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出时间: 主备人:刘 悦课 题1.神鸟累计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3个,掌握词语13个。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4.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与本文进行交流,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神鸟的聪明,并从神鸟讲的三个故事中得到启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神鸟以及狗、猫、乌鸦的敬佩之情。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明白“处理事情要经过仔细调查,否则会伤及无辜甚至
2、会伤害忠良”的道理。教学重点了解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难点从神鸟讲的三个小故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教学准备课件、小贴画。课时安排: 2 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预设个性化批注一、解题,导入新课二、学习生字三、归纳段落大意四、自读课文,理清脉络五、布置作业一、激情导入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新课1.导语: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内蒙古的山林里,去看看那美丽的“神鸟”,听听那动人的故事。2.齐读课题,揭示课题:“神鸟”
3、的“神”是什么意思? 3.默读课文,神鸟神奇在哪儿呢?为什么称它为神鸟?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二、学习生字1.汇报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同学间互相解决。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伶、淙”等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的读音。指导学生区分“燥、躁”“婉、碗”等相近字的用法。3.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4.小结:在理解词语意思时要注意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要就词解词。有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三、归纳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的是有一只聪明伶俐、会说话的神鸟,许多国家的国王、大臣、富翁都想得到它,但都没捉到。第二部分(416段):写依尔
4、特戈尔可汗决心把神鸟捉住,但神鸟三次被捉,三次都逃脱了。第三部分(17段):写可汗确认没办法捉回神鸟,就回家了。四、自读课文,理清脉络1.快速浏览课文,看全文有几个故事,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提出不懂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3.小结:故事中有故事,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请在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五、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看拼音,写词语。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结构、故事情节,同时也初步认识了神鸟以及其他三个小动物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神鸟和三个美丽的小动物,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5、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2.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质疑上节课后所产生的小组不能解决或有价值的问题。)3.回顾文章结构。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思考:(1)神鸟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儿?(2)默读课文,找出适当的句子加以分析。不少国家的国王、大臣和富翁都想得到它,他们有的派人去捉,有的亲自出马,可是谁也没有捉到。据说,那些捉神鸟的人在山林里走来走去,都走出一条山路来了。(捉神鸟的人多,谁都没有捉到,说明神鸟很厉害,很聪明。)神鸟的事传到了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他想:“好厉害的鸟哇,都说谁也捉不到它,我非把它捉回来不可!”“唉,算了吧,确实没办法捉回它了。”可汗说完,就回家了。(
6、“非不可”这组关联词说明依尔特戈尔可汗捉神鸟的决心很大。“确实”一词说明依尔特戈尔可汗不得不承认神鸟的聪明,从而放弃了捉神鸟。)神鸟说:“尊贵的可汗!您捉住我可以说没费什么事,不过,您带着我走的时候,既不许唉声叹气,也不许闷头不语。不然,一眨眼我就会逃掉的。所以,一路上咱们俩总得有一个讲点儿什么才成。”可汗说:“好吧,那你就讲点儿什么吧!”(“既也”表示并列关系,而且语意相近,两个“不许”是神鸟的第一步设计,让可汗一步步往自己的套子里钻。结果依尔特戈尔可汗听完神鸟讲的每一个故事后,都受故事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叹气,神鸟自然而然就从可汗手中逃脱了。)2.小组合作探究。文中的依尔特戈尔可汗被三个动物
7、深深感动了,神鸟才有机会逃脱。请从文中找出分别描写“狗的忠实、猫的尽职、乌鸦的善良”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加以体会。 3.体会情感。(1)请你谈谈对它们的看法。(2)为什么好人也会办错事?(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对聪明伶俐、会说话的神鸟的喜爱之情。表达了对狗、猫、乌鸦忠诚善良,勇于救人的品质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可汗富有同情心、善良之心的赞扬。(4)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课文通过大故事里套着小故事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猎人错杀了自己忠实的狗;妇女错杀了忠于职守的猫;阿尔拜错杀了勇于救人的乌鸦。他们事后都因伤害忠良而追悔莫及。他们不是本质上的坏人,而是好人犯错误。作者通过这
8、种方式,刻画了三个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形象,告诫人们处理事情要经过仔细调查,以免伤及无辜,甚至伤害忠良。)4.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全文说说神鸟聪明在哪儿。(回读课文,概括回答。)(要点:人们捉不到它;捉到后与人们的约定;用动物惨遭错杀的故事打动人,使人违背约定;知道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被打动,一定会叹息。)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1.读了这个故事之后,你受到什么教育?2.你怎么评价课文中的各种人物、动物?3.总结4请你向文中的人物说一句话。或赞美,或批评,或劝诫。板书设计1. 神鸟狗 忠诚猫 尽职乌鸦 善良(遇事应冷静分析)教出时间: 主备人:刘 悦课 题2.*格萨尔王的故事累计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9、: 1. 会认“酥”等7个生字。 2. 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格萨尔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的故事。3. 了解唱词中运用“比兴”的手法。