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17/7/4,0,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合理应用,第1页,主要内容,背景,历史悠久、惠及大众,品种多、管理乱,不合理使用现状,中成药概述,剂型,分类,不良反应,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基本原则,联合用药原则,孕妇用药原则,儿童用药原则,中成药合理应用,第2页,背 景,中 成 药 概 述,中成药临床使用原则,中成药合理应用,第3页,背景,历史悠久、惠及大众,中成药合理应用,第4页,背景,品种多、管理混乱,当前获批,中成药品种近万种,但临床惯用中成药不过几百种,中成药品种低水平重复及无序竞争问题突出。,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
2、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收录,2855,个品种。,中成药剂型,40,余种,科别包括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科。,随,着我国中药制药企业发展,中成药品种越来越多,应用日益普及,不合理应用亦凸显出来。,中成药合理应用,第5页,背景,不辩证用药,用量不当、剂量随意,补益药当营养品,认为中成药无副作用,联合用药不合理,不合理使用现实状况,中成药合理应用,第6页,背 景,中 成 药 概 述,中成药临床使用原则,中成药合理应用,第7页,散剂、颗粒剂、片剂、丸剂、胶囊剂、滴丸剂、胶剂、栓剂、丹剂、贴膏剂、涂膜剂等,固体制剂,半固体剂型,气体剂型,液体制剂,煎膏剂、软膏剂、凝胶剂等
3、合剂、口服液、酒剂、糖浆剂、注射剂等,气雾剂,中成药,剂型不一样,使用后产生疗效、连续时间、作用特点会有所不一样。所以,正确选取中成药应首先了解中成药惯用剂型。,中成药概述,中成药剂型,中成药合理应用,第8页,中成药概述,中成药分类,按中成药,功效可分为以下,20,类:,1.,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2.,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3.,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4.,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退虚热,、气,血,两,清。,5.,祛暑剂,祛暑清热、祛暑解表、祛暑利湿、清暑益气。,6.,温里剂,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
4、散寒。,7.,表里双解剂,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8,.,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9,.,安神剂,重镇安神、滋养安神。,10.,开窍剂,凉开、温开。,中成药合理应用,第9页,11.,固涩剂,固表止汗、涩肠止泻固脱、涩精止遗、敛肺止血,、固崩止带,。,12.,理气剂,理气疏肝、疏肝散结、理气和中、理气止痛、降气。,13.,理血剂,活血(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温经活血、,养血活血、凉血散瘀、化瘀消癥、散瘀止痛、活血通络、接筋续骨)、止血,(凉血止血、收涩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14.,治风剂,疏散外风、平熄内风,15.,治燥剂,清宣润燥、滋阴润燥。,16.,祛
5、湿剂,燥湿和中、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17,.,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18.,止咳平喘剂,清肺止咳、温肺止咳、补肺止咳、化痰止,咳温,肺平喘、清肺平喘、补肺平喘、纳气平喘。,19.,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健脾消食。,20.,杀虫剂,驱虫止痛、杀虫止痒。,中成药合理应用,第10页,中成药不良反应,中成药,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情况下,,中成药安全性是较高,。,合理使用包含正确辨证选药、使用方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步骤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品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
6、成药应用安全主要确保,中成药概述,中成药合理应用,第11页,(,1,)中药本身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份引发不良反应,;,(,2,)特异性体质对一些药品不耐受、过敏等,;,(,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妥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4,)长久或超剂量用药,尤其是含有毒性中药材 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5,)不适当中药或中西药联合应用。,中成药不良反应,主要原因:,中成药概述,中成药合理应用,第12页,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有各种类型:,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
7、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个或几个症状。,中成药概述,中成药合理应用,第13页,背 景,中 成 药 概 述,中成药临床使用原则,中成药合理应用,第14页,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联合用药原则,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中成药合理应用,第15页,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标准,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识别、分析疾病证候,针对证候确定详细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中成药。,中药含有寒、热、温、凉四种特征,反应出药品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改变方面作用倾向。,素问,.,至
