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
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征。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讨论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的声音是丰富多彩的,使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重点
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调、响度和音色。知道音调与响度的决定因素。
难点
区分音调与响度的概念。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过程(包括课程导入、新课解析、例题精讲、课堂练习、作业设计)
2、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想
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声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
响度
音色
(1)人怎样才能听到声音?
(2)听自己的讲话声与录音一样吗?
1、 用笔在梳子上快、慢速滑过 。
2、 分别轻、重敲音叉。
3、 吹笛子、敲音叉发声。
归纳、引导学生用专用术语表示声音的不同: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混浊)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
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高低的不同呢?我们从声音的产生上来看。请同学们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导:物体
3、的振动会有什么不同?同时演示手来回摆动的动作。
介绍频率和振幅的定义及单位
演示图2.3-1实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 Hz~20 000 Hz,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
提问:响度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响度主要决定于声源振动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教师找几名同学分别说“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征”
不同乐器、不同人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声音也各有特色,叫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音色
4、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学生回答
仔细听,并说出两次声音的区别:快滑梳子声音尖锐,慢滑声音低沉;重敲声音大,轻敲声音小。
回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观察总结振动有快慢和幅度的不同。
听并分析音调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学生猜想
动手实验进行验证
其余同学辨别是谁说的。
音调的高低比较抽象,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确音调高就是指声音尖锐、清脆。
通过轻、重敲音叉听声音大小,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板书
设计
1.3 声音的特征
一、音调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5、
2.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3.超声波、次声波。
二、响度
1.响度:声音的强弱。
2.响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发声体振动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三、音色: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后记或反思(主要记录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等)
1.了解声音的特征。
2.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3.通过实验、讨论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4.体会现实世界的声音是丰富多彩的,使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