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进中举 课标要求: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 新疆维稳工作总要求——围绕总目标,案件汲教训,查找薄
2、弱点,工作抓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二、检查预习: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
3、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4、.注音 作揖(yī) 带挈(qiè) 相(xiàng)公 醺醺(xūn) 行(háng)事 长(z
4、hǎng)亲 腆(tiǎn)着 啐(cuì)抛(pāo) 嗑(kē) 亚(yà)元 解(jiè)元 绾(wǎn) 桑梓(zǐ) 轩(xuān)敞 锭(dìng)子 拙(zhuō)病 商酌(zhuó) 5、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
5、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三、整体感知: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中举前、中举后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 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 胡屠户 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
6、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5、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前倨后恭。 6、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7、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冷漠势利,
7、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8、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9、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三、课堂小结: 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自己先自读分析。 四、布置作业: 1、自读分析范进的
8、形象。 2、体会小说用了哪些手法。 板书:中举前 中举后 对范进的称呼 说话的态度 所带的礼品 对嫁女的解释 对相貌的评价 对才学的评价 能否考中 对亲家母称呼 第二课时 课前三分钟: 三股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 一、复习巩固: 二、讲授新课: 1、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私虚伪,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家中
9、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 2、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是喜极而疯。范进中了举,几十年来的贫苦屈辱一旦改变就惊喜得发疯了。 说明他的灵魂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圆滑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 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范进中举,从一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
10、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4、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讽刺。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上节课分析的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
11、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三、课堂小结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预习《香菱学诗》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