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摘要:文章在场所依存视角下,以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为例,调研分析街区建成环境与 15 分钟步行范围内的周边居民日常行为特征、需求与街区满意度评价。通过层次分析法,赋予街区建成环境各指标权重值,并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计算周边居民对街区的使用满意度评价分值,构建基于周边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特征、需求与满意度的历史街区评价框架,进而运用四分图模型法,从指标重要性和周边居民的满意度分值两个维度,综合评价街区建成环境并提出街区优化建议。关键词:场所依存;历史街区;行为特征;生活需求;使用评价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21YJCZH24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2、(项目编号:2021SJA0223);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2YSB017);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科研课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2ZD05);江苏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BK20221316)引言随着人们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方式认知上的逐步转变,历史街区的“日常性”“生活性”内涵与价值被愈加重视;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理念已超越对物质空间的保存,而更关注人居环境的改善。“非大事件标志性遗存”历史街区的保护逐渐突破了偏静态的体验性场所,而叠加了“日常生活”“动态层叠演进”的主张1。历史街区作为具有城市特征文化的公共空间,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网络的建设;与此同时,其应保有“场所依
3、存”的地域内涵,表现出与地域、传统文化有紧密关联的同一群体之间的社会凝聚力、社会身份认同、归属感或其他感受2。在场所依存的视角下,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亟须让街区与城市实现“社会的整体关联性”与“空间共融”。注重历史街区内居民及周边居民的使用需求和体验,以居民的主体评价作为场所依存与保护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可被认为是实现城市更新的动态平衡与“共生”、面向城市和历史街区未来整体健康发展的举措之一。目前,对城市历史街区建成环境的评价多是基于游客视角下的使用满意度3-5,而以街区周边居民日常使用需求为基础、探索街区与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相互影响的关联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为例,调研分析街区
4、建成环境与 15 分钟步行范围内的周边居民日常行为特征、需求和满意度评价,通过层次分析法赋予建成环境各指标权重值,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计算居民对街区关注文周扬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王梦如上海大境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助理建筑师钱才云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 长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 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决策咨询专家江苏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DOI:10.19875/ki.jzywh.2023.10.002场所依存视角下的历史街区建成环境评价研究以南京老门东为例Built Environment Evaluation of Historic Districts from the Pe
