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所知之天一阁编辑1001 1019300133倪建娣文章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天一阁一行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感想,分为天一阁简单介绍、天一阁的藏书文化和范钦与天一阁这三部分。关键词:天一阁 文化 藏书正文一、我印象中的天一阁以及天一阁的介绍。期中之后的一次中国古文献学,老师安排了一次实践的课程,于是,我们便集体拜访了印象中伟大的藏书阁天一阁。本以为藏书阁该是一个俨然肃静的建筑,甚至担心会喘不过气来,直到走进大门才大出人所料。天一阁是个典型的江南园林式的建筑,与故宫这样威严,压抑皇家建筑比起来,一进门你感受到的是扑面的生活气息,到处的亭台楼榭,眼前随即浮现几百年前的情景,几丝明丽的阳光照亮了一池碧绿
2、的清水,仿佛的丝丝古筝声中,婴红的鲤鱼闲散的游弋着,朱漆青瓦的楼亭里,几屡白髯的老者,守着一盏清茶,品味书册中的神秘。但是,它又有一般园林所没有的书香气息和文化韵味,单是那扑鼻而来的阵阵书籍香就让人再三感叹各中神秘。其实在游览过程中并没有为天一阁有很大的震慑,直到详细了解后,才感叹它的惊世,后悔当初不该草草完结对它的膜拜。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公元1665年(康熙四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
3、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它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1982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天一阁现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除此
4、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设有天一阁发展史陈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陈列厅,书画馆常年开展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记得当初身在其中时,廊道
5、的左进右出,各中的气息韵味,即使不小心又走回原来的地方,还是会重新感叹一番已经感叹到的和再次感叹到的一切,总觉得时间太少,要读懂它,更是一种奢侈。二、天一阁的藏书文化和藏书来源。天一阁于1561年由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藏书阁藏书的来源主要有四个,分别是原来属于丰坊的藏书、从王世贞处抄来的书、传说来自严嵩“铃山堂”的书和长时期断续购买和搜罗的书。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女子不得上楼,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
6、公元180 8年(嘉庆十三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范钦的私人藏书历经十三世,保存四百余年,虽然也有过几次大的失窃,但事后范氏族人又会想方法不惜重金赎回。天一阁博物馆接受了新昌县儒岙镇横山村村民王
7、世朝、王世恒赠送的天姥王氏宗谱一箱十册。天一阁已经接受市民捐赠各类家谱十部,分别有:吕氏后人捐赠的吕氏宗谱一部;东阳史氏后人捐赠的史氏宗谱(八行堂)一部;江苏徐州郑氏后人郑在君捐赠的荒里郑氏谱族一部;宁海张林光捐赠的张氏宗谱一部;余姚邵九华捐赠的兰风邵氏宗族一部;河南鹿邑丁氏宗谱一部;广西范阳卢氏支谱一部;象山墙头蒋氏宗谱一部;乐清王定光捐赠的左原王氏史料集(宗谱类);杭州张泉根捐赠的滨江张氏宗谱一部;新昌金樟兴捐赠的彭城射圃金氏宗谱一部等等。 此外,家谱的捐赠极大地丰富了天一阁此类藏品的数量,使其成为科举录和地方志之外天一阁收藏的又一亮点。随着天一阁博物馆“四个中心”建设目标得确立,天一阁大
8、力发展中国特色文献的收藏,不断丰富馆藏资源。目前天一阁新老家谱的数量已接近五百五十部,内容涵盖了一百余个姓氏,已经成为浙东第一家谱收藏中心。宁波历来是中华藏书文化的重地,特别是自宋代以来,私人藏书蔚然成风,名楼迭出,历代著名的藏书楼有80余座。历经430余年的天一阁是宁波藏书文化的典范,也是中国藏书文化的生动象征,如今已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宁波的书房”。专家说,目前宁波仍是中国保存藏书楼最多最好的地区之一。所以,藏书文化是宁波人引以为豪的文化招牌,有“藏书之富,甲于天下”之称。2003年开幕的首届天一阁中国藏书文化便充分展示了宁波的藏书文化。天一阁已经成为宁波藏书文化的代名词,沉浸其中,便“心清
9、如水,肃然起敬”,是中国士子文人的精神家园和圣殿。但是这样一个庄严的藏书楼,倾注了数不尽的心血,能够真的身临其境俨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只求受着书香,给自己的心灵留一个呼吸的空地,在咋舌惊叹的同时,接受洗礼。三、范钦与天一阁的独专。天一阁入门便见范钦的人像,大家都围在身边,细细咀嚼这为名人。范钦,明代著名藏书家,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公元1532年(嘉靖十一年)举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与张时彻、屠大山称为“东海三司马”。当然,这位便是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 范钦性喜藏书,游宦期间,每到一地,都特别留心搜访当地的文献。与其他偏重於版本的藏书家不同的是,范钦重视当代人的著作,故其
10、藏书以明刻本为主,尤其是明代地方志、明代政书、明代实录 、明代诗文集特别多,颇有些厚今薄古之意。如军令、营规、大阅览、国子监监规、武定侯郭勋招供等官书,属当时的内部资料,一般藏书家即便有意收藏,也决非轻易可以觅得。范钦平生还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天一阁藏书历经十三世,保存至今,这无疑与范钦对藏书的管理
11、制度密不可分。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但是天一阁真正堪称悲壮的历史其实是在范钦死后,渐渐的,保住这座楼变成一种不可动摇的家族遗传,天一阁一直都只为范家人所独占。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第一人。允许黄宗羲登阁的是范钦曾子孙(四世孙)范光燮。1673年,63岁的黄宗羲向范光燮提出想
12、进天一阁看一看。当时的黄宗羲已经是非常知名的人物,他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范光燮很为难,祖宗定下的规矩不能不守,但是,黄宗羲是当时浙江最让人敬仰的人,他能登上天一阁,是范氏族人的荣幸。百般犹豫的他召开了家族会议,最后黄宗羲成功成为登上天一阁的第一个外姓人,并阅读了其中全部藏书,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作出了贡献。自此以后天一阁才进入相对开放的时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学者才会被允许登天一阁参观。全祖望、袁枚、钱大昕等都拜访过天一阁,对天一阁的历史、藏书、碑帖等进行研究。我们熟知的有余秋雨、郭沫若等,余秋
13、雨的风雨天一阁也是为人所知的。此外,虽然古代女子将就的是无才便是德,但是也不乏会有酷爱读书的女子,其中与天一阁有渊源的一个便是嘉庆年检的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钱绣芸,只因一心想要登天一阁一览藏书,便要知府做媒嫁给了范家,可是因“禁止女子登楼”终于不得而终。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对女子的文化渴求和封建规条进行一个思考,但要是开放一个小缝,也许今天的天一阁藏书楼就不能这样惊世了。四、再味天一阁 那次去天一阁,并没有对它有过多的了解,所以没有多大感觉,总是可以找个借口来搪塞,便是没有做好准备。而如今,知道了天一阁的骇世地位,总觉得那次的拜访太仓促,没有好好品品个中的滋味,以一种休闲的姿态穿梭在书香之间,太遗憾,也觉得太不重视,只是希望有机会再味天一阁,可以带着一种更加崇敬的心意,把没有学到的和应该学到的通通据为己有,用心和那些藏书有一个心灵的交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