8、真要大论,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提出了以病证寒热作为用药依据基本治疗标准。,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16页,在选择用药,前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二者缺一不可,一是病情证候阴阳性质;,二是拟用药品寒热,属性;,中医病证临床证型较多,若分证太细,不利于西医人员临床应用,所以临床强调需抓住本质,分清病证“寒”、“热”属性。,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标准,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17页,寒证:患者恶寒喜暖,面色白,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迟或紧。,热证:患者恶热喜凉,渴喜冷饮,面色红赤,四肢灼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数。,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标准,中成
9、药临床应用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18页,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基本法则,既要看到同一疾病在不一样发展阶段,能够出现不一样证型;又要看到不一样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一样证型,。,“,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标准,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19页,同病异治:,感冒,因为四时受邪不一样,外感风寒、风热、挟暑、挟湿区分,风寒感冒,治宜发汗解表、疏散风寒。可选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等。,风热感冒:治宜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可选银翘,解毒、金链清热、芎,菊上清丸等。,感冒挟湿,治宜解表祛湿,可选取九味羌活丸等;,感冒挟暑挟湿,治宜解表化湿祛暑,选取藿
10、香正气丸(口服液)等。,小儿外感挟食、挟痰、挟惊,治宜解表、消食、化痰、定惊,可选取小儿宝泰康颗粒,。,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标准,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20页,异病,同治,如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当代医学诊疗为高血压,、糖 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支气管哮喘、复发性口疮等属于中医肝肾阴虚证,则均可选取本品治疗,。,逍遥丸,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脾虚所致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当代医学诊疗为,慢性胃炎、功效性消化不良、抑郁症、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属于中医肝郁脾虚证时,均可选
11、取本品治疗,。,乌鸡白凤丸,更年期、痛风、肝病,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标准,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21页,2.,辨病辨证结适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疾病或西医诊疗明确疾病,依据疾病,特,点选取对应,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取对应中成药,,,不能仅依据西医诊疗选,用中成药。,当前上,市不少中成药在主治病治西医病名基础上增加了中医证候属性,对这类药品可采取辨病辨证相结合方法,合理使用。,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22页,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范围,证候分型,:瘀血阻络、
12、气滞血瘀、寒凝心脉、心气不足、气阴两虚。,所以临床应用时需在明确冠心病心绞痛诊疗基础上,依据中医证候表现不一样对证选药,。,(,1,)瘀血阻络证,症见胸部刺痛,痛有定处,心悸失眠,舌质紫暗,脉沉涩,可选取银杏叶胶囊、灯盏花素片、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等。,(,2,)气滞血瘀证,症见胸部憋闷,刺痛,心悸失眠,舌见瘀斑,脉沉弦等。,可选取丹蒌片、心可舒胶囊,、,血府逐瘀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药品。,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23页,(,3,)寒凝心脉证,症见胸闷心痛,形寒肢冷,舌质淡,有瘀斑。,可选取麝香保心丸、冠心苏合,丸等。,(,4,)心气不足证,症见胸闷憋气
13、心前区刺痛,心悸自汗,气短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可选取柏子养心丸、补心气口服液等,。,(,5,)气阴两虚证,症见心悸气短,胸闷心痛,神疲惫怠,五心烦热,夜眠不安,舌红少苔,脉细数。,可选取生脉饮、益心舒胶囊等,。,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24页,3.,合理选择适宜剂型,应依据,患者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特点,选择适宜剂型,。,蜜丸分为,大蜜丸、小蜜丸,水蜜丸含蜜量较少;水丸崩解较蜜丸快,便于吸收;糊丸释药迟缓,适合用于含毒性成份或药性猛烈成份处方;蜡丸缓释、长期有效,且可到达肠溶效果,适合毒性和刺激性较大药品处方;浓缩
14、丸服用剂量较小。,滴丸剂,服用方便,可含化或吞服,起效快速。,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25页,煎膏剂,:系指将药材加水煎煮,取煎煮液浓缩,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制成稠厚状半流体制剂。适合用于慢性病或需要长久连续服药疾病,传统膏滋也属于此剂型,以滋补作用为主而兼治疗作用,。,酊剂:系指将药材用要求浓度乙醇提取而制成澄清液体制剂。有效成份含量高,使用剂量小,不易霉败。小儿、孕妇及酒精过敏者不宜服用。如藿香正气水,。,注射剂:系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供注入体内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粉末或浓溶液无菌制剂。药效快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
