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游概论内容总结
【9.29】一、导论:学什么?教什么?怎么办?
【10.12】二、旅游:是什么?怎么样(类型、性质、特点),怎么测(人数、收支、天数)。
【10.26】三、旅游史:古代(迁徙、旅行、旅游;特点和起源探讨),近代(标志、背景),现代(原因、特点)。
【11.9】四、旅游者:定义、主客观原因、分类。
【11.2】五、旅游资源:认识(分类、调查、评价),开发p133(含义、可行性研究、主要内容、原则【独特、经济、保护】),保护(保护与开发关系、破坏原因、保护措施)。
【11.16,23】六、旅游业:概念(三大支柱、五大部门),性质特点,旅行社、酒店、交通、景点、
2、产品
【11.30】七、旅游组织:政府干预(发展动机、必要性及干预手段)国家组织(设立形式、差异原因、组织职能),我国组织(行政机构、行业组织)国际组织(现状、8个与我国相关)。
【12.7】八、旅游市场:概念(地方、关系、人),划分(意义、方法),全球国际旅游市场、我国三大旅游市场。
【12.14】九、旅游影响: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12.21】十、旅游学:
【12.28】十一、随堂考
古代旅游总结
1、旅游源自人类早期的迁徙活动,但迁徙活动不属于旅游范畴。迁徙活动出现于原始社会早期,是为了寻找天然食物、躲避野兽袭击、与自然灾害斗争、追逐更适宜人类生存
3、的栖息地。是一种出于生存目的而进行的空间移动运动和生活方式。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无劳动剩余物、无私有观念的原始社会形态下,人类的迁徙具有强烈的被迫性和求生性,与当今社会以逃荒、避难和谋生为目的的流落他乡移民活动具有相同的性质。从本质上讲,迁徙不具有移动目的的休闲性、移动时间的暂时性和移动空间的异地性三个旅游基本属性。因此,人类早期出现的迁徙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
2、古代的旅行与迁徙有本质的区别,但最早的旅行是经济性而非消遣性活动。古代旅行是在人类定居之后,出于商品交换的目的,到异地做短期停留,并返回常居地的一种空间移动和生产经营方式。原始社会晚期,由于社会大分工而使商业从农、牧、手工业中分
4、离出来,形成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层,以远途和异地为特征的商品交换活动逐渐频繁,交通工具和食宿设施也应运而生,商人们为获利而辗转南北、贩货天下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著名的丝绸之路、琥珀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和食盐之路,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商贸旅行线路。
3、古代旅游活动是在古代旅行的基础上赋予了精神享受的性质和休闲游乐的内容。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奴隶制社会的统治稳固、经济强盛、科技发展的物质文明。如前所述,奴隶制时期旅游活动兴盛的代表有三个:古希腊、古罗马和阿拉伯帝国。古希腊因宗教活动、体育盛会和科学考察等形式丰富的旅游活动,而成为世界最早的旅游地;古罗马帝国,因其辽阔的疆域、先进的生产技术、
5、发达的道路网络和官商共建的驿站设施,为当时各类旅游活动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阿拉伯帝国,因其横跨亚非欧,驿道四通八达、驿站设施完善,伊斯兰教的朝觐盛典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云集麦加。
4、进入封建社会后的古代旅游,独领风骚的当属中国。中世纪的西欧社会黑暗愚昧,除宗教、经商、探险、修学旅游之外,休闲性旅游受到严重压抑。而中国封建社会国家长期统一、政治稳定、商业繁荣、手工制造技术发达和水路交通便利,这是古代旅游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和促进因素。相较于西方,中国古代旅游的形式和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有帝王贵族和官宦士人的探险旅行、帝王巡游、政治游说、游学教育、商务旅行、科学考察、士人漫游、宗教云游、航海
6、旅行等;也有以春节庙会、元宵灯市、清明踏青、端午竞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为形式的庶民节令旅游。
5、古代旅游的特点可以做以下几点归纳:一是旅游活动兴起与发展,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从整个古代旅游阶段来看,旅行和旅游活动主要繁荣在古代文明国家,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阿拉伯帝国和古代中国等。二是古代旅行的类型以具有经济目的的商务旅行为主,虽然西方和中亚由于政教合一,宗教旅游较为活跃。而在东方,帝王巡游和文人漫游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这些宗教、观光、消遣、公务和修学等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三是古代旅游的人数有限,消遣性旅行只限于统治阶级及其附庸士人阶层。四是旅游的范围很小,这与古代交通工具主要以自然力、人力、畜力为动力,速度较慢有很大的关联,这决定了古代旅游仅是区域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