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O语法学202荀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异文考兼论“动词+之于”的一种特殊用法李佳喜(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提要:苟子劝学篇诸宋本或作“青取之于蓝”,或作“青出之蓝”,或作“青取之蓝”,或作“青出于蓝”;唐宋类书所引及他书之化用者或作“青出于蓝”,或作“青出之蓝”,或作“青生于蓝”,或作“青取之蓝”,义皆可通,当各存其是,不必据彼改此。尤其不能认为监本作“青取之于蓝”有误而径改。在“动词+之于”的结构中,“之”字一般是代词,作动词的宾语。但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用法,即“之”字作为语词而无实义。“青取之于蓝”便属于这种特殊情况,犹言“青取于蓝”。关键词:苟子;青取之于蓝;异文;动词+之于;特
2、殊用法苟子劝学篇有一句家喻户晓的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以上引文出自南宋浙北本,古逸丛书影刻南宋台州本同,二者皆属熙宁监本系统。南宋纂图互注本、纂图分门类题注本“青取之于蓝”作“青出之蓝”,二者皆属坊刻本系统。南宋钱佃本既从监本,又出校记云:“青取之于蓝,蜀一本无于字,一本作“青出于此外又有巾箱本,但此页抄补,故不出校。抄补者亦作“青出之蓝”。据,是唐宋类书所援引,以及他书之化用。其说云:非的主要依,是后人据大戴礼记所改。指出监本作取人之于蓝;并至王则从蜀本之及龚士高本,将此文定为“青出于蓝”子增注,亦从监本卢文、谢埔校刻荀子时,仍从监本作“青取之于蓝”,而未从建本。
3、久保爱撰荀是草率的蓝”的本子都没有见到,径谓“青出之蓝”优于“青取之于蓝”个主观判断;且其所见宋本只有两种,其他作“青取之蓝”“青出于具体的理由,只是当从建阳坊刻本作“青出之蓝”,监本作“青取之于蓝”是不妥的。但王应麟并没有给出本未必非”,“今监本乃唐与政台州所刊熙宁旧本,亦未为善”时,便举此条为例,认为原文最早讨论苟子这条异文的,是南宋时期的学者王应麟。他在谈及“监本未必是,建七所引作:“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与监本荀子同,颇有歧异。四与异文歧出的荀子相比,大戴礼记的文本相对稳定。唯太平御览卷六雨堂丛书本皆作:“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则为冰而寒于水。”元至正本脱“而
4、青于蓝”劝学。明嘉趣堂本、汉魏丛书本、清雅苟子中的这句话,又见于大戴礼记本、月石居本丁谓纷繁复杂中,已全青出之蓝青取之蓝青出于蓝”四种异文。明桐阴书屋与钱佃所见蜀本之一同。是诸宋刻本蓝。”南宋龚士高音点大字句解本作“青出于蓝”203劝学篇“青取之之于蓝”异文考苟子监本作“取之于蓝”者,用大戴记改之也。荀子本文自作“出于蓝”。艺文类聚草部上太平御览百卉部三及意林雅引此并作“出于蓝”,新论崇学篇同。史记褚少孙续三王世家引传日“青采出于蓝,而质青于蓝者,教使然也”,即是此篇之文,则本作“出于蓝”明矣。(自注云:宋钱佃本从监本作“取之于蓝”,而所引蜀本亦作“出于蓝”,宋龚士高苟子句解同。)国家图书馆藏
5、有卢文批校桐阴书屋本,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有有石居本。明徐元太喻林卷九十四、清马绎史卷一百四十三、吴襄子史精华卷十二、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三、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三所引皆作“青出之于蓝”,可见此二本流通颇广。【宋】王应麟撰,【清】翁元辑注:困学纪闻注第5 册,北京:中华书局,2 0 1 6 年,第1 3 0 1 一1 3 0 2 页。日久保爱:苟子增注,见严灵峰主编:无求备斋苟子集成第4 3 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7 年,第2 9 页。引案:四部丛刊影印宋刻本太平御览百卉部三所引作“青生于蓝”,明建文二年刻本埠雅卷十七所引作“青出之蓝”,皆与王念孙所据本不同。(【宋】李防等编:太平御