5、rspective of Place Attachment:Taking Nanjing Laomendong as an Example关 注235|2023|10003的使用满意度评价分值,构建场所依存视角下,基于周边居民日常行为的历史街区评价框架;从指标重要性和周边居民满意度分值两个维度,综合评价街区建成环境,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历史街区优化建议。研究成果以期能够丰富历史街区多元研究视角与理论,为整体化城市更新实践提供有益参考。1 场所依存场所依存(Place Attachment)又译为“场所依赖”,用于解释地点场所与人之间存在着依赖关系这一客观现象。作为一门理论,场所依存常用于
6、西方休闲和游憩行为学研究中6,7。Williams 和 Roggenbuck 最早提出该概念8,指出人与场所之间相联系与依存的这种心理因素独立于资源和设施吸引。后经逐步发展,学者们对该概念形成共识:场所依存指人与场所之间基于感情(情绪、感觉)、认知(思想、知识、信仰)和实践(行动、行为)的一种联系9;其将行为因素融入场所依存的内涵中,从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进行界定,是迄今为止较广泛使用的定义。场所依存构建了人地之间的功能依存、情感认同两个维度的内涵10,11。场所依存作为一门理论,主要涉及人文地理学、环境心理学和社会学三门学科,侧重点分别在于人地关系、环境心理影响和设施的象征意义。参与活动
7、的频率和参与强度往往被认为是场所依存的重要指标。相关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学领域,包括故地重游、旅游满意度和旅游地功能依附等;且在断面式研究上取得的成果较丰;而侧重于时间维度的纵向研究,关注长期与场所建立关联性的人对场所的依赖度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2 调研内容2.1 历史街区及其建成环境2.1.1 老门东老门东历史街区位于南京老城南片区,明城墙城门“中华门”的东侧,在历史上一直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门东于三国时期已是城市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明清后演变为城南居住聚落,后伴随着历史变迁与城市中心的转移,街区逐渐走向衰落。21 世纪 10 年代初期,政府对其进行更新修复,在保护传统民居
8、风貌、街区肌理与历史文物建筑的基础上,明确了其城市商业性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位,逐步迁出了原住居民。至此,重新赋予了其历史文化展示、传统商业、旅游景观及休闲娱乐等功能。2.1.2 建成环境本文研究的老门东历史街区范围为老门东核心景区区域,总面积约为 10.24hm2。街区南抵明城墙,北至剪子巷,东西两侧分别为双塘园路和上江考棚路。ATTENTION004(1)功能配置。街区内多为二层民居风貌建筑,建筑密度达 65%,容积率约为1.18。功能配置主要分为商业、文化艺术、商务办公和公共服务四类(图 1)。其中,商业功能包括展示地域特色的餐饮、文创零售、休闲娱乐和酒店民宿等,为街区最主要的功能;文化功能
9、包括名人故居类历史遗存及金陵美术馆等文化展示空间;商务办公功能比例较小,主要为街区内散落的主题工作室;公共服务功能设施有游客服务中心等。(2)交通系统。由于南侧明城墙的边界限定,街区内共有 1 个北向步行主入口和多个东西向次入口。街巷布局基本保留了原道路肌理,路网结构呈现鱼骨状,次级街道从南北主街向两侧延伸以连接各巷道和民居院落。街网密度约 58.62km/km2。除主街箍桶巷宽度达 13m 外,其余次级街道宽度介于 3 4m 间,多数巷道宽度介于 2 3m 间(图 2)。(3)公共空间。除却街巷,街区内的公共空间主要分休闲广场和交通广场两种类型,总面积约 5770m2,约占街区总面积的 6%
10、(图 3)。单个广场的尺寸均较小,多与出入口交通空间组合布局,少数结合街区景观零散配置。(4)景观绿化。街区内的绿化类型主要分为散点状、面状、园林绿化和使用者自种绿化四类(图 4)。散点状绿化为主要绿化类型,结合水系景观,集中分布于主街及部分次街两侧;面状绿化在历史街区内较难大规模配置,主要以城墙绿化保护区的利用为主;园林绿化为历史名园芥子园;此外,使用者自种的盆栽、灌木等也是历史街区重要的绿化组成部分。2.2 周边居民行为需求与满意度评价基于现状路网结构,研究应用 GIS 测算以老门东为中心的步行 15 分钟可达范围,并于范围内选取 10 个样本小区进行图 1街区功能配置图 2街区道路格局图
11、 3街区公共广场分布图 4街区绿化分布图 5所选样本小区分布005关 注235|2023|10周边居民问卷调查(图 5)。可达范围内,以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为主,包括老城南传统居住街区、新建住宅小区、夫子庙商业区以及秦淮景观带等空间类型。发放访谈式问卷调查共300 份,有效问卷 291 份。调查内容含三个部分:(1)居民的社会属性,包括年龄、居住时长和居住身份等;(2)居民日常行为特征与需求,包括出行老门东街区的频率、时间段、活动类型、期望增设设施类型及场所等;(3)居民对老门东街区的使用满意度评价。2.2.1 居民社会属性分类统计被调研居民的社会属性数据,主要为居民与场所的关联性内容。其中,居
