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系指曲氏(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已下降到10%以下。 知识点1 病因和分类 上消化道病变 1.炎性疾病 慢性胃炎、急性胃粘膜病变、食管炎、残胃炎、十二指肠炎、钩虫病、胃或十二 指肠结核、胃血吸虫病、胃或十二指肠克隆病等。 2.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 syndrome)、憩室、胆道出血、胃扭转等。 3.血管性疾病 过敏性紫癜、血管瘤、遗传性毛细
2、血管扩张症、血管发育不良、胃粘膜下恒径动脉破裂(Dieulafoy)等。 4.肿瘤 息肉、平滑肌瘤、淋巴瘤、癌肿等。 二、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底静脉破裂或门脉高压性胃病 三、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胆道出血;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动脉瘤破入食管、胃或十二指肠;纵隔肿瘤或脓肿破入食管等。 四、 全身性疾病 1.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凝血机制障碍; 2.尿毒症; 3.结缔组织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其他血管炎等; 4.急性感染,如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知识点2 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
3、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失血量与速度,与患者的年龄、心肾功能等全身情况也有关系。 一、呕血与黑粪 呕血与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一般说来幽门以下出血易出现黑粪,而幽门以上出血易致呕血。 呕血的颜色 取决于出血量和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的长短,如出血量多,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则呈暗红色或鲜红色。若出血量少,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由于血红蛋白经胃酸的充分作用而变成正铁血红素,呕出物呈咖啡渣样。 黑便与暗红色血便 若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在细菌作用下与肠内的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造成黑便。硫化铁促进肠道粘液分泌,因此排出粘稠发亮的黑便
4、称为柏油样大便。如果出血量大,肠蠕动增快,血液在肠内运行较快,也可排出暗红色血便,应注意避免和下消化道出血混淆。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24h内失血量在1000ml以上,可出现心悸、头昏、全身乏力、口渴、少尿和血压降低等失血性休克代偿期表现;超过1500ml,可发生昏厥和休克失代偿等表现。严重心肌缺氧还可致心力衰竭。肾脏供血不足可致尿少、尿闭,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组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可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及其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严重地影响心、脑、肾的血液供应,最终导致死亡。 三、氮质血症 可分为肠原性、肾性和肾前性氮质血症三种。 肠原性氮质血症 大量上消化道出血后
5、由于血液蛋白消化产物在肠中吸收,以致血中氮质升高。 肾前性氮质血症 由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造成肾血流暂时性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和肾排泄功能降低,以致氮质贮留。在纠正低血压、休克后,血中尿素氮可迅速降至正常。 肾性氮质血症 严重而持久的休克造成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失血更加重了原有肾病的肾脏损害,临床上可出现尿少或无尿。 在出血停止的情况下,氮质血症往往持续四天以上,经过补足血容量、纠正休克而血尿素氮不能至正常。 四、血象 注意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测定可以初步估计失血程度,但不能在急性失血后立即反映出来,且受出血前有无贫血的影响。因此,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测
