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化学实验及安全常识介绍一、常用仪器的使用1. 试管 试管常作为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有时也用于收集少量气体,或作简易气体发生器或作洗气瓶。如图所示仪器: 试管有大小不同规格的型号。它是较耐高温的玻璃仪器,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使用时应注意外壁无水滴,盛放液体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防止试剂中含有的湿存水倒流炸裂试管。而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则应向上倾斜,这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和受热较为均匀,且使液体不易溅出。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试管。加热时管口不能对着人身,以免发生伤人事故。加热时先使整个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在再固定位置处局部加热。加热时试管底
2、部不能接触酒精灯芯,以免炸裂。 沾有银或铜的试管可用稀硝酸除去;附有二氧化锰的试管可用浓盐酸并加热除去;盛过石灰水后附有一层白色固体(碳酸钙)的试管可用盐酸除去;沾有油脂的试管可以热的氢氧化钠溶液除去。2. 试管夹 用于夹持试管加热的器具,多为木质。使用试管夹时,应手握长柄,用大拇指对短柄施加压力,控制试管夹的紧与松。夹持试管时,应从试管底部套入,夹在试管口处1/3的位置。加热时,不要烧坏试管夹。3. 酒精灯 是化学实验最常用的加热器。如图所示仪器:灯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使用前如有灯芯不平或烧焦现象,要剪好再使用。酒精量不超过容积的2/3,否则易失火。点燃时用火柴,严禁用酒精灯对接点
3、火,严禁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酒精灯的温度一般可达400500,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外焰。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以免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危险。熄灭后灯帽不要取下,否则灯芯上的酒精蒸发后留下水分,下次不易点燃。如有洒出的酒精燃烧时,应立即用沙土或湿布扑灭。加热少量液体时,火焰不能超过液面,因为液面上方器壁受热后,再溅上液体,容器容易炸裂。4. 玻璃棒 常用于搅拌溶液,以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或用于搅拌而加快物质溶解,或使物质混合均匀,或加快反应速率。还可以在溶解、过滤时起引流作用。还可用于蘸取少量溶液,用以检验溶液的性质以及酸碱性。 使用时应注意每次实验后必须洗净玻
4、璃棒,防止沾污试剂。在搅拌液体时动作要轻,以免将玻璃仪器损坏。 玻璃棒是取用液体量最少的仪器。5. 胶头滴管 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滴瓶用于盛放液体试剂)。如图所示仪器: 使用时注意,液体不要吸入胶帽内,以免试剂腐蚀胶帽。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试剂倒流。滴加液体时应使胶头滴管自然垂直,不得伸入容器内,不得与反应器接触。每种液体都有专用滴管,不得混用。用过后应立即用蒸馏水洗净。 一般滴管可量取0.51 mL的液体。6. 药匙 用于取用少量固体药品。取量多时用前面的大匙部位,取量很少时用匙柄后面的小匙部位。要保持干燥和清洁,取用后要洗净
5、擦干,方可再去取用别的药品。7. 烧杯 主要用来溶解固体、配制溶液,在常温或加热情况下用作较大量物质间发生反应的容器,也可用于盛放液体。常用烧杯有50mL、100mL 、150mL、250mL、500mL、1000mL等规格。如图所示仪器: 烧杯在加热时要擦干外部,并放在石棉网上,使之受热均匀。倾倒液体时,应从烧杯嘴部流出。 烧杯的使用非常普遍,在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要用干燥的小烧杯盛装氢氧化钠,因为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和吸湿性,不能放在纸上称量。溶解固体药品以及稀释溶液都是在烧杯中进行的。8. 量筒 用于粗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容量越大越不精确。常用量筒有10mL、25mL、50mL、100m