12、住身份方面,城南原住居民所占比例稍高于新居民,达 54%;居住时长方面,居住 11 20 年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大,约 36%,其次为 10 年及以下,约 35%(图 6)。该数据可间接反映出老城南居民的居住背景情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原住民对地域场所具有一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2.2.2 日常行为特征与需求(1)出行频率与时间段从周边居民每周出行老门东街区的频率可以发现,每周达 5 次及以上和 1 次以下的比例均接近 30%,每周 1 2 次、3 4 次的分别占据 25%、15%。出行时间段数据显示,周边居民在18:0022:00时间段出行的比例最大,达 70%,其次为 13:0018:00(图
13、7、图 8)。(2)活动类型出行老门东活动类型的构成比例从高到底依次为:散步健身、休闲娱乐、购物逛街、就餐、其他、工作(图 9)。散步健身所占比例最高,达 57%;休闲娱乐、就餐和逛街购物这三种活动类型所占比例相近,分别为 13%、12%和11%;工作活动类型所占比例小,仅为 2%。数据反映居民会选择老门东作为日常散步健身的场所,并关注相关的设施;老门东的餐饮小食、商业及娱乐功能主要面向的仍是旅游者,周边居民的参与并不具有普遍性;老门东会为少部分周边居民提供工作机会。图 6受访居民居住时长(年)构成比例(%)图 7出行频率构成比例(%)图 8出行时间段构成比例(%)图 9街区出行活动类型构成比
14、例(%)006(3)日常生活需求居民最期望增设的设施类型为休憩设施,占总选择类型的 21%;其次为绿地广场和体育健身设施,分别占据 17%和 16%;对儿童活动场所、社区活动中心及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比例接近,约10%;期望增设停车场的需求占总需求的9%(图10)。由于老门东周边的老旧小区比例较高,而相应的社区服务配套设施相对欠缺,占比分析结果也表现出了部分居民的心理需求。2.2.3 周边居民对街区的满意度评价(表 1)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分析,本文从居住影响、功能配置、交通系统、公共空间和景观绿化五个层面选取 13 个环境要素作为居民对场所认知与满意度评价的指标。运用李克特量表五级评分法,
15、于问卷中设置了 5 个评价等级,分别为非常差、较差、一般、较好、非常好,对应分值为-2、-1、0、1、2,以量化分析周边居民对老门东的评价。基于分值数据,可看出居民对街区的改造模式、文化氛围营造、景观观赏性和便利性方面均为正向评价,分值相对较高;对街区内公共广场空间及面积、休闲娱乐设施种类及数量同为正向评价,但分值较低;居民的负面评价集中于街区对日常生活的干扰度、对私密性和安全性的影响度。3 基于周边居民行为需求与满意度的评价框架构建下文将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满意度评价层级结构模型,结合周边居民和专家打分,得出街区各评价指标的影响权重值;之后结合居民对各项指标的具体评价分值,通过多目标线性加权
16、函数,得出老门东历史街区的综合使用满意度评价,构建基于周边居民日常行为需求与满意度的历史街区评价框架。图 10受访居民期望街区增设设施类型及场所构成比例(%)图 11指标层级结构模型图目标层准则层权重指标层系统权重综合权重总体使用满意度居住影响0.075干扰性0.1120.008私密性0.1280.010安全性0.2830.021便利性0.4770.036景观绿化0.140景观观赏性0.5400.076绿化丰富度0.4600.064功能配置0.265公共服务设施丰富性0.2240.059商业设施类型充分性0.5280.140休闲娱乐设施丰富性0.2480.066公共空间0.271公共广场规模充
17、足性0.4170.113空间文化氛围感知性0.5830.158交通系统0.249街区可达性0.5320.132街巷舒适性0.4680.117表 2指标权重汇总表关 注235|2023|10007小区编号日常干扰强度私密性影响度安全性影响度便利性影响度公共服务设施丰富性商业设施类型充分性休闲娱乐设施丰富性街区可达性街巷舒适性公共广场规模充足性空间文化氛围感知度景观观赏性绿化丰富性A0.33*0.13*0.23*0.530.70.50.530.13*10.86*0.710.97B0.03-0.3-0.730.47*-0.07*0.470.270.230.90.471.230.830.77C-1.5
18、3-1.7-1.371.10.4710.810.830.130.770.530.36D-1.24-1.34-0.621.62*1.28*1.28*1.21*1.661.51*0.721.41*0.660.59E-0.9-0.93-0.51.430.60.870.91.471.2-0.23*0.90.770.6F-1.8-1.8-1.64*1.280.61.240.481.281.280.641.081.2*1.2*G-1.13-1.261.391.060.840.35*0.550.580.970.161.130.840.65H-0.3-0.5-0.770.80.430.430.270.370.
