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说》课堂实录 执教:黑龙江省龙江县杏山中学 王玉来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有这样一个故事(教师配合投影图片讲解伯乐相马的故事) 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就来学
2、习一篇有关千里马的文章《马说》(板书课题) 师: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有关的文学常识。 (播放课件——作者简介) 师:请三名同学来阅读。 生1: 韩愈,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人,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朝州刺史。在文学方面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生2:作者:韩愈(768-824),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马说》是其中的一篇短文,不足200字却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
3、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文气畅达而波澜回转。 生3: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师:好,希望大家能熟记于心。 师:我想大家对“说”这种文体一定还记忆犹新吧,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温故一下吧! (生齐举手) 生: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杂文大体相近。 师:很好,(教师结合课件说明)“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
4、见解,跟现在的杂文相近。“马说”即说马、论马,常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我们学过的《爱莲说》,就是——说莲可爱。爱莲,即爱君子之德。又如,柳宗元有一篇文章叫《捕蛇者说》,就是——说说捕蛇者的事,柳宗元借说捕蛇者的不幸经历,揭露赋税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老百姓不堪其苦。那么,韩愈借说马的事来说什么呢? 师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体会感情。(放录音)让我们边听录音边看书,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文章的节奏。 师:经过老师的一番巡视,发现同学们交流活跃,例如第四小组的同学能发现“食”字在这篇文章中的有几个义项,还有前面这一小组知道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等等。可见,大家讨论非常认真。现在,我们一起做一下
5、练习来巩固对文言文词语的掌握。(屏幕显示) 之:死于槽枥之间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一食或尽栗一石 食马者 食不饱 策: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策之不以其道 师:下面有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第一句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句,代词“千里马”。第三句,调节音节,无意义。 师:嗯!很好,(同学鼓掌)继续有请第二位同学。 生:第一句的“其”表反问“难道”,第二句,表揣测“恐怕”,第三句,作代词,
6、代“千里马”。 师:大家说,这位同学回答得对吗? 众生:对。 师:好,我再请一位自告奋勇的同学来回答。 生:第一句的“食”, 作量词,餐、顿。第二句作动词,喂养。第三句,吃。 师:这位同学不但有胆量,而且有才智,真所谓“智勇双全”,我们同学怎么没有表示? (众生边笑边鼓掌) 师:大家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了深刻理解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的精髓,让我们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感情,并尝试当堂背诵。 (生大声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一段,给大家听听。 (三名学生先后读) 师: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张岩(第一位)同学读得语气不够深沉。 师
7、哦。那请你深沉地读一读好吗? (生读)(师生笑、学生掌声鼓励) 师:这篇文章是作者带着悲愤的情绪写的。要把它读得轻松、欢愉就不合适了。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师范读)要读出惋惜的语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师范读)要读出作者的不平之气。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师范读)要读出作者的愤慨。 下面,我放录音,大家随着录音小声读一遍。 (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听录音并跟读) 师:好,下面我们把几个方面综合起来:注意停顿、注意句中关键词、
8、注意句末叹词的语气。 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齐读,声音要大,注意节奏,注意速度。不要往前赶。开始。 (学生读) 师:读得很好。大家学得很认真,悟性也很强。诵读到此为止。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的内容变成白话文说出来。自己试着说一遍。 (学生各说各的,教师观察、巡视,答疑) 师:下面请三名同学来说,每人说一段。 (三名同学发言) 师:他们翻译的比较准确。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教师用探寻的目光扫视全体同学)没有疑问,我们进入到分析课文 (投影出示问题)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哪一句是集中体现? 2、文中通过哪些语句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
9、因? 3、本文中“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各比喻了哪几类人? 4、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人才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对于上面几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任选几个来思考,还是按照刚才的小组展开讨论吧。 (老师巡视,从旁指导) 生:我选择第1、2题来回答。课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表明作者的观点认为伯乐是最重要的,就是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至于第2个问题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示意此同学坐下,另外一组的同学补充) 生:对于第四小组回答的第2个问题,我觉得不够全面,还应该补充这一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
10、奴隶人之手,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位同学补充得很好,关于第3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回答吧!千里马指哪些人? 生:人才(异口同声)(板书) 师:伯乐呢? 生:善于发现人才的人(板书) 师:食马者? 生:统治阶级。 师:统治阶级可以分为贤明的君主和平庸无能的君主,或残暴无比的君主,在这里我们应该加上一个什么形容呢? 生: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师:太好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板书)。关于第四个问题,这个小组来回答。 生: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了封建时代统治者既不识别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被埋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心情。 师:看来大家对课文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得很好。的确,在韩愈的那个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不会重视人才的,而在我们当今的信息时代,人才可谓是“原子弹”,他们爆发的能量是无法估计的,因此,国家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并提出了“科技兴国”的口号。虽然文中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也并非它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我们应深信“是金子的总会发光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当今时代决定自己命运的是你自己。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下课! -7-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