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成长的路上:天书无垠,行者无疆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纳雍县第二小学 唐 琴最近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书中贯穿着无穷无尽的智慧,甚至有让人拍案叫绝的经典案例。它犹如一剂良药,感觉沁人心脾,回味无穷,让我受益匪浅。一名普通教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名师?从书中我像是看到了些许“祖传秘方”。第一,博览群书,让自己先拥有渊博的知识和雄厚的理论基础。华应龙老师阅读古代哲理方面的书籍就有一百多本。直到现在,华老师在临睡前仍然坚持读一小时左右的书。华老师说,他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厚的人文底蕴,得益于他自小培养的爱好读书的好习惯,这也为他今天课堂教学中“理”和“文”的和谐结
2、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为了弄清关于“数学文化”的相关问题,不辞辛苦请朋友从远方寄来了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和郑毓信的数学文化学等,并不断购买相关书籍阅读、思考。由于张老师从小喜好文学、博览群书,对朗诵、表演等又颇为爱好的他,无形中成就了一种既有数学教师的准确、凝练,又有语文教师的激情、诗意的教学语言,加上课堂上快捷的反应与准确的判断,又使其教学语言多了一份特有的敏锐与智慧。张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那段诗意盎然的课堂结语,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那段妙语连珠的师生对话,以及更多的课堂上那无数个浑然天成的语言细节,不正是张老师博览群书后的厚积而薄发吗?徐斌老师认为要上好数学课,不是
3、一件简单的事情,要使课堂充满智慧,那得先丰厚自己的底蕴才行。于是,徐老师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学习。在工作最初的四年里,徐老师一有空就泡在书堆里,从九章算术到尝试教学法,从儿童心理学到给教师的建议,不管是学科教学类书籍,还是人文类杂志,一本一本地啃。渐渐地,与布鲁姆、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的“亲密接触”,使他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理念。一路欢歌一路汗水,大量的阅读奠定了徐斌老师的反思能力,开阔了他的视野。夏青峰老师刚参加工作时,被分配到非常偏远的乡村学校。可夏老师没有因为环境的不如意而沉沦,下定决心不能让自己在平凡而狭小的天地里磨平自己的棱角,不能在搬砖挖井的体力消耗中泯灭自己的智慧!于
4、是,白天忙完工作就拿起书本,夜晚在昏黄的灯光下阅读到深夜。教育学、心理学、外国教育史一本接一本读,一篇接一篇背,床边案头总是整齐的摆放着厚厚的书本,多少个晨昏他就和这些书本一起度过。慢慢地,夏老师在书中寻找到了一方快乐的天地。再看看我们身边的特级教师肖成显校长,不仅要求自己要不断的阅读大量的书籍,还带领着本校的老师们一起阅读。对他们的读书真可以用“学富五车”和“学以致用”两个成语来概括。可见读书对于一位老师来说有多么重要。第二,“认真”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华应龙老师为了教学好“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这一新课,在备课时就此内容参阅了20多本书。多少个节假日,人们打牌娱乐,享受山珍海味,他却钻进宿舍
5、,捧着书本,啃着馒头,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里。他为了练就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提高自己的课感,竟创造性地进行“自我评课”。他一边上课一边给自己的课录音,课后一边听录音,一边反思,请同行指教,并坚持写课后反思,功夫不负有心人,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徐斌老师为了上好一节数学研究课,就把课中要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写下来;有时还对着镜子排练教案,甚至掐着秒表计算时间哪个环节用几分钟,哪一句话用了几秒钟等等。并对许多名师大家的教学实录和授课光盘认真进行了研究,对名师上课的每个细节进行揣摩,并体会其中的意味,进而将之内化为自己对数学课堂的认识和教学的策略。为了学好教学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
6、动性,他还一遍遍的聆听陈燕华、鞠萍等儿童节目主持人的磁带,在参加各级各类赛课后,他不失时机地向专家、同行们讨教。夏青峰老师在准备全国赛课圆的周长时,多少个夜晚独自面对空旷的教室认真讲解,反复揣摩;多少次在路上,骑车冥思苦想却不得其解时差点被人撞到;满脑海中随时塞满了教学的内容,几乎所有圆形的东西都能让夏老师联想到这节课。就是比赛获得一等奖后,夏老师也没让自己松懈下来,而是全身心投入到教育的改革实践中。每晚不到12 点绝不上床,而且经常通宵达旦。为了工作和学习,夏老师一年有至少二十多个夜晚没合眼。夏老师为了练好粉笔字,随身带块小黑板,几乎一有空就写,写了又擦,擦了又写;为了练好普通话,夏老师干脆
7、拜访江阴市电视台播音员为师;为了备好一节课,夏老师苦苦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多少次备出,多少次推翻,直到满意为止;为了上好第二天的课,夜深人静时,夏老师还在对着墙壁一遍又一遍“试教”。为了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建构属于自己的数学教学思想,夏老师走进了学校图书馆,苏格拉底、卢梭、洛克、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专家学者的鸿篇巨制开始走进夏老师的视野。那是一段更为艰辛的阅读之旅,因为读理论无疑要有啃书的勇气和耐力,一次次烦躁地放下,又一次次真爱地拿起,一遍遍对自己说读下去,再读下去。正因为老师们的这种认真劲儿,才让他们在教育界出类拔萃。他们的思想不仅与众不同,而且是有些“另类”。这也崔生了他们经典的教学
8、设计。比如,刘可钦老师教学乘法口诀时,为了让学生不仅会记,还要会理解,就边擦黑板边让学生背。华应龙老师的“大头儿子量沙发”,徐斌老师的“踩地雷”游戏及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时先让学生用橡皮把复杂的擦掉,再写上简单的。张齐华老师的“拼计数器”后用橡皮改数位,夏青峰老师的用小棒和橡皮泥搭建长方体框架等等。这一“擦”、“量”、“拼”或“搭”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体现了老师的智慧。可是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老师们之所以成为名师,靠的是勤奋,靠的是执著,靠的是心中那份永不变的梦想与坚持。第三,做孩子们喜欢的数学
