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1章 发酵工程(基础卷) 一、 单项选择题(共44分,每道题4分,共11题) 1、下面是利用微生物制作果酒,果醋的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果酒时,先用清水冲洗掉葡萄皮表面的白色杂菌 B.榨汁前,榨汁机和发酵瓶都需要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 C.A过程是酒精发酵,只需要提高一定的温度就能继续进行醋酸发酵 D.导致发酵产物不同的重要因素有温度、发酵时间、菌种等 2.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不正确的是( ) A.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的比例配制盐水 B.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5∶1的比例配制盐水
2、 C.盐水入坛前要煮沸冷却,以防污染 D.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要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 3、某杆菌只有在含蛋白胨、牛肉膏、氯化钠和微量维生素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此时微量维生素对该菌的培养而言属于( ) A.碳源 B.氮源 C.激素 D.特殊营养物质 4.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各不相同。下列有关一种以CO2为唯一碳源的自养微生物营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氮源物质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素 B.碳源物质也是该微生物的能源物质 C.无机盐是该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D.水是该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之一 5、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基种类划分的叙述,错
3、误的是( ) A.培养基按其物理性质可以分为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 B.培养基按其化学成分可以分为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和半合成培养基 C.培养基按其功能用途可以分为鉴别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 D.培养基按其营养构成可以分为含水培养基和无水培养基 6、发酵工程的正确操作过程是: ①发酵 ②培养基的配制 ③灭菌 ④产品的分离与提纯 ⑤菌种的选育 ⑥扩大培养和接种 A.①③④⑤②⑥ B.⑤②③⑥①④ C.②⑤③①⑥④ D.⑥⑤②④③① 7、关于菌种的选育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育菌种费时且盲目性大 B.诱变育种原理的基础是基因突变 C.
4、生产柠檬酸需要筛选产酸量高的酵母,在啤酒生产中,使用基因工程改造的啤酒酵母,可以加速发酵过程,缩短生产周期 D.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可构建工程菌 /8、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及防腐与加工工艺的需要,人们在食品中加入一些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这类物质被称为食品添加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许多食品添加剂可以通过发酵工程生产,如柠檬酸可以通过黑曲霉的发酵制得 B.食品工业中,常用的着色剂有胡萝卜素,红曲黄色素等 C.食品工业中,用来延长食品保质期的乳酸链球菌素、溶菌酶可通过发酵工程生产 D.食品添加剂不能增加食品的营养 9、传统发酵技术和现代发酵工程都是利用各
5、种微生物的代谢来实现相关产品的生产的,下列微生物在发酵生产产品过程中需要提供空气或氧气的是 ( ) ①酵母菌 ②醋酸菌 ③乳酸菌 ④毛霉 ⑤谷氨酸棒状杆菌 A.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 D.②④⑤ 10、某高校采用如图所示的发酵罐进行葡萄酒主发酵过程的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夏季生产果酒时,常需对罐体进行降温处理 B.乙醇为挥发性物质,故发酵过程中空气的进气量不宜太大 C.正常发酵过程中罐内的压力不会低于大气压 D.可以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残余糖的浓度来决定何时终止发酵 11、为纯化菌种,在鉴别培养基上划线接种纤维素降解细菌,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
6、叙述正确的是( ) A.倒平板后需间歇晃动,以保证表面平整 B.图中Ⅰ、Ⅱ区的细菌数量均太多,应从Ⅲ区挑取单菌落 C.该实验结果因单菌落太多,不能达到菌种纯化的目的 D.菌落周围的纤维素被降解后,可被刚果红染成红色 二、 非选择题(共5道题,共56分) 12、(10分)已知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与泡制时间有关。为了测定不同泡制天数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材料、试剂及用具包括:刻度移液管、比色管、不同浓度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亚硝酸盐的显色剂、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等。回答相关问题: ⑴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 ①标准管的制备:用__________