6、览第4 册,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年,第4 4 1 0 页)【清】王念孙:读书杂志第4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4 年,第1 6 2 7 1 6 2 8 页。误。刘说云:师培的回应是指认其不可信据。即认为此文之改窜“盖出唐前”,群书治要所据本已明显的反证,刘与诸宋本同。针对这记而误。但群书治要所引亦作“冰水为之”,乃涉大戴礼成了“冰生于水水水为之刘师培又在的基础根据类书所水水”句也改204励耘语言学刊刘师培、阮廷卓、萧旭皆从王念孙说,并从类书所引或他书之化用者中,找了更多例证。其中以萧旭所引最为全面。且除了作“青出于蓝”者,其他作“青出之蓝”“青生于蓝”“青取之蓝”的情
7、况,萧旭也做了梳理:意林卷1、类聚卷8 1、尔雅翼卷4、记纂渊海卷6 1、皇王大纪卷78、东坡志林卷4、说郭卷2 5 引作“青出于蓝”,坤雅卷1 7 引作“青出之蓝”,御览卷9 9 6 引作“青生于蓝”。白氏六帖事类集卷2 6 亦作“青出于蓝”,未言出处,当出本书。刘子崇学“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亦出本书。盖苟子作“青出于蓝”,大戴作“青取之于蓝”,治要卷3 8 引作“青取之蓝”者,亦据大戴改也。4“冰水为之”亦当作“冰生于水”。刘子新论崇学篇日:“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冰生于水而冷于水,寒使然也。”即本此文为说。“生于水”三字,正与“出于蓝”对文。马总意林及艺文类聚九、太平御览
8、六十八、事类赋注八引此文并作“冰生于水”,是其证。其作“冰水为之”者,涉大戴礼劝学篇“水则为冰”误改也。(自注云:御览六百七引大戴亦作“冰生于水”,即涉本书而误。)群书治要所引与今本同,是唐代亦有二本。溯其改窜,盖出唐前。(自注云:祝穆事文类聚前集五所引亦同今本。)刘师培:苟子补,刘申叔遗书上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9 0 7 页。阮廷卓:苟子证,台北:华南铸字厂,1 9 5 9 年,第1 页。引案: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刻本记纂渊海此句在卷三十五,与萧旭所据本不同。(【宋】潘自牧辑:记纂渊海卷三十五,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4 年,第4 页)萧旭:苟子校补上册
9、,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 0 1 6 年,第1 5 一1 6 页。引案:四部丛刊影印宋刻本太平御览卷六七所引大戴礼记作“冰水为之”,与刘师培所据本不同。(【宋】李等编:太平御览第3 册,第2 7 3 0 页)刘师培:苟子补,刘申叔遗书上册,第9 0 7 页。205劝学篇“青取之于蓝”异文考苟子杨柳桥、萧旭皆从刘师培说。萧旭又补充道:“白氏六帖事类集卷2 6、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卷4 引皆作冰生于水,白氏六帖事类集卷1 引作冰生水,脱于字。”在苟子诸宋本或作“青取之于蓝”,或作“青出之蓝”,或作“青取之蓝”,或作“青出于蓝”;唐宋类书所引及他书之化用者或作“青出于蓝”,或作“青出之蓝”,或作“青
10、生于蓝”,或作“青取之蓝”,异文纷繁复杂的情况下,王念孙、刘师培、阮廷卓、萧旭判断其是非的方法,是简单的“以数量取胜”即因为类书所引及他书之化用作“青出于蓝”者最多,所以认为苟子原文应该作“青出于蓝”。这种以数量定是非的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而对于“冰水为之”句,刘师培、萧旭又放弃了这种“以数量取胜”的方法,可谓自相矛盾。此句苟子诸宋本皆无异文,且唐宋类书所引及他书之化用亦多作“冰水为之”。在这种情况下,刘师培、萧旭仅根据部分类书所引及他书之化用,便将其改为“冰生于水”,以整齐句式。相比于前面的“少数服从多数”,这种“多数服从少数”的校改意见,更为草率与武断。类书引文,常有改动。因此利用类书来
11、校勘古籍时,需要非常谨慎。尤其是在原文义自可通的情况下,更不能轻易校改。以苟子为例,只要翻阅一下何志华、张锦少编著的唐宋类书征引 苟子资料汇编,便能看到类书的改动比比皆是。且不同类书所改不同,也因此产生了纷繁复杂的异文。甚至在同一类书中,前后所引也不一致。如事类备要前集卷四引荀子作“冰生于水而寒于水”,但卷四十三所引却作“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萧旭引前者来补正刘师培说,但却忽视了后者,显然是不应该的。至于他书之化用,更是随文剪裁,以贴合已意。因此据以校勘古书时,更要谨慎,不能仅根据其中的个别字词,径以校改原文。如文苑英华卷一百一十四载有李程的青出于蓝赋,刘师培仅根据篇名作“青出于蓝”,便认为
