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谈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荣成市第三十一中学 李阳 新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旨在倡导地理教学生活化,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在地理中学会生活,使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那么,如何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焊接”到生动可感的生活事物或现象上呢?如何用所学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探究生活中的问题,把生活实际与地理教学紧密结合呢? 本文着重从以下三个角度举例论述。一、从生活的角度引入地理知识 生活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一
2、定要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情境与知识的关系就好像是红花与绿叶,红花虽好但也需绿叶的陪衬,这样才更显娇艳。同样,知识只有融入到情境之中,才能发挥其力量与光芒。教师应多关注新闻事件,积累新闻素材,善于捕捉地理知识与相关热点、焦点问题的衔接点,勾勒生活画面,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搭建探究平台,营造更广阔的地理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地理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将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索契冬奥会的有关新闻引入课堂,把知识巧妙
3、地融入到学生备感亲切的生活情境当中,构成“情境串”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串”,使学生通过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首先展示冬奥会会旗,“奥运五环当中黑色代表哪个大洲?为什么用黑色代表非洲?整个非洲居民都是黑色人种吗?”通过生活化的问题自然导入到本课的内容。接着展示索契冬奥会奖牌榜,“奖牌榜上有没有非洲国家?为什么在冬奥会的赛场上罕见非洲运动员的身影?”学生对非洲的纬度位置、气候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然后继续设置情境,“到了夏季奥运会的赛场上,特别是中长跑项目,黑人运动员占有绝对的优势。”促进了学生对非洲地形的了解。最后展示图片“冬奥会期间,热爱运动的巴西人用水壶代替冰壶进
4、行比赛”,让学生身临其境,面对实际问题尝试迁移运用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设生活情境来传授知识,让学生置身于充满趣味性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的感悟是真实的,对问题的理解是深刻的,对情感的体验是积极的。如在“地球的自转”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小红的姑姑生活在美国纽约,她们提前约好晚上8点姑姑给她打电话。小红晚上8点准时等在电话机旁,但是却始终没有接到电话。”另外,联系生活中的事件“家长要到教室参加家长会,请你向家长介绍你的座位在教室的具体位置”,从而轻松导入有关“利用经纬网定位”内容的教学。2.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
5、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巧妙设计活动,寓教于活动中,符合学生好动、爱动脑、乐于思考的个性发展特点,深受学生欢迎,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触动和共鸣。例如“地球的运动”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都知道“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转”。于是,笔者让两个学生来演示地球的公转,一位学生扮演太阳,另一位学生扮演地球,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演示做出评价。第一次“地球”绕着“太阳”转起圈来(自东向西),学生们提出疑义:“公转的方向不对。”“地球”改变了方向。接着又有学生指出:“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于是,“地球”又斜着身体转起来。这时教师给予提示:“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还有问题吗?”又有一位“好事者”
6、起身道:“地球公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自转。”“地球”爆发了,喊道:“你们想累死我呀!”大家哄堂大笑。通过这一演示活动,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对地球运动的方向、姿态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既贴近了学生生活,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不再成为刻板的知识传授地,学生人人参与,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学习“世界的人口”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围绕“人口多,还是人口少”展开辩论赛。此外,还可以利用课内外、校内外各种有用的资源,设计教学活动,使地理课堂在生活中得以延伸。带领学生参观、调查家乡的传统民居海草房,探究“为什么海草房是生态民居?海草房与当地气候之间有什
7、么关系?如何有效保护?”等问题。 二、用生活素材归纳验证地理知识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日常见闻为我们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规律、拓展地理视野、认识人地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生活中的实例很可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但他们并不一定思考过这些生活实例与地理有什么必然联系。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个知识上的“空白点”,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思考问题,给学生装上地理的“头脑”,使生活与地理形成交集,建立起知识链接。 学校前排的商店是一排平房,由于经常漏雨,学校进行了防水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你知道工人师傅在屋顶上干什么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远处的斜顶房屋,“所以呢,我们当地的房屋大多是斜顶
8、房屋。”然后展示新疆的民居图片,“为什么新疆屋顶大多是平顶的呢?而南方地区的屋顶应该设计成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不同地区屋顶坡度的差异,归纳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进一步发现当地民居建筑的演变特点:最先人们居住的是斜顶的瓦房,随着经济的发展,后来建筑平顶楼房,由于漏水的原因,现在楼房改建成了斜顶的。更有个别学生激发了灵感的火花,提出了创造性的观点:将防水材料设计成可以改变颜色的,夏天变为白色,反射阳光,降低室内温度;冬天变成黑色,吸收热量,提高室内温度。 许多地理原理与规律的学习必须具备良好的地理素养、各种学习能力甚至其他学科知识,这对学生来说是难上加难。如果能结
9、合生活经验来加以验证,就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在学习“同纬度地区,冬季海洋气温比陆地高,夏季相反”这一规律时,学生并没有学过有关“比热容”的物理知识,笔者结合学生生活在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重温生活中的感受:“夏季我们光着脚走在沙滩上,中午的时候感觉沙子热还是海水热?到了晚上你再去海边散步,你会发现有什么变化呢?”经过学生的感悟、内化、迁移,从而加深了对该规律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比热容”内容提供了生活中的例证。 三、用地理知识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地理教学时空,打开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教师应努
10、力激发并引导学生利用媒体、网络等关注生活,尝试从中发现问题,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探究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增强生活能力,提升生活品味。 2014年巴西世界杯举办期间,笔者鼓励学生关注世界杯,不仅关注比赛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发现赛事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以便于更深层次地“看懂”世界杯。学生们积极性高涨,参与度很高。于是,我在班级墙报中开辟了“世界杯地理专题板块”,张贴学生通过世界杯所获得的地理知识及探究的地理问题。下面是部分学生的作品:“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以我们要想观看比赛直播需要等到凌晨。”“我在观看比赛直播时了解到巴西当地时间不到下午530球场就要打开灯光,这是因为巴西位于南半球,此时昼短夜长
11、此次世界杯替补球员发挥好、进球多,很大程度上与当地湿热的气候有关。”“巴西利亚的加林查球场气温比较适宜,因为巴西利亚地处巴西高原。”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联系学生身边经常碰到的现象,设计出地理问题,不仅为学生喜闻乐见,而且乡土的案例最为学生熟悉,最具说服力,提高了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使地理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提高。 “谷雨出海打鱼”对生活在沿海的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而近年却是“渔民谷雨祭海不出海,大部分渔船趴窝”,这是为什么呢?应采取哪些措施?家乡是全国苹果优质生产基地之一,运用所学农业知识,分析家乡苹果品质好的有利条件。结合身边的“新农村”建设,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围绕着以上乡土地理问题,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查阅有关资料,与家长、同学探讨,撰写了一篇篇小短文。尽管内容显得有些稚嫩,对问题的分析有些片面,但学生从中学到了用地理的思维来认识生活、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提升了地理素养,增强了地理学习能力。 总之,地理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实际,全方位获取教学资源,使学生高效掌握地理知识与技能,并运用地理知识指导生活实践,从而促进地理教育目标的实现。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