7、和显色剂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 ②样品管的制备:用刻度移液管分别吸取一定量的_______,加到不同的比色管中,然后在各个比色管中加入等量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得到样品管。 ③将每个_________分别与系列标准管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管颜色深浅_______的标准管,该管中亚硝酸钠含量即代表样品管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记录各样品管亚硝酸盐的含量。 ⑵下图表示的是泡菜中___________趋势。 ⑶泡菜制作过程中产酸的细菌主要是_______(填“醋酸杆菌”或“乳酸菌”)。 13、(11分)酸奶是牛奶经过乳酸菌(主要是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制成的。乳酸菌可将牛奶
8、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从而减轻某些人群的乳糖不耐受症状。请回答问题: (1)为鉴别市售酸奶中的菌种,应该采用平板划线法或_______法,在_______培养基上进行接种,观察所获单菌落的特征。还要对菌落中的菌种进行涂片,并用_______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鉴定。 (2)实验前需要进行灭菌的是_______。 a.培养基 b.培养皿 c.恒温培养箱 d.实验者的双手 e.酸奶 (3)某同学在配制平板时加入CaCO3,从而成功筛选出高效产生乳酸的菌株,其筛选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4)抗生素在现代商牧业中的广泛应
9、用,不可避免地造成牛奶中抗生素残留。若长期饮用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利用嗜热链球菌对抗生素的高敏感性,该生进行了如下实验: 将灭菌的滤纸圆片(直径8mm),分别浸润在不同处理的牛奶中一段时间后,放置在涂布了嗜热链球菌的平板上(如左图),在37℃下培养24h,测量结果如下表: 组别 牛奶处理方法 抑菌圈宽度(mm) 1 含抗生素消毒鲜牛奶 4.5 2 不含抗生素消毒鲜牛奶 0 3 含抗生素鲜牛奶 4.6 4 不含抗生素鲜牛奶 0 5 待测奶样 5.8 注:消毒方法为80℃水浴加热5min,然后冷却至37℃ 通过3、4组实验可得出
10、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1、3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 第5组的实验结果表明,此待测奶样是否适合用于制作酸奶?______________。 14、(10分)豆豉是大豆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食品。为了研究影响豆豉发酵效果的因素,某小组将等量的甲、乙两菌种分别接入等量的A、B两桶煮熟大豆中并混匀,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在32 h内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发现发酵容器内上
11、层大豆的发酵效果比底层的好,说明该发酵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在实验后,发现32 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升关系,则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还需要做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大豆到豆豉,大豆中的成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蛋白质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脂肪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3分)谷氨酸钠是味精的主要成分,工业生产中常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谷氨酸。下表是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发酵条件对微生物数量和
12、产物生产的影响。 组别 发酵条件 谷氨酸棒状杆菌繁殖速率 单个菌体产谷氨酸量 第一组 通入无菌空气 C/N=3:1 较慢 较多 第二组 通入无菌空气 C/N=4:1 较快 较少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的培养基中主要营养物质有__________,该培养基是一种__________培养基。 (2)得到谷氨酸棒状杆菌数目可采用的计数方法是__________,用该方法计数过程:取第二组的100倍的稀释液0.1ml滴加到计数板(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总体积为0.1mm3)共有菌体48个,则1ml的第二组发酵液中有菌体__
13、个。用该方法测定的微生物数量大于实际的活菌数,原因是__________。 (3)由上述探究可知,要通过发酵得到大量谷氨酸需首先不断向发酵液中通入__________,将碳氮比设为___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然后将发酵液中碳氮比改为__________继续培养。 16、(12分)葡萄酒是葡萄汁经酵母菌发酵而成的,酿制葡萄酒的两个简易装置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中的 X 溶液有助于维持甲装置的瓶中气压相对稳定,与乙装置相比,用甲装置酿制葡萄酒的优点是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葡萄汁装入甲装置时,要留有1/3的空间,这种做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某同学若用乙装置进行发酵,并设置两个不同处理组(乙 A 和乙 B),乙 A 装置中保留一定量的氧气,乙 B 装置中没有氧气。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测得一段时间内乙 A 和乙 B 中酒精含量的变化趋势及乙 A 中氧气含量的变化趋势如曲线图丙所示。图中曲线 ①、②、③依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含量的变化趋势。 (4)从细胞呼吸类型看,酵母菌属于______生物;从同化作用的类型看,酵母菌属于______ (填“自养”或“异养”)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