命力。”
3.第1段文字中的四个反问句中,和其他三个反问句在反问形式上不同的一句是——。文段运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逐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的象征意义。
将全班分为四人一小组,完成目标学习。
让学生回答自学的问题(教师提示学生只需从中摘录关键词加以联想即可找出答案。
学生只需从中摘录关键词加以联想即可找出答案。)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补充总结。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点拨。
学生分组诵读相关部分,合作,探究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各小组可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可补充发言。
对疑难问题在进行交流。达成共识。结束本课的合作学习。
学生自主练习。
作业设置:完成课后练习1、2题。
教学
反思
等级评价
(A/B/C/D)
检查
签阅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