4. 搜索、阅读其他神话与传说故事。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自主探究,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人为民除害、造福百姓。从唱词中了解亲情。并让学生说出对格萨尔王喜欢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格萨尔的勇敢、善良的英雄形象,赞扬他为民除害、造福百姓的精神。教学重点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格萨尔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的故事。教学难点理解唱词中的一些表达方式。教学准备课件、小贴画。课时安排: 1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10、教学活动预设个性化批注一、 简介格萨尔王,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归纳段落大意四、 学习反馈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第一课时一、简介格萨尔王,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引出主角。介绍格萨尔王。2.教师引导:格萨尔王原来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为人民做了些什么事,他是怎么对待自己的人民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学习要求:(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读课文。(2)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格萨尔王的什么故事?你喜欢他吗?为什么?(3)学生用自已的学习方法学习。三、归纳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格萨尔王是藏族传说中的神灵和英雄。他勇敢善良,岭部落的
11、人都很爱戴他。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简略地写格萨尔王按天神的旨意从岭部落到玉隆,消灭恶魔,杀死强盗,使那里的商人生意兴隆。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详写岭地遭遇连日不停的大雪,人畜很难存活。觉如答应岭部落迁移到玉隆,使岭部落的百姓在那里开始了新的生活。觉如也成了他们的领袖。四、学习反馈1.掌握生字(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自学情况。(2)找代表,反馈分段情况。2.感受英雄形象(1)教师:你喜欢这个藏族人民的英雄吗?为什么?(2)交流反馈:他非常勇敢,为民除害。他非常善良,热爱人民,造福百姓。3.朗读唱词,体会“比兴”用法(1)学生朗读唱词。(2)教师:唱词中唱到“野牛”、“母虎”是想说明
12、什么?教师小结:作者运用“比兴”的手法,说明凶猛的动物都不会伤害自己的孩子,觉如更不会伤害自己的亲人。(拓展: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对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二字常连用,具有寄托之意。)4.思想教育升华农历2008年冬,我国南方一些省市遭受雪灾时,党和政府、人民是怎么抗雪灾的?特别是国家领导人是怎么关心、爱护人民的?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和一些抗灾人员是不是你们心目中的英雄?(1)学生回顾,讨论。(提示:国家领导亲临灾区、各级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各部门派出人力全力支援) (2)教师小结:是呀!我们的国
13、家是一个和谐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热心的民族,我们的国家领导是关心、爱护人民的领导,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他们都受我们爱戴和拥护。五、课堂小结本课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勇敢、善良、为民除害、造福人民的英雄形象,也让我们感受到文中唱词的艺术特色,望同学们课后多收集一些民间故事。六、布置作业1.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旷野( )郊 神( )飞扬昂( )挺胸 ( )耳欲聋足( )多谋 百味( )全2.收集本课词语。3.搜集和阅读其他民间故事。板书设计2.格萨尔王的故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教出时间: 主备人:刘 悦课 题3.冬不拉累计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帮助学生认识6个会认字
14、,会写14个生字,掌握13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坚持长文短教的原则,大胆地处理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细致地品读课文描述冬不拉杀死瞎熊的经过,体会王子的机智、勇敢、善良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从而体会琴声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冬不拉王子的敬佩和赞叹之情。教学重点了解王子与瞎熊搏斗并英勇牺牲的事件,感悟王子勇敢无畏的品德。教学难点琴声分别描述了哪些故事情节,能结合课文内容找出来并说一说。教学准备课件、小
15、贴画。课时安排: 3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预设个性化批注一、 读课题,导入新课二、学习生字,读准字音三、归纳段落大意四、理清顺序,了解文章结构五、布置作业一、谈话导入新课二、回忆课文,理清脉络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一、想象画面,体会情感二、弄清来历,体会情感三、总结全文,提高升华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第一课时一、读课题,导入新课1.放录像,看冬不拉的样子,听冬不拉弹奏的乐曲。 导语:这种琴就叫“冬不拉”。冬不拉琴声悠扬,琴的样子也很有特色,那么这种乐器为什么叫冬不拉呢?这里面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你了解到的向大家汇报一下。2.能说说冬不拉琴的由来吗?二、学习生
16、字,读准字音1.预习时易读错音的字有哪些?易写错,易混淆的字是哪个?你是怎么区分、记忆的?2.学习生字具体步骤:(1)判断正确读音(2)把正确字填在( )里 3.自己读一读,记一记这些词语。三、归纳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哈萨克族人生活的地方经常有一只瞎熊出没,伤害人畜。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王子不顾国王的阻止去除瞎熊,在搏斗中和瞎熊同归于尽。第三部分(第1118自然段):写一位叫阿肯的牧民用琴声向国王讲述了王子杀害瞎熊,牺牲了自己的悲壮故事。从此哈萨克族牧民用王子的名字给这种乐器命名为“冬不拉”。四、理清顺序,了解文章结构1.速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
17、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记叙的?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解决。五、布置作业1.写生字,抄写词语,积累本课中的成语。2.读课后思考问题,再次带着问题读书。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请齐读课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说一说“冬不拉”指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要细读课文,看一看这种乐器得名的由来。二、回忆课文,理清脉络1.出示填空:本文先写了( ),再写了( ),最后写了( ),这是按照( )顺序记叙的。2.能根据填空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吗?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1.默读第210自然段,思考:(1)你认为王子冬不拉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的,边读边批注。(2)全班交流(学生从哪一点切入都可以,教师最后梳理