6、L等规格(精确到0.1mL)。如图所示仪器: 不能用量筒配制溶液或进行化学反应,不能加热或溶解放热物质,也不能盛装热溶液,以免炸裂。量取液体时应在室温下进行,若量取已知体积的液体,则应选择只比已知体积稍大一些的量筒,不能选择容量相差太大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误差过大。如量取15mL的液体,应选用20mL的量筒为益,而不要选用50mL或100mL的量筒。量液时必须把量筒放平稳。量筒没有“0”刻度,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切。由广口瓶与量筒可组装成量气装置,如上图所示。当气体通入广口瓶中时,把液体压入到量筒中,排到量筒中液体的体积,即是该温度、该压强下所产生气体的体积。9. 集气瓶 用作收
7、集或贮存少量的气体以及做物质与气体间反应的容器。如图所示仪器:集气瓶的瓶口是磨口的,用作收集气体时,磨砂玻璃片毛边的那一面应紧贴集气瓶口,以推、拉完成闭、开操作。 集满气体时,若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瓶口应向上放置,若收集的气体比空气密度小,则瓶口应朝下放置。 集气瓶不能加热,但可作为反应器。当进行某些放热反应的实验时,瓶底应铺一层细沙或盛少量水,以免高温固体生成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广口瓶和集气瓶有所不同,广口瓶的瓶口边缘光滑、内壁磨砂,常配有磨砂的玻璃塞,用于盛装固体药品。不能加热,瓶塞不能任意调换。盛装固体烧碱时应用橡胶塞塞紧。广口瓶常用作洗气瓶之用。10. 铁架台 用于固定和
8、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如图所示仪器: 使用铁架台所固定和支撑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试管等。除加热试管不需用石棉网外,其余在加热时,均需在铁圈上放置石棉网。在固定铁圈的位置时,应先以下方酒精灯的高度确定铁圈的位置,然后再固定烧瓶。11. 托盘天平 用于称量固体药品及其他物质的质量(精确到0.1克)。如图所示仪器: 称量前把天平放平稳,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左右两端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螺母向里调,可使力臂变短,使对应托盘向上倾斜。反之,螺母向外调,使力臂变长,则使对应托盘向下倾斜;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俗称“左物右码”)。添加砝码时不能用手直接拿取,应
9、用镊子夹取,并以先大后小的顺序添加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称量固体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应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片,将药品放在纸上称量。若是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则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当然玻璃器皿事先必须是干燥的、已称量过质量的。 托盘天平不能称量热的药品,应待药品冷却到室温后方可称量。 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由小到大放回砝码盒内,把游码移回零处。12. 烧瓶用于试剂量较大且有液体参加反应的容器。分为圆底烧瓶、平底烧瓶和蒸馏烧瓶等。规格有100mL、250mL、500mL等。如图所示仪器: 平底烧瓶 圆底烧瓶 蒸馏烧瓶它们都可用于作为气
10、体的发生装置或加热反应的装置。用于蒸馏的蒸馏烧瓶要和各种冷凝管配合来分离或提取纯液体。圆底烧瓶瓶底厚薄均匀、耐压,加热时即使瓶内仅有少量液体,也不致破裂。常用来做煮沸或加热条件下的反应容器。平底烧瓶能放在桌面上,可用来装配洗瓶,一般不做加热条件下的反应器。烧瓶的盛液量一般不超过烧瓶容积的2/3,要固定在铁架台上,加热时应垫上石棉网。加热前要擦干烧瓶外壁。为防止液体暴沸,可加适量碎瓷片。13. 漏斗初中实验常使用普通漏斗和长颈漏斗。如图所示仪器:普通漏斗 长颈漏斗普通漏斗在实验室主要用于溶液的过滤以分离固体和液体。一般常和滤纸配合使用。过滤时漏斗应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漏斗下端的管颈要紧贴承接器内