19、930.10.90.830.63I-1.81*-1.77*-1.51.270.770.810.581.19*1.270.581.150.770.81J-1.63-1.6-1.60.830.50.7-0.07*0.170.7*-0.230.47*0.47*0.33*均值-0.93-1.05-0.621.040.60.770.580.831.080.350.990.810.713.1 建立层级结构模型3.1.1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为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根据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及隶属关系,将其按不同层次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判定各因素相
20、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值。下文将老门东街区的各评价要素按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分解成三个层次,建立层级结构模型。3.1.2 三级模型(图 11)本文将居民对历史街区使用满意度的综合评测(A)作为第一层,即此次体系构建的总目标;第二层作为子目标层(准则层),包括居住环境(B1)、功能配置(B2)、交通系统(B3)、公共空间(B4)和景观绿化(B5)5 个测评项目;第三层为指标层,即具体评测指标的方案层,对应于问卷调研中的居民的满意度评价因子,设置 13 项指标,分别为干扰性、私密性、安全性、便利性、公共服务设施丰富性、商业设施类型充分性、休闲娱乐设施丰富性、街区可达性和街巷舒适性、公共广场规模充足性、空间文
21、化氛围感知性、景观观赏性、绿化丰富度。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设计关于老门东街区各层级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评估问卷,并采取周边居民和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层级指标的主观重要性分别进行对比打分,建立判断矩形并计算各层级指标权重值。其中,参加打分的周边居民和专家各 60 名。根据评估结果,最终确定各层级指标权重如表 2 所示。3.2.1 准则层在准则层的五个因子中,街区的公共空间的权重值最高(0.271),是被周边居民和专家均认为非常重要的环境属性,之后依次是街区功能配置(0.265)、交通系统(0.249)、景观绿化(0.140),而居住影响(0.075)却是居民较少考虑的因素。3.2.2 指标
22、层指标层的各指标权重中,被评价为较为重要的因子有:空间文化氛围感知性、商业设施类型充分性、街区可达性、街巷舒适性、公共广场规模充足性;相对重要的因子:景观观赏性、休闲娱乐设施丰富性、绿化丰富度和公共服务设施丰富性;相对不重要的因子:便利性、安全性、私密性和干扰性。专家和居民在公共空间层面均给予街区空间的文化氛围感知和广场空间尺度较高的权重值,相对而言,专家则更侧重文化氛围感知,而居民更偏重广场空间尺度。功能配置层面,两者均更注重商业设施类型的充分性,其次为休闲娱乐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交通系统层面的街区可达性、街巷舒适度均具有较高的权重值。景观绿表 1居民对街区认知与满意度评价008化层面,景观
23、观赏性、绿化丰富度均被认为是相对重要的指标。相比较空间、功能、交通和绿化层面指标,居住影响指标均处于低值,其中,专家给予居住私密性和安全性的权重值高于居民,但在其专家打分的总权重结构中,仍位于后位。我们根据实地调研,认为:可能由于老门东街区边界限定的完整性以及夜间少有活动,其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较小,相比其他因子,其重要性未被着重体现。3.3 满意度模型构建基于周边居民认知及满意度的打分与各项指标权重值,研究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公式如下12:其中:A 为居民对历史街区使用满意度的综合评定值;Bk 为子准则层中各项指标因子的满意度评分值;Sk 为准则层中各指标因子的权重值
24、;Cj 为指标层中各项指标因子的满意度评分值;Ij 为指标层中该指标的权重值;m,n 分别为准则层和指标层中的各指标因子的个数。借鉴国内外研究中各综合指标的分类方法12,确定目标层评判标准:当 A 1.55 时,为非常满意;当 0.55 A 1.55 时,为比较满意;0 A 0.55、-0.55 A 0、A -0.55 分别为基本满意、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老门东历史街区使用评价结果的数据分析显示:街区的总体满意度评分值为 0.68,属于“比较满意”的评价等级,子目标层项目按评分从高到低排序为:景观绿化(0.76)、交通系统(0.74)、公共空间(0.72)、功能配置(0.68)和居住影响(0.