18、顺序)要点一:不顾个人安危(第2自然段)出示文字: “自告奋勇”一词什么意思?联系上文想想为什么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联系第一自然段及国王的表现,理解“一筹莫展”、“心急如焚”、“愁眉苦脸”等词语的意思。明白任务艰难,危险性大,别人无法完成,王子却敢于替父分忧,为民除害。)要点二:胆大心细,不辞辛苦(第5、6自然段)先读一读。王子是怎样找瞎熊、布置捕兽夹的?把描写他动作的词语找出来,从中你看出了什么?(不畏艰辛的为民除害,他决心坚定,胆大心细。)写瞎熊的这一自然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不可以。这部分写出了瞎熊的狡猾,可以看出下面王子与瞎熊的搏斗是危险万分的。)要点三: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第
19、7自然段)王子与瞎熊是怎样搏斗的?读一读。指名朗读,大家评一评。你感受到那是一种怎么样的场面?2.小结:(1)冬不拉是怎样的一个人?(2)理清文章层次,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第三课时一、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冥思苦想”是什么意思?人们深思什么,苦想什么,为什么这样冥思苦想?(联系上文)2.想出什么办法?3.读琴声这一部分,说一说通过音乐阿肯是在讲述什么事情?4.找出与琴声相对应的故事情节读一读。(同桌对读)5.理解“视死如归、低回婉转、音韵铿锵、如泣如诉”几个词语的意思,这分别是怎样的场景?6.指名四人读四种琴声,指名四人读四种相对应的故事情节。(1)指名朗读。(2)说一说这几个情节。(出示填
20、空)7.带着想象,配乐朗读。8.配乐背诵。(自由读、背)9.试着背一背,介绍自己是怎么背诵的?(想象画面背、回忆故事情节背、抓住四个词语背等)10.用琴声叙述王子为民除害的故事,让你感受了到什么?(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的魅力,音乐文化的特点)二、弄清来历,体会情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一说乐器的来历。三、总结全文,提高升华1.全文还有几处描写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请你找出来读一读。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和大家说说。3.归纳总结,提高升华冬不拉纪念琴自告奋勇承担重任雄浑激昂不辞辛苦准备作战低回婉转毫不畏惧英勇搏斗音韵铿锵献出生命为民除害如泣如诉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1.背诵课文1
21、5、16自然段。2.积累词语,理解成语的意思。3.小练笔:写读后感。要求从多角度写。(如对人物的崇敬,对音乐语言魅力的感受等)板书设计3.冬不拉故事 琴声教出时间: 主备人:刘 悦课 题4.火把节累计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会认字,能够正确书写11个会写字,掌握10个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爱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有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
22、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以及不屈不饶的优良美德。教学重点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纪念意义,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教学难点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和坚强。教学准备课件、小贴画。课时安排: 2 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预设个性化批注一、 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归纳段落大意四、 细读课文,理解感悟五、布置作业一、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 品读词句,想象场面三、课堂总结四、布置作业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你过节的情况和心情。2.我国有56个民族,
23、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有节日,我们今天就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吧(板书课题)。3.介绍火把节:火把节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在火把节上一般举行斗牛、赛马、摔跤等各种竞赛娱乐活动,夜里点燃火把,穿行田间,驱除害虫,并饮酒歌舞。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三、归纳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4自然段):写欢迎人们到大凉山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第二部分(510自然段):写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典。第三部分(1114自然段):写彝族火把节是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是极具意义的节日。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读了
24、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相互交流。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料。3.采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听写课后“读读写写”词语。2.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让我们和彝族人民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的热闹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彝家人
25、做了什么准备?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2)集体交流。(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指导:读时用热情、盼望、兴奋的语气)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教师: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你最喜欢哪一个?画出来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出示图片或演示文稿)(2)交流反馈:课文描写了彝家人在过火把节时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点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3)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有关的句子。(4)小结: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讲一讲这个传说。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你想到了什么?
