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必背知识清单01 原始社会到夏商西周 一、【阶段特征】 1.政治 (1)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家国一体 (2)神权色彩浓厚,借助神权强化王权; (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4)等级严格。 2.经济 (1)青铜时代,生产工具为金石并用,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适应了较低的生产力水平 (2)工商食官。 3.文化 (1)从夏商到西周,鬼神崇拜相对淡化,提出敬天保民的人文思想; (2)学在官府,贵族通过教授礼乐维护等级秩序: 二、【必背要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内容:①中央:王位世袭制;相
2、卿士、卜、祝、史、师等的设立。【相权很大】 ②地方:封侯、伯。(定期向王纳贡;奉命征伐) 2.特点: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②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③早期政治制度带有神学的色彩。 3.影响: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2)概念:又称封邦建国,为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3)分封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 (4)特点: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②邦国有同姓、异姓之分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起 (5)影响: 积极:①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 ②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消极: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2.宗法制 (1)概念:是通过父系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王室统治的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3)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
4、为小宗); ②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4)影响:①巩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 ②家、国结合,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3.礼乐制度 (1)概念:礼乐制度即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亲疏、贵贱等社会范畴,界定每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具体位置,协调全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
5、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春秋中期之后,随着社会等级的变动,礼乐制度逐渐瓦解。 (2)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 (三)商周时期的经济 1.农业:土地制度为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耕作方式为大规模简单协作(众人协田); (1)井田制 ①历程: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②废除标志: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法律上确认封建土地所有制; ③瓦解原因:A:根本原因:铁犁牛耕带来生产力进步。 B:直接原因:春秋各国税制改革加速其瓦解。 2.手工业、商业:青铜铸造艺术成熟;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官
6、府统一管理商人、工匠)。 (四)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 1.出现成熟文字——甲骨文;早期人文传统形成,为儒学形成提供条件。如“敬德保民”。 2.“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 必背知识清单02 春秋战国 一、 【阶段特征】总体特征:大变革、大转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1.经济: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的飞跃;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小农经济开始形成,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崩溃,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 3.思想:礼乐制崩溃,形成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文化开始下移。 4.民族:民族交融,华夏
7、认同观念扩展至周边民族,华夏族发展壮大。 二、【必背要点】: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1.政治局势:分裂到局部统一 2.政治制度: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逐渐走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 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出现以一家一户为代表的农业生产活动,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小农经济 2. 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 男耕女织 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③自给自足 ④受天灾、人祸等因素,易破产。 3. ①工商食官被打破,(工商食官: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
8、治者服务)私营手工业生产,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②城市繁荣,货币流通广泛; ③战国时,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 ① 百家争鸣(儒道法墨) ②私学兴起 ③《楚辞》、《诗经》 百家争鸣代表人物及思想 人物 主要观点 儒家 孔子 ① 仁者爱人;②克己复礼;③为政以德,并逐步改良政治; ④首创私学,打破贵族教育垄断;⑤整理六经,传承古代文化; 孟子 ① 仁政,民贵君轻;②人性本善;③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荀子 ① 性恶论;②君舟民水;③隆礼重
9、法; 道家 老子 ① 朴素唯物史观;②辩证法;③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子 ① 法治;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③主张变法革新 必背知识清单03 秦汉时期 一、【阶段特征】总体特征: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发展,莫定后世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2.经济:①由汉初休养生息到武帝时期经济集权:②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庄园经济发展; 3.思想:由多元到统一,武帝以来,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必背要点】 (一)秦朝的政治 1.目的: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
10、 2.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三大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1)皇帝制度的建立 内涵及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2)中央: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 丞相 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是副丞相,掌管群臣奏章,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九卿【非实指,表诸卿】: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 ③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
11、帝一人之手,加强了君主专制。但是三公拥有朝议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决策的失误。 (3)地方:郡县制 ①起源:源于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②建立: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郡下设县,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级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③特点:与分封制相比较,特点有: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④意义:a.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郡守和县令都由
12、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发展;b.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二)汉朝的政治 1.汉初:地方:郡国并行制;中央:三公九卿 原因:①汉高祖认为秦朝亡于行郡县; ② 汉承秦制,在地方同时实行郡县制,这样造成了郡国并存的局面。 ③ 郡国并行制,即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于封地,企图依仗刘氏“天下一家”格局,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但却造成地方尾大不掉之势。 结果:七国之乱 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①中央:中外朝制度 中外朝制度:武帝时期用一些亲信侍从组成决策班子,称为中朝,实际为决策机关;
13、以宰相为首的外朝属于执行机关,通过中朝的设置,相权被进一步的削弱,君权得以进一步加强。 ②地方:推恩令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取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剥夺了王国的实权,强化了中央权力。 3.选官制度: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标准:孝廉 汉武帝加强集权的影响:①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专权,政局动荡。 (三)秦汉时期的经济 1.农业:发明犁壁、耦犁,修建白渠、坎儿井,王景治
14、理黄河,东汉庄园经济。 (1)东汉庄园经济:原因: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 2.手工业:丝织业发达,丝绸之路开通;开始用煤作燃料;东汉出现青瓷 3.商业: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汉朝商业活动频繁 (四)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1.秦朝用法家思想治国,焚书坑儒; 2.汉初采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1)汉代新儒学: ① 含义:将阴阳家、黄老、法家与儒学融合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② 原因: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 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三纲五常”德伦理准则。 ④ 外儒内法,王霸并用。 ⑤ 作用:维护大一统,稳定政治秩序;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学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有利于培养人才;推动法律儒家化。 3.科技文艺:以医学、数学和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得到发展;汉赋为汉朝的主要文学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