6、定不能作为消化道出血的出血量估计的早期指标,必须动态观察。消化道出血还可出现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升高,一般不超过12×109/L。 五、发热 在大出血24小时内,患者可开始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5°C以下,持续3~5日后自行缓解。 知识点3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上消化道出血早期诊断 有呕血或便血发生,则诊断消化道出血并不难。但无呕血或便血的患者,仅表现为软弱、乏力、面色苍白、心悸、脉搏细数、出冷汗、血压下降、晕倒等休克代偿期或失代偿表现时,需经一定时间才能排出暗红色或柏油样黑粪,此时诊断颇为困难。故应首先应与进食禽畜血液者、口服铁或铋剂和某些中药等引起黑便鉴
7、别。还应排除其他病因所致中毒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子宫异位妊娠破裂、自发性或创伤性脾破裂、动脉瘤破裂等。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可以及早确诊。 二、出血量的估计 (1)粪潜血阳性 提示出血量大于5ml/d; (2)黑便 一般出血量大于50ml/d; (3)呕血 表示胃内积血大于250~300ml; (4)少量出血 出血量<400~500ml,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 (5)中量出血 出血量500ml~1000ml时,可出现休克代偿期表现,如头晕、出汗、乏力、心悸、少尿等全身症状,血压下降90/60mmHg,脉压差30 mmHg,脉率>100次/分,血色素偏低;
8、 (6)大量出血 出血量为全身血量30%以上时,即可出现休克失代偿期表现,如烦燥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脉压差<30mmHg,脉率>120次/分等。 三、出血的病因和部位诊断 ㈠ 病史与体征 1.消化性溃疡 有慢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史,常提示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出血前疼痛加剧,而出血后疼痛减轻或缓解者; 2.急性胃粘膜病变 继发于饮酒、过度紧张和劳累、严重创伤、大手术后、严重感染和服用消炎止痛药后的消化道出血,则最可能是急性胃粘膜病变; 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患有慢性肝炎、血吸虫病、慢性酒精中毒、肝硬化或肝癌
9、并且有肝、脾肿大者,应考虑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 4.胃肠道肿瘤 慢性隐匿性消化道出血,伴有慢性失血性贫血,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者,应考虑胃肠道肿瘤; 5.胆道出血 有胆道疾患病史,出现右上腹绞痛伴呕血,可触及肿大和有压痛胆囊者要考虑胆道出血。 (二)胃镜检查 为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诊断方法,对上消化道出血的部位确定和病因诊断的精确性大于90%,大大超过X线钡餐检查的精确性。 可据内镜表现区分活动性出血和近期出血,前者指病灶有喷血或渗血,后者见病灶呈黑褐色基底、粘附血块、血痂或见隆起的小血管;此外,还可对出血病灶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 (三)X线检查 X线钡餐检查一般主张
10、在出血停止和病情稳定后进行。主要缺点是不能发现急性微小或浅表性病变。 动脉造影对上消化道出血部位和病因诊断的价值毋庸置疑,根据脏器的不同,血管造影可首选腹腔动脉。适应征: 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检查未发现病变或出血灶者; ②慢性复发性或隐匿性上消化道出血,常系某些少见病如憩室炎、血管异常所致,此时采用动脉造影检查对揭示病变很有意义; ③内镜尚不能到达病变部位者; ④内镜发现有出血,但难以作出定性和定位诊断者; ⑤因各种原因不能接受急诊内镜检查,而又需明确诊断者; ⑥准备使用血管活性药或进行栓塞治疗者。 动脉造影是发现血管病变的唯一方法,如血管畸形、动
11、脉瘤或一些多血管性肿瘤所致消化道出血,在动脉出血量≥0.5ml/min时约90%的病人可能显示造影剂自血管外溢现象,是出血部位的直接证据。如果出血已终止或出血量<0.5ml/min时,则难以显示造影剂外溢,但仍然可发现出血的基本病变。 主要禁忌症为①心血管功能不稳定者②难以纠正的凝血机制障碍③可能引起栓塞并发症者。 (五)放射性核素检查 经内镜检查和选择性动脉造影后仍难于确定出血病灶,可应用99m锝胶体-标记自身红细胞(99mTc-RBC)15~22mCi静脉注射后用腹部γ照相闪烁扫描,检测出血部位,起到一个初步的定向作用。本法为非侵入性,损伤性小,可检出间歇性胃肠道出血的部位。此法敏
12、感性高,但它对出血病因的判断仍存在困难。 知识点4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应对出血性休克采取抢救及监护措施。须卧床休息,病人应去枕平卧,下肢抬高,观察神色和肢体皮肤是湿冷或温暖;记录血压、脉搏、出血量与每小时尿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必要时可吸氧;保持静脉通路,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大量出血者宜禁食,少量出血者可适当进流质饮食。 补充血容量、抗休克 消化道大量出血时输血、补液疗法至关重要,应即刻进行。但应注意避免因输液、输血过多而引起急性肺水肿。 三、止血措施 应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止血措施。 ㈠口服止血 可用去甲肾上腺素8m