9、老师。要做到让孩子们喜欢,首先就必须喜欢孩子,爱孩子。刘可钦老师认为:爱就是要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刘老师用她全部的能量,小心呵护着孩子们的自尊,认真聆听着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声音,用无限的信任与宽容诠释着她对爱的理解,她总是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想学好、能学好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积极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而作为老师,其全部的生命价值就在于为每个孩子提供足够多的思考,选择创造展示的机会帮助每个孩子成长为“最佳的我”。对每位老师来说,尊重每一个学生是一种爱,也是一种责任,华应龙老师说他之所以总是生活在阳光之中,就是因为他懂得并做到了尽可能的去尊重每一个人。他认为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式的交流,师生之间
10、的相互请教,因此他的课堂教学处处体现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选择的尊重,对学生劳动的尊重,耐心的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细心地启发,热心地赞扬。既让每个同学都能勇敢的站起来表达,又让他能体面的做下去,以保护每个孩子的自尊心。 他们都是站在生命成长的角度,以平等的地位,用无私的爱去浇灌每一位学生。把师爱落实在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上。第四,激励性的评价语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鼓励应该有个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使孩子们不断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刘可钦老师:“你的对吗?当然是对的啦!(边说边画了一个大大的红钩)”“觉得自己做得很棒的可以夸夸自己。”“咱俩说悄悄话好吗?你听懂
11、了就举右手;不仅听懂,而且想明白会说了就举左手,你一举左手,我就请你”当学生迟到时说:“你瞧,我们都在等你呢。”“我们都在为你担心呢!”等。华应龙老师:“是华老师太着急了,留的时间不够,再加两分钟。”“敬赠我的一题之师”等。张齐华老师:“我很想跟你握一下手,不是因为我赞同你的观点,而是你为我们的课堂创造了另一种不同的声音。同学们想想,要是咱们的课堂上都是同一种声音,那多单调啊!”“你的发言有闪光的地方,也有些小问题。”“你的退让让我们更进一步接近了真理。”“拷贝不走样。”“真可谓就地取材,挺好!”“尽管这一方法没能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但他们的创造仍然是十分美妙的,不是吗?”“同学们能够利用各自
12、的智慧成功演绎没有规矩,也成方圆,足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创造力”等。 以上这些是多么振奋人心的鼓励与评价啊!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而是激励、唤醒和导向。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使得孩子有话说,这样孩子们在课堂上就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了,也正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倾听、质疑和启发,学生体会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包容,体验到平等、包容和谐的数学课堂的美妙,体验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创造的喜悦。教师温和的、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兴奋剂,学生学到的是知识,体味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这本书读完了,可老师们对孩子慈母般的爱、高超的教学手段、让人拍案叫绝的经典案例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却一直感
13、动着我。也让我联想到自己参加工作这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深知自己的普通话不好需要训练,却没有坚持去练习或请教过谁;讨厌自己那手见不得人的字,却没有恒心去坚持练写;深知自己的理论空乏,却一拿起书瞌睡就来;深知写反思是老师成长之路上的一块金石,可每天放学后却总有种种借口说忙而迟迟没动笔;想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急急的跑去书店买书,可到如今都还没碰过那些书;上班期间喊太累而没时间看书,可等到放假时又想要休息;深知明天的课还没有备好,脑袋里却什么思路也没有;好不容易想到这节公开课上可以有一个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可到了课堂上却是一片混乱;深知班上的某个孩子需要课后辅导,却因担心安全问题而任其发展有人说,数学教师应该拥有两双眼睛,一双是望远镜,重在远观。戴上它,教师可以对数学有一个整体、宏观、全面的把握。能清晰地洞察到数学的知识线索、方法脉络和思想渊源。另一双是显微镜,重在内视。戴上它,教师可以对每一个具体的数学内容,从思维科学、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等角度作出深入解读,并努力使学生品味其中的文化意蕴,获得数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可这两双眼睛却不是任何老师都有资格拥有的。 只愿如今的我能静心读书,专心课堂,潜心实践,悉心反思。以他们为榜样,不求成为名师,但求成为明师。如实的反思昨天,自信的面对今天,理智的展望明天!相信自己一定会平和而幸福的行走在教育之路上,将自己最真的爱洒遍每一个孩子的心房。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