26、与同学交流。(2)小结:是的,火把节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我们还知道了火把节的来历,知道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3.用下列词语写句子。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_板书设计4.火把节准备场面来历教出时间: 主备人:刘 悦课 题5.*刘三姐累计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会认“喉”等7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3. 听一听刘三姐
27、的山歌。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感受刘三姐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过程与方法: 与学生为主体,引导自主探究,以默读为主,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以及了解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叫好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歌颂了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教学难点理解刘三姐唱的山歌的含义,体会刘三姐嫉恶如仇、敢于斗争的优良品德。教学准备课件、小贴画。课时安排: 1 课时教
28、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预设个性化批注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五、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六、感受人民群众的品质七、总结全文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刘三姐)对了,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她美丽、聪明、善良、可爱,善于用歌声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让我们先来听听刘三姐的山歌吧!2.播放山歌好比春江水3.教师:听了刘三姐
29、的歌,你们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1)圈出本课的生字,并掌握它们。(2)把课文分段。(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的情况。(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疾恶如仇 仗义执言气急败坏 扬眉吐气蜂拥而上 幸灾乐祸如坐针毡 飞禽走兽3.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
30、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5.反馈分段的情况。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地写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敢于仗义执言,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第二部分(第324自然段):具体写刘三姐用山歌灭了财主莫怀仁管家的威风,揭穿了莫怀仁霸占茶山的企图,并在“对歌”中使财主和秀才们灰溜溜地败下阵来。第三部分(第25自然段):总写刘三姐的歌声传遍了家家户户,土豪劣绅听了非常害怕,乡亲们听了拍手称快。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学生自由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刘三姐为什么会深受乡亲们的爱戴?2.指名反
31、馈。一是刘三姐山歌唱得好:她唱起山歌来,不仅乡亲们爱听,连那些飞鸟游鱼都会听得入迷。二是刘三姐人品好:她热爱乡里,同情贫苦百姓;她疾恶如仇,对社会上的那些不平事,不仅敢于仗义执言,而且还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五、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1.教师出示导读提纲。(1)默读第二、三部分内容,思考:刘三姐如何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2)把刘三姐的山歌选几首自己喜欢的读一读、唱一唱,说一说喜欢的原因。2.指名反馈。(1)当管家仗着莫家的势力,要抢阿牛的一只野兔时,刘三姐用山歌灭了管家的威风。(2)莫怀仁想霸占茶山,做自家坟地,被刘三姐用山歌揭穿了企图,使他的阴谋没有得逞。(3)当莫怀
32、仁提亲威胁时,刘三姐提出对山歌的要求。然后用山歌击败了莫怀仁请来的三个秀才。3.教师:刘三姐的山歌真神奇,竟能用山歌做武器同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那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刘三姐唱的山歌,体会一下山歌的威力。4.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1)天地山川盘古开,飞禽走兽众人财。想吃鲜鱼就撒网,要吃野兔带箭来。(意思是说管家不能抢别人的劳动果实。)(2)大路不平众人踩,情理不合众人排。横梁不正刀斧砍,管你是斜还是歪。(意思是说什么事情都得讲道理,你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就可以站出来讲。)(3)没后悔,你会腾云我会飞,黄蜂歇在乌龟背,你敢伸头我敢锥。(意思是绝不后悔,我也不怕你。)(
33、4)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只因那年发大水,歌声塞断九条河。(意思是说我的歌比你们的歌多得多,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5)笑死人,劝你莫进圣人门,若要碰见孔夫子,留神板子打手心。(意思是你们不配做读书郎,如果是孔夫子的学生,你们这么差,一定要被打手心的。)5.教师:从这些山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三姐真是疾恶如仇,敢于仗义执言,敢于用山歌与土豪劣绅作斗争。六、感受人民群众的品质1.教师:同学们,刘三姐用山歌做武器与以莫怀仁为首的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那人民群众又有什么表现呢?找出有关语句读读。2.交流反馈:(1)刘三姐的歌声大灭了莫府管家的威风,大长了乡亲们的志气。乡亲们捋袖挥拳,蜂拥而上