13、g加入100ml水中分次口服,或作鼻胃管滴注,可使出血的小动脉收缩而止血。其他的止血药如凝血酶、孟氏液等也均有效。 ㈡一般止血剂 立止血(raptilase)凝血激酶和类凝血酶的作用,1~2ku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 ㈢抑酸药 胃酸在许多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选用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一般先静脉注射或滴注,当估计出血已停止后可改为口服。 ㈣内镜下局部止血 1.喷洒止血剂 内镜下直接对出血灶喷洒止血药,常选用凝血酶500~1000u或5%孟氏液,或去甲肾上腺素8mg/100ml盐水,每
14、次30~50ml,对准出血灶进行喷洒。 2.局部注射止血 ①当内镜检查时发现喷射性出血或血管裸露的活动性出血时,可用局部注射法,常用药物有:无水酒精、0.1‰肾上腺素、高渗盐水等,沿出血灶边缘及中央注射,使周围组织产生水肿,压迫出血血管,或局部血管收缩、血流减少等。适用于溃疡病、胃粘膜糜烂、癌症等出血。②注射硬化剂如5%鱼肝油酸钠或1%乙氧硬化醇,主要用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硬化剂可使注射局部组织水肿,压迫出血灶周围血管,并使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闭塞。 3.高频电凝止血 利用高频电的热效应可使组织蛋白变性、凝固以达止血目的。适用于糜烂、溃疡出血。
15、 4.激光止血 内镜下激光止血是利用其光能转化为热能,使组织蛋白凝固,小血管收缩闭合,立即起到机械性血管闭塞或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作用。 5.微波止血 微波通过急速变化的电场使组织所含水分子旋转运动,致组织自身产热而产生凝固坏死,并使粘膜下小血管产生凝固性血栓而起止血作用。适用于糜烂、溃疡及肿瘤出血。 6、金属夹止血 金属夹主要用于内镜下息肉摘除后的血管性出血,尤其是息肉蒂基部中央小血管出血,以及胃粘膜血管畸形、胃粘膜恒径小动脉出血。 7、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在内镜直视下,对食管曲张静脉进行橡皮圈套扎,一般选用连续多环套扎法。方法创伤小
16、并发症少、疗效好、操作方便。 (五)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非外科手术治疗 1.三腔气囊管压迫止血 三腔管压迫止血法是一种有效的,但仅是暂时控制出血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其有效率约80%左右,短期再出血率约60%,且半数在拔管后72小时内发生。应注意窒息、肺部感染及气囊压迫过久而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及穿孔等并发症。 2.降低门脉压力的药物治疗 可选用的药物有: 1)血管加压素类: ①垂体后叶素:剂量主张0.25~0.3u/min´24小时®0.15~0.2u/min´24小时®0.1u/min´24小时的静脉连续滴注方法,在减量或停用后如再出血,可再加量重复
17、滴注;止血成功率50%~70%,但复发出血率高。不良反应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腹痛、腹泻、冠状动脉血管收缩等,应与硝酸甘油联合使用。 ②加压素:甘氨酰加压素(Terl:Pressin),是一种长效加压素。常用剂量不断常用剂量2mg,每6小时一次,静脉注射。止血效果与加压素用,但副作用较少。 2)生长抑素(Somatostatin)及其衍生物:适用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和消化性溃疡所致的出血。 ①奥曲肽(octreotide)它是一种人工合成八肽,具有和天然生长抑素相似的作用,并有半衰期较长(1~2小时)的优点。可静脉缓慢推注100μg,继而每小时静脉滴注25μg,持续24小时。 ②施他
18、宁(Stilmin)是生长抑素14肽制剂,作用机制及疗效与奥曲肽类似,但药物半衰期短,首次剂量静脉推注250μg,然后须24小时持续静滴维持,一天用量为3000~6000μg。 四、外科手术治疗 经内科积极治疗,如超过24~48小时未能止血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指征为: 1.经大量输血和其他内科积极治疗措施,休克仍未纠正者; 2.出血停止后不久又再次大出血者或过去曾有过多次严重出血,而间隔时间较短又有再次出血者; 3.年龄在50岁以上伴有动脉硬化大出血者,经治疗24小时后仍出血不止者; 4.合并幽门梗阻、穿孔或疑有癌变者; 5.门静脉高压症反复大出血或持续出血不止,经积极保守治疗无效,且肝功能及全身状况能耐受手术者。 6.胆道出血合并严重胆道感染或梗阻者。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