25、08),除居住影响满意度和公共空间评价属于“基本满意”外,景观绿化、功能配置和交通系统评价均为“比较满意”。4 四分图模型的综合分析评价4.1 四分图模型研究运用四分图模型法,基于周边居民的满意度评价和指标重要性两个属性,对老门东历史街区进行综合评价。四分图模型法是主观评价综合分析方法中的一种,设置指标权重和其满意度评分两个维度,根据指标的重要度和满意度两个维度的打分,将各指标归进四个分区象限内,以可视化地表现出评价对象的优缺点和后续需提升的指标。绘制评价指标四分图的模型图:与横坐标平行,以 13 个指标的权重平均值 0.077 为基准,划分重要程度的参考线;与纵坐标平行,以区分正负值的“0”
26、值为基准,划分满意度参考线。其中,A 区为优势区,表示重要性和满意度均相对较高;B 区为修补区,满意度分值较低,但重要性较高;C 区为机会区,满意度与重要性分值均较低;D 区为保持区,满意度分值较高,但重要性较低。4.2 综合评价(1)A 区优势区:包括 C51 街区可达性、C52 街巷舒适性、C31 公共服务设施丰富性、C32 商业设施类型充分性、C41 公共广场规模充足性、C42 空间文化氛围感知性。相对而言,街区可达性、空间文化氛围感知和商业设施类型充分性是居民满意度分值较高的指标;街巷的舒适性、公共广场规模充足性是被认为较为重要但满意度分值相对较低的指标。结合居民日常行为调研可知,周边
27、居民日常出行老门东的主要时间段在 18:0022:00,行为方式主要为散步健身,少数为餐饮、休闲娱乐等,因此居民日常行为对公共广场规模有较高的需求,而受限于环境客图 12指标四分图模型关 注235|2023|10009观指标,该项的满意度分值相对较低。目前的商业类型、公共服务设施均可满足居民的需求。(2)C 区机会区:包括 C11 干扰性、C12 私密性和 C13 安全性。老门东对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主要有游客频繁来往、旅游商业气氛、流动租户及周边交通干扰等。虽然商业型历史街区在居住的干扰性、私密性和安全性上有一定负面影响,但由于其同时也提升了日常生活的便利性、文化性及社会资源,因此结合四分
28、图分析,结果并未显示出其是目前街区需优化的关键要素。(3)D 区保持区:包括 C21 景观观赏性、C22 绿化丰富度、C33 休闲娱乐设施丰富性和 C14 便利性。街区景观的观赏性是居民认为较为重要同时也较为满意的,其与绿化丰富度共同影响着居民的使用感受。休闲娱乐设施是目前老门东街区占比相对较少的设施类型,可适当丰富街区休闲娱乐设施的类型,提高占比,其也会有益于提升街区的居民参与性。结语本文以老门东历史街区为例,基于周边居民的行为需求及其与场所的依存性,从居民满意度评价和环境指标要素重要性两个维度,综合评价分析街区建成环境。针对评价结果,本文认为在定位为城市重要商业文化功能的历史街区更新时,仍
29、需关注周边居民的使用需求,并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更新及优化。(1)功能配置层面:综合考虑居民日常行为与生活需求,确定历史街区面向城市的主导功能定位及其面向居民的日常生活定位,完善街区功能配置,促使历史街区的功能与周边城市片区的整体协调。丰富街区公共服务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依据案例分析数据,虽然周边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和休闲设施均为正向评价,但该指标的权重值也较高,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配比可增强居民的人际互动和社区归属感,构建“以人为本”“多元共生”的宜居环境。此外,可考虑增设新型产业功能,提升周边居民的就业参与性。(2)交通系统层面:在保护街区街巷肌理、尺度和格局完整性的前提下,对街巷
30、的部分空间节点进行“微更新”方式的尺度调整与延展,改善街区内外交通的通达性;完善街道设施的配置,提升道路空间的舒适性;可能条件下,建议结合周边居民的停车需求,利用改造地块或开发地下空间的方式,增置社会停车场。场所的可达性在保证人们在合理的时间内便利地获得服务设施的同时,可增进人与场所的密切关系,更有效地发挥人对城市历史文化环境体验的社会用途。(3)公共空间:保护街区原有公共空间的结构体系与网络系统,适当扩大局部公共空间尺度及进行“微空间”改造,提升公共空间比重,同时为周边居民提供日常活动场所,重塑具有传统生活交往方式的空间场所;增设日常健身和儿童娱乐设施,营造居民日常可驻留场所;运用不同文化元