34、,管家在众人的嘲笑和咒骂声中急忙溜走了。人们都围上来说:“三姐,你的歌唱得好,真唱到我们心窝里了!”(2)三个秀才和刘三姐他们对了一阵歌,已经狼狈不堪了,乡亲们还想戏弄他们一下,就出了个谜语让他们猜。 3.教师: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什么?(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七、总结全文教师总结:刘三姐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永远深受乡亲们爱戴。(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刘三姐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她的歌声也传遍家家户户。土豪劣绅听了,个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板书设计5.刘三姐山歌唱得好 人品更好用山歌做武器 教出时间: 主备人:刘
35、 悦课 题语文百花园一累计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用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或词典的方法理解“粗枝大叶”等成语,进一步加深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2. 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动口、动手、动笔的能力,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3. 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 大胆想象,清楚完整地写一个故事。培养学生想象、书面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说一说,读一读,练一练,写一写中扎实自己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浓厚兴趣。2. 感受傣族泼水节的民族风情,体会傣族人民用泼水的方式传递亲情、传递友情、传递美好祝福的情感。教
36、学重点用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或词典的方法理解成语,并搜集积累成语。教学难点通过合理想象,编写故事神鸟。教学准备课件、小贴画。课时安排: 3 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预设个性化批注一、理解与积累二、 拓展与交流三、阅读平台四、指名读并要求背诵“积少成多”的谚语五、布置作业一、激趣导入二、交流展示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二、根据原文,选择材料三、出示例段,引导构思四、写作文第一课时一、理解与积累1.学生自由读成语。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不理解的成语的意思。3.集体反馈。4.找找本单元课文中的其它成语。5.小结:在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或词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除此
37、之外,我们还要善于积累这些词语。二、拓展与交流1.导入:同学们,本单元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和英雄传奇,这些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和聪明才智。你们读了这些故事有些什么想法?我们应该怎样去想呢?首先让我们读一读丫丫他们几个人的话。2.分别指名读一读丫丫等人说的话。3.指名反馈:你从他们说的话中了解了什么?(可以发表对课文中人物的看法;可以给课文编写故事;可以发表对与人物有关的事物的看法。)4.引导学生再读丫丫和宁宁的话,从他们列举的具体例子中,真正懂得如何运用这三个角度去想。5.拓展练习,让学生交流读完课文后的感想。6.教师小结。三、阅读平台1.了解泼水节,激发阅读兴趣。
38、2.读文,感受泼水节欢乐的气氛。(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初步感受傣族的民族风情。(2)交流反馈,交流读后感受,感受泼水节的欢乐。(3)用快乐的语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3.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感受了泼水节的欢乐气氛,又了解了一个少数民族傣族的民族风情。除了这些民族的风情之外,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许多谚语,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这些民族的特点。四、指名读并要求背诵“积少成多”的谚语五、布置作业1.抄写成语,并写出意思。2.背诵谚语。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1.导语: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民间故事,在我们这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中,还有许许多
39、多的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呢!今天,我们就召开一个故事会,请各组同学来讲讲你们组搜集、整理的故事或歌谣。2.提出要求:讲故事或歌谣时吐字清楚,内容健康、具体,语言生动、形象。3.全班交流。4.介绍过程:刚才同学们故事讲得很好,能把你们的搜集过程或整理过程向全班介绍吗?(1)组长用投影将填写的表格给同学们看,并进行讲解。(2)组员补充并说说体会。二、交流展示1.召开交流会,各组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或歌谣,交流一下搜集的办法和体会。2.把找到的民间故事或歌谣作为内容办一份小报,在全班展示交流并评出最佳编辑、记者及优秀小报。(出示老师找的歌谣,让学生读一读,出示老师准备的一份小报请同学参看。)第三课时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还记得神鸟的故事吗?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2.可汗不甘心失败,他又第四次捉住了神鸟,神鸟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是什么故事呢?假如你们现在就是这只神鸟,想想,你准备讲什么故事呢?二、根据原文,选择材料1.同桌互相说说(故事中角色是谁?故事内容是怎样的?)2.小结:选材必须与原文意思一致。三、出示例段,引导构思1.出示例段,请大家修改。2.写作技巧。(1)写故事时,要想好这个故事分为几个环节,每一步是什么,理清文章顺序。(2)写故事时每个人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的要写出来。(3)要把感人之处、令人同情之处写具体。四、写作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