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包括,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实数,一次函数,整式的乘除和与因式分解共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三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实践与综合应用”。我认为每一章都是重点,都为以后的数学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全等三角形,一次函数,整式的乘除和与因式分解重点内容较多。其中这三章又是本册的难点。具体计划如下:内容具体内容教材地位教学重难点学习要求及如何突破第11章全等三角形11.1全等三角形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1.3角平分线的性质小结与复习三角形的全等是学好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在知识结构上 ,以后学习的几何图形很多要通过全等三角形来加以解决;在能力培养
2、上,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都可在全等三角形教学中得以启迪和发展。因此,学好全章乃至以后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本章重点内容是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教学难点是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他图形知识打好基础。全等三角形是研究图形的重要工具,学生只有掌握好全等三角形的内容,并且能灵活地运用它们,才能学好四边形、圆等内容。本章多采用以启发式 、实验法为主 ,讨论法、阅读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有机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 ,做到步步有序 ,环环相扣 ,不断引
3、导学生动手 、动口、动脑。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设疑实验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教学模式,并采用“变式练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第12章轴对称12.1轴对称12.2作轴对称图形12.3等腰三角形小结与复习“轴对称”一章首先让学生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性质。然后让学生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从而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在此基础上,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轴对称的角度把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内容。本章重点内容是轴对称性质与应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难点是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被
4、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2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其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它们的性质以及判定方法;3能初步应用本章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观察、操作、想象、论证、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本章概念课较多,比较抽象,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因此采用直观教具辅助,以引导发现法为主,设疑激趣法、讨论法等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全过程地参与教学的每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第13章实数13,1平方根13.2立方根133实数小结与复习
5、本章从有理数引入到无理数的概念,并给出实数的概念和分类,无理数的引入,数的范围扩展到实数,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和运算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学好本章为今后的二次根式打下基础。本章重点内容是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学难点是平方根及其性质;有理数、无理数的区别。1、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了解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大到实数后
6、,一些概念、运算等的一致性及其发展变化;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在教学时:本章教材注意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一些熟悉的具体事物,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中体会实数的意义,探索数量关系,掌握实数的运算;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观察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符号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语言。在数的概念的建立、扩充及运算的过程中,给学生大量丰富的现实背景,并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出发点,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关注学生探究和运用数学能力的发展,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现能力。第14章一次函数14.1变量与函数14.2一次函数14.3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
7、等式14.4课题学习选择方案小结与复习函数就是描述这些变化的一种数学工具。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关系,就得到了实际问题的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并能利用它解决非常广泛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本章在全套教科书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重点内容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1、能用“两点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理解直线y=kx+b(k、b是常数,k0)常数k和b的取值对于直线的位置的影响。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动手和归纳的能力。3、结合具体情境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4、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索一次函数的特征,体验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
8、程,逐步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动手操作去经历、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在教学时以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为背景,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并结合实例,了解常量、变量和函数的概念,体会“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能利用图象数形结合地分析简单的函数关系;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会画它们的图象,能结合图象讨论这些函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这些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另外,在课题学习中,以选择
9、方案为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与作用,提高综合运用函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5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15.1整式的乘法15.2乘法公式15.3整式的除法15.4因式分解小结与复习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对整式的进一步讨论,将使学生能够解决更多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加深对“从数到式”这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的认识。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整式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整式加减乘除运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这些内容为以后内容,特别是为分式的学习作好准备。本章
10、重点内容是整式的乘除运算与因式分解。教学难点是对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及其思路。1、使学生掌握正整数幂的乘除运算性质,能用代数式和文字语言正确地表述这些性质,并能运用它们熟练地进行运算。使学生掌握单项式乘(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或除以)单项式以及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并运用它们进行运算。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乘法运算;2、使学生会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较简单的混合运算,并能灵活地运用运算律与乘法公式简化运算;3、使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并感受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让学生掌握什么是公因式,掌握提公因式(字母的指数是数字)和运用公式法(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这两种分解因式的基本方法,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算性质和公式的发生和归纳过程的教学,适时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以及注意数学知识见的内在联系,充分信任学生,努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的进行学习。2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