15、系统障碍患者使用,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26页,4.,合理选择使用剂量,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27页,5,.,合理选择给药路径,能口服给药,,不采取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不选取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28页,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回顾,中成药合理应用,第29页,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回顾,中成药合理应用,第30页,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用药前
16、应仔细问询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功效主治使用,辨证施药,禁止超功效主治用药。,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久连续用药。,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止混合配伍,慎重联适用药。对长久使用,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时间间隔。,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亲密观察用药反应,发觉异常,马上停药,必要时采取主动救治办法;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效异常等特殊人群和首次使用中药注射剂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31页,中成药之间,配伍,十八反、十九畏,中
17、成药与汤药配伍,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全部证候时,能够联合应用各种中成药。比如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又兼见肾阳不足,腰膝冷痛者,可用补中益气丸配合金匮肾气丸,。,各种中成药,联合应用,应遵照药效互补标准及增效减毒标准。功效相同或基本相同中成药标准上不宜叠加使用。如外感风寒或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惯用生姜、大枣煎汤送服中成药,以增强散风寒、和脾胃之功。,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联适用药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32页,药,性峻烈或含毒性成份药品应防止重复使用。,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各药味、各成份间配伍禁忌。,一些病证可,采取中成药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如火毒上攻,咽喉肿痛,可内服一清颗粒,外
18、用冰硼散吹喉,共奏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筋骨折伤者,可内服舒筋活血丸,外敷七厘散,共奏活血伸筋,疗伤止痛之效。,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联适用药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33页,中成药,与西药联合使用,针对详细疾病制订用药方案时,,考虑中西药品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路径。,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确禁忌,能够联合应用,给药路径相同,应分开使用。,应防止,副作用相同中西药联合使用,也应防止有不良相互作用中西药联合使用。,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联适用药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34页,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中成药。,妊娠期妇女,使用中成药,尽可能采取口服路径给药,应慎重使用中
19、药注射剂,;,依据中成药治疗效果,,应尽可能缩短妊娠期妇女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孕妇用药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35页,能够造成妊娠期妇女流产或对胎儿有致畸,作用中成药,,多为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药品组份,为妊娠,禁,忌,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蟞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等。,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孕妇用药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36页,可能会造成妊娠期妇女流产,等副作用,属于妊娠慎用药品,。,通经祛瘀类,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行气破滞类,枳实,、大黄、芒硝、
20、番泻叶、郁李,仁,辛热燥烈类,干姜,、,肉桂,滑利通窍类,冬,葵子、瞿麦、木通、漏芦等。,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孕妇用药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37页,儿,童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生理特殊性,依据不一样年纪阶段儿童生理特点,选择恰当药品和用药方法,儿童中成药用药剂量,必须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宜优先选取儿童专用药,,儿童专用中成药普通情况下说明书都列有与儿童年纪或体重对应用药剂量,应依据推荐剂量选择对应药量,。,普通情况,3,岁以内服,1/4,成人量,,3,5,岁可服,1/3,成人量,,5,10,岁可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儿童用药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38页,含有较,大毒副作用成份中成药,或者含有对小儿有特殊毒副作用成份中成药,应充分衡量其风险,/,收益,除没有其它治疗药品或方法而必须使用外,其它情况下不应使用。,儿,童患者使用中成药种类不宜多,应尽可能采取口服或外用路径给药,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依据治疗效果,,应尽可能缩短儿童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中成药临床应用标准,儿童用药标准,中成药合理应用,第39页,谢,谢,中成药合理应用,第40页,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