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4 探究物质变化
单元1 奇妙的化学变化(2)
【学习目标】
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了解伴随化学反应发生的现象。
2.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实质,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
【教学手段】实验为主,多媒体为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仪器:托盘天平、锥形瓶、烧杯、试管、镊子、坩埚钳、酒精灯、石棉网、气球
药品:胆矾、铁钉、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镁条
【教学流程】教师提示→学生看书→学生讨论并提问→教师解答或实验→巩固练习→归纳小结
教 学 过 程
2、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来源:学§科§网]
设计意图
教师提示→自学课本→学生讨论并提问→实验观察并记录
演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知: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构成物质的原子也没有改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大家先猜想一下:(投影)
(1)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种类有无变化?
(2)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个数有无变化?
(3)化学反应的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
比如:
CuSO4·5H2O CuSO4+5H2O
Fe+CuSO4 FeSO4+Cu
(1)(
3、2)可提示学生看P81图4-4,
在(3)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
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让学生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方案,布置学生实验探究活动。
投影教师自己设计的方案(详见后面附件)
兴致高涨,仔细观察。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思考、交流讨论、猜想。
(自学思考题)投影
1.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2.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
3.铁器生锈后,质量增加了,为什么? (学生看书,相互讨论,教师巡回释疑)
问题假设(学生提出
4、)
(1)质量增加 (2)质量减少 (3)质量相等
动手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记录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后。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存疑,使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大胆提出猜想的意识。
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尊重实验事实培养。。
[来源:.]
小结
(投影)
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质量守恒原因(详见板书)
记忆、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归纳知识[来源:.]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交流讨论并提问→实验观察并记录
5、以上实验探究,化学反应是在封闭体系中进行的,没有物质散逸到外界空气中。下面我们来探究在开放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观察它们的结论是否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
布置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并投影(见附件)
(投影)
1.刚才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在做胆矾分解的实验时,试管口没有扎上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在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如果要使反应后天平仍然平衡,实验装置应该怎样改进?
教师演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的实验。
学生看课本P86联系实际,思考并交流讨论。
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教师指导)并进行实验。观察
6、记录现象并讨论,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大胆质疑,勇于探究。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
(投影)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简单表示为CO2+H2O 淀粉+O2,由此判断:淀粉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元素。
2.在化学反应A+B C+D中,10 gA和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 gC和20 gD,则B的质量为( )
A.36 g B.14 g C.16 g D.12 g
3.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1)原子数目(2)分子数目(3)
7、元素种类(4)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5)物质的种类(6)原子的种类
A.(1)(4)(6)
B.(1)(3)(5)
C.(1)(3)(4)(6)
D.(1)(3)(4)(5)(6)
4.在反应2AB+B2 2X中,X的化学式是( )
A.AB2 B.AB3 C.A2B3 D.A2B4
教师点评、讲解。
学生积极动手练习,教师巡回释疑,并叫学生回答。
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
(投影)详见板书。
学生看、记、理解、提问。
归纳知识[来源:学.]
【板书设计】
三. 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的原因:(1)原子的 不变;
(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不变;
(3)原子的不变。
3.应用:
(1)确定某物质组成元素种类。
(2)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来源:. ZXX.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