11、壁,使液体沿着器壁慢慢留下,以免飞溅造成浪费和事故。滤纸和漏斗紧贴。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边缘,事先用蒸馏水润湿,使之不残留气泡。折叠滤纸要符合漏斗的锥角,放入时一边为三层,一边为一层。过滤时应使浊液沉淀,再将清液沿玻璃棒引流入漏斗,玻璃棒紧贴三层滤纸的一边,分离物的边缘要低于滤纸的边缘。漏斗还可用作向小口径容器里加液(如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等。长颈漏斗常用于加液体或装配气体发生器。装配气体发生器时,漏斗的长颈末端应伸入液面以下,以防止气体逸出(也叫液封)。如上图所示。14. 蒸发皿用于溶液的蒸发、浓缩和结晶,是瓷质器皿。它与三脚架或附铁圈的铁架台配套使用。液量多时可直接加热,液量少时应隔着石棉网
12、加热蒸发。盛放溶液不要超过蒸发皿的2/3,加热时要不断地搅动,快蒸干时要减小火势或停止加热,最后利用蒸发皿的余热蒸干。操作时脸部不能靠近,以免事故;不能骤冷,不能高温灼烧固体物质;取、放蒸发皿应使用坩埚钳,热的蒸发皿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15. 水槽用作储水的容器,它常与集气瓶配合使用,用排水(或排液)法收集气体。如图所示仪器:水槽不能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器,也不能盛装温度过高的液体。16. 温度计用于测量液体或气体(蒸汽)的温度。常用的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量程为100)、水银温度计(量程为200、360)等。实验时应选用合适范围的温度计,严禁超量使用。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水银
13、球应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与容器底部相接触。在测量蒸汽温度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置于蒸汽包围之中。蒸馏时,水银球应置于蒸馏烧瓶支口下约0.5厘米处的位置,该位置测量的是蒸汽的温度。不得将温度计代替玻璃棒使用,以免温度计破损。刚测过高温的温度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17. 洗气瓶用于除去气体中杂质的一种仪器。中学常用带有双孔塞的广口瓶、锥形瓶或大试管装配使用。长导管伸入液面以下,短导管只伸入瓶口位置一小段。如图所示仪器。洗气瓶内装选定的液体,用以洗涤气体,除去其中的水分或其他气体杂质。要求液体吸收剂只能吸收杂质气体,而被提纯的气体不与吸收剂反应,也不溶于吸收剂中。洗气时,含杂质的气体从长导管进入,被提
14、纯的气体从短导管出来(俗称“长进短出”),进气管与出气管不能接反。18. 锥形瓶可用于滴定操作的反应器、制气体的发生装置、加热液体物质以及蒸馏时流出物的承受器。如图所示仪器:加热液体时需垫上石棉网。盛装液体不能太多,以利于振荡。二、常见试剂的存放与使用 1. 常规要求 化学实验所用药品大多有毒或带腐蚀性,为了避免污染药品和防止受到伤害,禁止用手直接接触药品。嗅闻药物气味时,应用手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不能直接用鼻子去嗅。 把块状固体及金属颗粒放入容器时,要先将容器倾斜,将药品放入后慢慢竖立起来,避免打破仪器。液体药品使用时,先将瓶塞取下,倒放在桌上,手拿试剂瓶时要使贴标签的一面朝向手心,使瓶
15、口紧挨试管口,将液体缓慢倒入,之后,马上盖好瓶塞。将药品放回原处时,应使标签向外。取少量液体药品也可用胶头滴管吸取。用过的吸管和药匙应及时清洗。各种试剂应尽量节约使用。药品的保存要注意防水、防潮、防光、防风化和防挥发。应根据药品的不同性质,采取适当的方法。药品如长期不用应在标签外涂上石蜡,以免被腐蚀后不知是什么试剂。有纸或塑料包装的应改为盛放在玻璃瓶中。遇光易变质和易分解的药品如硝酸银、碘化钾、过氧化氢、亚硝酸盐和氯水等,应放在暗处,并装在棕色瓶中。易风化、易潮解和易挥发的药品要用石蜡封口。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和碳酸钠等碱类溶液应放在带有橡胶塞的试剂瓶中。自己配制的试剂应注明标签。2. 常用危险
16、品试剂的保管 自燃物质 有一些物质如白磷,温度升高会自行燃烧,应避光和其他试剂分开保存。白磷(或称黄磷)应保存在水中。 遇水燃烧的物品 钾、钠、电石和锌粉等,这些物质遇水产生易燃气体,温度升高或遇火即能爆炸。因此,钾、钠常保存在煤油中。易燃物质 这类物质着火点很低,非常容易着火,保存时应远离火源。必须和前述易着火的物质分开,并置于阴凉地方贮存。如汽油、乙醇、硫磺、红磷、铝粉、镁粉等。易爆品、氧化剂如火药、硝酸盐、氯酸盐、高锰酸钾、过氧化物等应单独贮存在阴凉处。可燃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特别容易引起爆炸,点燃之前应注意它们的验纯。腐蚀物质 各种酸类、可性碱、氨水等,应放在阴