12、“唐代通行之本”苟子原文如此,显然是过于草率了。再如刘子新论崇学云:“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冰生于水而冷于水,寒使然也;镜出于金而明于金,莹使然也。”已对苟子或大戴礼记原文进行了较大改写。王念孙只取其中的“青出于蓝”四字校改苟子,但下句作“冰生于水而冷于水”亦与荀子不同,王念孙却弃而不用。刘师培又取其中的“冰生于水”四字杨柳桥:苟子话译,济南:齐鲁书社,2 0 0 9 年,第1 页。萧旭:苟子校补上册,第1 6 页。何志华、张锦少编著:唐宋类书征引 苟子资料汇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 0 1 7 年。刘师培:苟子补,刘申叔遗书上册,第9 0 7 页。206励耘语言学刊校改苟子,但此句
13、作“冷于水”,仍与苟子作“寒于水”不同,刘师培亦弃而不用。这种“只取一瓢饮”的方法,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对王念孙而言,既然认为“青出于蓝”是荀子原貌,那为何“冰生于水而冷于水”句却不是荀子原貌?对刘师培而言,既然认为“青出于蓝”和“冰生于水”都是苟子原貌,那为何独有“冷”字却是刘子所改?这从逻辑上都是说不通的。当然,更不能完全根据刘子,将荀子此文改作“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生于水而冷于水”。“青取之于蓝”句的异文,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取”字或作“出”。王应麟、王念孙皆以作“出”者是。王先谦驳之日:“群书治要作青取之蓝,是唐人所见苟子本已有作取者。且大戴记即用苟子文,亦作“青取之于蓝,不得谓苟子本
14、作出于蓝”,而作取 者为非也。宋建、监本岐出,亦缘所承各异。”是以作“取”作“出”,各有所承,不必亦不能决其是非。这个意见是比较稳妥的。二是“之于”或作“之”,或作“于”。杨柳桥把“青取之于蓝”改作“青取于蓝”,认为“之”字当系衍文。王叔岷也认为“之于”连文的表述是错误的,其说云:窃以此文作“青取之蓝”“青出之蓝”或“青出于蓝”“青生于蓝”皆是,“之”与“于”同义。(自注云:王引之经传释词九有说。)其以“之于”连文,而作“青取之于蓝”或“青出之于蓝”则并非。盖由一本作“之”,一本作“于”,后人遂误合之耳。(自注云:大戴礼劝学篇亦误以“之于”连文。)至于“之”字为何是衍文,“之于”连文究竟有何不
15、妥,二人都没有解释。可能是因为在“动词+之于”的结构中,“之”字一般是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卫侯如晋,晋人执而囚之于士弱氏”,“之”字指代卫侯,“囚之于士弱氏”即囚卫侯于士弱氏。再如孟子滕文公上“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之”字指代其亲,“委之于”即弃其亲于沟。又如韩非子。十过“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之”字指代天下,“传之于禹”即传天下于禹。这是古书中极为常见的用法。但此文“青取之于蓝”或“青出之于蓝”“之”字显然不能视为代词,作“取”或“出”的宾语。杨柳桥以“之”字为衍文,王叔岷认为“之于”连文的表述有误,应该是基于这种语法常例【清】王先谦:荀子集解
16、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 0 1 3 年,第1 页。杨柳桥又云:“青,与下文寒 对文,当为精之误字或借字。李贤后汉书注:“精,粹美也。精,亦或借作菁。”(杨柳桥:苟子话译,第1 页)案:此说显误,不足辩。王叔:诸子证,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1 7 7 一1 7 8 页。劝学篇“青取之于蓝”异文考苟子207所作的判断。但“动词+之于”的结构还有一种特殊用法,却很少有人注意,即“之”字作为语词而无实义。荀子此文便属于这种特殊用法,“青取之于蓝”即青取于蓝,“青出之于蓝”即青出于蓝,“之”字皆无实义,但并没有讹误。与“之”字作代词的用法相比,这种“之”字作语词而无实义的用法虽然比较少