31、素增强场所文化感和认同感。公共空间可作为居民关系网络的载体,增强关系纽带,激发集体的日常交往、信任和互惠意识。(4)景观绿化:在保护街区内面状绿化的基础上,建议关注及提升分散、小尺度的街巷绿化、庭院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形式,以补充的方式优化其绿化空间。本文从场所依存的视角,基于周边居民日常行为需求与主观评价,对历史街区的建成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指出街区更新需逐步关注街区及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网络,在功能配置、交通系统、公共空间和景观绿化等物质空间层面策略优化,可更利于建立居民对场所的依存程度、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传承地域历史价值、调和街区完整机能和平衡城市动态可持续发展。居民与历史街区的密切
32、依存才可动态构建场所精神。参考文献:1 杨震,伍秋橙.历史住区风貌保护与更新以美国波士顿比排山排屋住区为例 J.城市规划,2021,45(05):103-112.2 万婷婷.社会可持续视角下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策略以法国图尔为例 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01):94-102.3 郭凌,周鹏程.文化意象视角下城市历史街区游客满意度测评及影响因子分析以都江堰市西街历史街区为例 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05):102-110.4 胡国敏,郑海潮,于海敏,等.基于游憩者满意度的城市滨河公园优化策略研究以福州市晋安河公园为例 J.福建建设科技,2020,(05):1-
33、3+16.5 蒋丽芹,熊乙.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以惠山古镇为例 J.城市问题,2015,(05):27-33.6 黄向,保继刚,Wall Geoffrey.场所依赖(place attachment):一种游憩行为现象的研究框架 J.旅游学刊,2006,21(09):19-23.7Vaske J J,Kobrin K C.Place attachment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e behavior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01,32(04):16-21.8Williams D R,Rogge
34、nbuck J W.Measuring place attachment:some preliminary resultsR.San Antonio,TX:National Parks and Recreation,Leisure Research Symposium,1989.9Gieryn T F.A space for place in sociology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0,26:463-496.10Fishwick L,Vining J.Toward a phenomenology of recreation placeJ.Journal
35、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992,12:57-63.11Kaltenborn B P.Recreation homes in natural settings:factors affecting place attachmentJ.Norwegian Journal of Geography,1997,51(04):187-198.12Martilla J A,James J C.Importance performance analysisJ.Journal of Marketing,1977,41(01):77-79.图表来源:图 1图 6 作者基于地图资料自绘图 7图 12、表、表均由作者自绘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