17、凉处密封保存。酸和碱要分别存放。3. 常用试剂的保存易挥发的物质需要密封于试剂瓶中,并置于阴凉处保存。如浓硝酸、浓盐酸、氨水等。易风化的物质和易吸水分的物质需要密封保存。如浓硫酸、五氧化二磷、可溶性碱性氧化物的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结晶碳酸钠(Na2CO310H2O)等。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物质需密封保存。如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等。光照或受热易分解的物质需用棕色瓶密封保存。如硝酸银、浓硝酸、过氧化氢(也称双氧水)等。碘易升华,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应保存于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盛放的试剂不能与容器(包括瓶塞)发生反应。如氢氧化钠及其他碱性物质不能用玻璃塞(因会生成粘性的硅酸钠而使瓶塞
18、不能打开)。 固体物质盛放在广口瓶中,液体物质盛放在细口瓶或滴瓶中。4. 指示剂的使用使用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等指示剂时,加入量不能多,一般在待测液中加入12滴即可。使用石蕊试纸时,应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试纸上,不能把试纸伸到试剂瓶中。用石蕊试纸检验气体时,应先把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伸到集气瓶口或伸到导管口附近,注意试纸不能触及器壁。使用pH试纸时,应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以半分钟内的变化为准)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测出其pH值。注意,pH试纸事先不能润湿,否则会将待测液稀释,造成测定结果误差。三、实验室安全常识化学实验所用的药品常常是有毒的、可燃的、易爆炸的和腐蚀性
19、强的。而玻璃品又是最常用的仪器,操作时往往需要加热,实验过程一不小心就易造成事故。所以学生一定要遵守实验规则,不能轻举妄动,不懂装懂,一定要慎重从事。如果都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去做,就会减少事故的发生。1. 割伤对玻璃用法不当是造成割伤的主要原因。在使用玻璃品前要检查有无破损。不能加热的玻璃器具就不要盛放发热的物质。玻璃棒或玻璃管若有锋利的边口要烧成圆滑方可使用。玻璃管插入橡胶塞时,可将端部润湿后再插入。在实验中若出现了微小的伤口,应及时消毒后用纱布包扎好。2. 烧伤实验室能引起烧伤事故的几类物质化学性质活泼的单质:如钾、钠、磷、溴、碘等。强酸类:盐酸、硫酸、硝酸等。碱类:浓氨水、苛性钠、苛性钾
20、熟石灰等。氧化剂:浓过氧化氢、漂白粉等。 烧伤事故的一般处理方法若少数皮肤出现红斑或肿胀,一般经过数日就会痊愈,大多不用治疗。为了止痛,当时也可在伤处涂以高锰酸盐的饱和溶液,或撒些碳酸氢钠粉末。若在皮肤表面出现浆液的肿泡,伤处皮肤剥落或烧伤面积达1/3以上时,必须立即请医生治疗。若皮肤烧伤处出现溃烂或深皮层成为坚硬的黑色体,必须火速就医。烧伤面积超过1/3以上时有生命危险。 实验室常遇事故的防治方法 实验中错误的将水加入到了浓硫酸中,这时落入酸中的水会马上变成一滴一滴的蒸汽,这种情况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烧伤,对眼睛危险尤大。若发生这样的事故,要立刻用大量水冲洗后,再用碳酸氢钠稀溶液涂抹,稍等一会
21、再用水冲洗。 可性碱容易潮解,取用时常常需要粉碎,一不注意会使粉末溅在身上或眼内,造成事故。粉碎碱块时需慎重从事。如发生事故,立即用水冲洗,再用1%的醋酸溶液润湿后,又用水冲洗。 氯化锌和硝酸银烧伤后用水冲洗,再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烧杯内盛有液体加热时不注意打坏杯壁,液体流出,也可能发生严重的烧伤事故。因此,在烧杯中搅拌液体时,应使玻璃棒转动方向和杯底平行,轻轻搅动,不要碰触烧杯壁,切忌上下垂直搅动。3. 中毒在化学实验时往往忽略了一些药物的毒性。尤其是那些不被人们感知的药物。因此,实验时要注意通风、排毒及采取其他预防措施。实验后一定要洗手。 中毒的分类气体吸入中毒: 酸类蒸汽吸入可引起肺水