17、见,但在周秦两汉古书中仍有许多用例,如:(1)清华简九祷辞云:“苟使四方之群明迁者于邑,之于处。”又云:“苟使四方之民人迁者于邑,之于处。”“者于”读作“诸于”,犹言“之于”,“之”字皆无实义。(2)马王堆帛书经法六分:“匹以明德,参之于天地,而兼覆载而无私也,故王天下。”又论约:“然后参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参之于天地”即参于天地,“之”字皆无实义。又管子形势云“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于天地也”,形势解作“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之于天地矣”。(3)墨子辞过:“此非云益烦之情也,单财劳力,毕归之于无用也。”言后世衣服繁饰,皆归于无用,“之”字无实义。(4)孟子告子下:“欲轻之
18、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言赋税轻于尧舜之法则为大貉小貉,重于尧舜之法则为大桀小桀,“之”字皆无实义。(5)韩非子十过:“(秦穆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言辅重耳入于晋,“之”字无实义。(6)礼记王制:“天子之大夫为三监,监于诸侯之国者,其禄视诸侯之卿,其爵视次国之君,其禄取之于方伯之地。”言其禄取于方伯之地,“之”字无实义。(7)白虎通义社稷引乐记日:“乐之施于金石丝竹,越于声音,用之于宗庙社稷。”言乐用于宗庙社稷,“之”字无实义。今本礼记乐记无“之”字。(8)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骆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
19、整之于身,施及黎庶。”言大雅整于身,施及黎庶,“之”字无实义。(9)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病晓得之于寒湿,寒湿气宛,笃不发,化为虫。”言瘢之病得于寒湿,“之”字无实义。广雅释言云:“诸,之也。”王念孙日:“诸者,“之于之合声,故诸”训为“之”,又训为于。”(【清】王念孙:广雅疏证第2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6 年,第7 3 5 页)王念孙日:“病 之,因上文而误衍也。凡篇内称病得之于某事者,皆不言其病名,以病名已见于上文也。”(【清】王念孙:读书杂志第1 册,第3 8 4 页)208励耘语言学刊(1 0)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言子虚赋之卒章归于节俭,“
20、之”字无实义。(1 1)淮南子椒真:“百家异说,各有所出,若夫墨、杨、申、商之于治道,犹盖之无一榛,而轮之无一辐,有之可以备数,无之未有害于用也。己自以为独擅之,不通之于天地之情也。”言墨、杨、申、商不通于天地之情,“之”字无实义。(1 2)准南子做真:“由此观之,用也必假之于弗用也。”言用必假于无用,“之”字无实义。文子九守作“故用之者,必假于不用者”。(1 3)鹦冠子泰录:“天者,气之所总出也;地者,理之必然也;故圣人者,出之于天,收之于地。”言圣人出于天,归于地,“之”字无实义。(1 4)冠子学问:“礼乐仁义忠信,愿闻其合之于数。”言愿闻礼乐仁义忠信合于数,“之”字无实义。(1 5)黄帝
21、内经素问痣论篇:“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言气从内出于外,“之”字无实义。综上所论,苟子监本及大戴礼记作“青取之于蓝”,完全符合语法规则,并没有讹误。只是在“动词+之于”的结构中,“之”字作为语词而无实义的用法相对少见而已“青取之于蓝”便属于这种特殊情况,犹言“青取于蓝”。苟子诸宋本或作“青取之于蓝”,或作“青出之蓝”,或作“青取之蓝”,或作“青出于蓝”;唐宋类书所引及他书之化用者或作“青出于蓝”,或作“青出之蓝”,或作“青生于蓝”,或作“青取之蓝”,义皆可通,当各存其是,不必据彼改此。尤其不能认为监本有误而径改。“冰水为之”句诸宋本皆无异文,唐宋类书所引及他书之化用者亦多同之,更不
22、能为了整齐句式而径改。王念孙日:“盖之无一”“轮之无一辐 本作盖之一”“轮之一辐。此但言一、一辐,下乃言其有无之无关于利害。若先言无一檬、无一辐,则下文不必更言有无矣。此两无”字皆因下文“无”字而衍。”(【清】王念孙:读书杂志第4 册,第2 0 0 3 页)王念孙日:“用也 二字文不成义,太平御览方术部引此作用者,必假之于弗用者,是也。今本两者”字皆作也”,涉上文而误耳。文子作故用之者,必假于不用者”,庄子知北游篇日“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皆其证。”案:原文义自可通,不必改字。(【清】王念孙:读书杂志第4 册,第2 0 1 4 页)苟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异文考209参考文献:何志华、张锦少编著