22、肿,使呼吸困难。氯气、氯化氢、二氧化硫、氨气和硫化氢等气体吸入,可引起咳嗽、喉炎、烧痛、气闷、麻痹呼吸中枢甚至窒息。磷的蒸汽吸入可引起骨骼疾病。一氧化碳吸入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减弱,使人失去知觉,呼吸停顿而死。二硫化碳有麻醉作用,能引起头晕、瘫痪、失明、昏迷等症。氯仿、四氯化碳的麻醉性很强,能损坏循环、消化、排泄和神经等系统。接触中毒: 这类中毒中,最危险的是误将毒物随同食品、饮料或当作无害物吞入体内。铅和铅化物进入人体能损害骨髓、破坏红血球。硝酸盐可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腹痛、呕吐、痉挛、虚脱而死。草酸和草酸盐进入胃内会引起烧伤和肾脏损坏,皮肤接触这类物质较多时,能使指甲脱
23、落。甲醇可以伤害各种器官,尤其对视神经的影响更大,可导致失明。苯酚(医院所使用的消毒水“来苏水”的主要成分)能腐蚀皮肤,引起消化病、肺水肿、肝和肾衰化等。 实验室中毒的防治在实验室尤其做实验时应禁止吃东西、饮水和吸烟。这是为了防止药物通过污染食物或纸烟进入体内引起中毒。药品伤及皮肤和眼部时,除磷类烧伤外,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吞入毒物,先服催吐剂如肥皂水、芥末水或给以面粉水、鸡蛋白、牛奶和食用油等以缓和刺激,从而刺激喉部引起呕吐。吸入毒物,应立即将中毒者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保持温暖和静息,必要时进行输氧。但切勿随便进行人工呼吸。严重时随即求医治疗。4. 触电现代实验室离不开电器设备,中学化学用
24、电的实验逐渐增加。学生使用电器时,要懂得用电安全知识和电器设备的使用知识。要注意电器装置是否合乎要求,否则不应使用。若发生触电,首先切断电源,再抢救触电者。一般将触电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者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必要时请医生治疗。电器设备发生失火,也应首先切断电源,才能用水或灭火器灭火。5. 失火 引起失火的几种情况发生失火一般都是由于对可燃物的搬运、保管和使用错误引起的。实验室的一些可燃物如易挥发的有机溶剂乙醚、酒精、苯、丙酮和二硫化碳等的蒸汽和空气混合后,只要有一点火星,就能引起失火或爆炸。白磷在空气中就能自燃。氧化剂和可燃物放在一起就有失火的危险。实验室倾倒废液的废液缸,有时会因氧化剂
25、和可燃物放在一起而发生失火。有时一瓶放满清水的烧瓶放在桌上,碰巧由于日光的照射,变成一凸透镜,如果焦点处有易燃物,也能引起燃烧。所以实验室内的清洁和防火很有关系。做完实验后废液缸应及时清理,屋角不能堆积污物。氧化剂和可燃物必须隔离放置。总之,提高警惕和加强责任感是防止火灾的最首要措施。 一般灭火的原则隔绝空气,搬去可燃物,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通常使用的灭火剂水:水是最易取得的灭火剂。它可使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但一般有机溶剂及钠、钾等着火时不可用水灭火。否则会扩大燃烧面积,造成更大灾害。沙:能隔绝空气扑灭火焰。但对精密仪器等有损坏作用,不可使用。二氧化碳:放在钢瓶内的二氧化
26、碳,熄灭不大的失火最为有效。使用时射出的二氧化碳覆盖燃烧物使之和空气隔绝。它不损坏仪器,用来扑灭电器设备的失火最为相宜。泡沫灭火器:是最常用的消防工具。对扑灭液体失火最为有效。使用时容器内的液体随二氧化碳喷出,形成稳定的泡沫,覆盖在燃烧物上面,使它和空气隔绝。但这种泡沫是导电体,因此电器着火时不能使用。四氯化碳:灭火时可将玻璃瓶装的四氯化碳投入火中,使其溢出。它所挥发出的蒸汽的比重比空气大5倍,这样就使火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但它的蒸汽有毒,用后注意通风。失火事故发生后,要予以科学的处理方法,沉着应变,火势是会扑灭的。6. 爆炸发生爆炸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忽视爆炸物的危险性。如点燃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就会发生爆炸,这是忽视了点燃氢气前应检验氢气的纯度的操作,就会造成严重事故。还有乙炔、一氧化碳等可燃性气体以及有机溶剂如汽油或二硫化碳的蒸汽和空气混合,在一定比例限度内,见火后就会引起爆炸。有些物质单独放置也能爆炸。如硝酸铵、三硝基甲苯等。有些物质混在一起时就能发生爆炸,如硝酸银和氨水、高锰酸钾和硫、金属钠、或钾和水等。对于这些有爆炸危险性的物质,应慎重考虑贮存问题,要隔离放置,勿使氧化剂与还原剂贮放在一起。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