23、:唐宋类书征引 苟子资料汇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 0 1 7 年久保爱:苟子增注,见严灵峰主编:无求备斋苟子集成第4 3 一4 4 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7 年。李等编: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年。刘师培:刘申叔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陆佃:坤雅,明建文二年(1 4 0 0)林瑜、陈大本刻本。潘自牧辑:记纂渊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4 年。阮廷卓:苟子证,台北:华南铸字厂,1 9 5 9 年。王念孙:读书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4 年。王念孙:广雅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6 年。王叔岷:
24、诸子证,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王先谦:苟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 0 1 3 年。王应麟撰,翁元辑注:困学纪闻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1 6 年。萧旭:苟子校补,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 0 1 6 年。杨柳桥:苟子话译,济南:齐鲁书社,2 0 0 9 年。A Study on the Different Texts of“qing qu zhi yu lan(青取之于蓝)”in Xunzi(苟子)-Also on a Special Usage of the Structure of“verb+zhiyu(之于)”Li Jiaxi(Tsinghua University
25、)Abstract:In the Song editions of Xunzi,it is written as“qing qu zhi yu lan(青取之于蓝)”,“qing chu zhi lan(青出之蓝)”,“qing qu zhi lan(青取之蓝)”,or“qing chu yu lan(青出于蓝).The quotations in the encyclopedias compiled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other books write it as“qing chu yu lan,“qing chu zhi lan,“qing she
26、ng yu lan(青生于蓝),or“qing qu zhi lan,Their meanings are all the same,they should exist separately,and they do not need to be modified according to each other.In particular,the Guozijians ver-sion of“qing qu zhi yu lan cannot be considered wrong and changed accordingly.In thestructure of“verb+zhi yu(之于
27、),the word“zhi(之)is generally a pronoun,as the ob-ject of the verb.But there is also a special usage,in which the word“zhi has no actual210.励耘语言学刊meaning.“Qing qu zhi yu lan”belongs to this special case,which is the same as“qing qu yulan.Keywords:Xunzi(苟子);qing qu zhi yu lan(青取之于蓝);different texts;v e r b +z h iyu(之于);special usage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