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根管长度测量 根管系统的清理和成形是牙髓治疗中最重要的阶段,因为根管系统的清理和成形可以减轻疼痛,清除根管碎屑及病原微生物,是牙髓治疗中最重要的几个环节之一。根管清理成形过程中一个最具挑战性的步骤即是确定工作长度。所谓工作长度是指从冠方的参照点到根管预备和充填应达到的终点之间的距离。确定工作长度后,临床医师就能够清除根管内大量病原因子,为下一步的根管充填做准备。 若不能正确地测量工作长度,就不能进行完善的根管充填;若不能保证器械及充填材料在根管内,就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炎症反应发生。更重要的是,根管充填不论超充或是欠充,都使得治疗的预后较差。 冠部参照点 在测量工作长度以前,
2、临床医师应去净患牙的龋腐,去除薄弱牙尖及修复体。若需要进行调合处理以消除患者不适感或防止冠折线扩大时,应在确定工作长度之前完成调合,这样才能保证所取的参照点位置不会改变。 最常用成品的硅“止标”对根管清理及成形器械的预备长度进行标记。一些仪器可用于辅助分配止标,并将其设置到每个根管锉的预定长度(图3-1)。止标应与根管锉垂直,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临床医师亦可以选择性地用橡皮筋制成橡皮止标,用橡皮障打孔器将其固定于最适位置。这种方法有一个优点就是制成的止标体积更小,定位更精确,在同时插入多个器械进行X线工作长度测量时可见性好。另有一些商家生产的根管锉杆上不同水平处作出粗线标记以代替橡皮定位器的
3、作用。根管长度探针上刻有毫米刻度,并在X线下可识别。 测量工作长度时,所选择的冠部参照点必须是止标可以接触到的一个确定的位点。该点的确定要有可重复性,能够记录下来作为以后的参照。如果根长测量器和止标距特定参照点有数毫米,而仅凭术者的眼睛判断止标与参照点在同一水平,在重新定位或是复诊完成根充治疗时,由于患者体位或术者的角度的轻微改变,可能就无法恢复到前一次的确切位置。测量时不能选取牙内部的参照点以防止止标在测量过程中发生移动。大多数情况下,应在器械直线进入根管的状态下测定根长,因为止标相对于特定牙尖位置可能有所变化。 可以选取待测根管相对应的牙尖顶点作为参照点或是所有根管都以同一牙尖顶点作为
4、参照。如果锉的方向偏离特定牙尖顶点,也可以选取该牙尖处的洞面边缘作为参照;如果没有特定的明确的参照点,也可以牙齿边缘嵴作参照。在牙齿较可得的最长根管锉还要长时临床医师就需要用这种方式确定参照点。另外如果已计划做冠修复,可以先降低牙尖的高点后再测定工作长度。 根尖参照点 根管治疗的止点应定在哪里?1916年有人提出了牙髓组织由根尖孔处向外延伸的理论,后来Grove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根尖孔处组织是牙周组织而不是牙髓组织,该处的组织与牙髓摘除后牙周韧带细胞形成牙骨质有重要关系。Grove后来对根管充填止于牙本质牙骨质界(DCJ)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认为“DCJ是适于任何根管治疗病例的根充止点”
5、这些观点是在观察了一些未成熟离体牙的组织学切片后得出的。 Coolidge也对一些牙根管末端的组织切片进行评估,并认为DCJ是一假想的分界线,他认为应将根尖孔附近的牙髓组织去净,而不是只去除到DCJ处或是其它任何界点处,这样才能确保治疗成功。Grove的理论也受到其他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的报道中认为牙体结构中儿乎不存在有明确的DCJ界点。他们对更多的组织学数据研究后发现,DCJ不仅很少出现在根尖缩窄处,而且有时在牙根的外表面可见DCJ。 Kuttler最先在1955年对牙根尖解剖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将168颗牙(主要来自尸体)的402只牙根从根尖处劈开进行观察。他报道了多项研究,其中包
6、括随着年龄的变化牙根部有继发性牙骨质沉积,根尖孔的中心逐渐偏离根尖顶点处(图3-132);根管直径最小处通常位于牙本质内。Kuttler得出结论认为根管充填止点应在距根尖孔0.5mm处,因为从根管直径最小处到根尖孔的距离大约是0.6mm;仅有40%-47%的根尖在切片上同一水平处有两个DCJ。 Burch通过研究证实了Kuttler的结果,他对877颗牙进行研究发现根尖孔偏离解剖性根尖平均约0.59mm,其中40%为偏向颊侧或舌侧,这样就导致利用X线摄影判断时比较困难。其他学者报道根尖孔偏离的平均距离分别为0.8mm、0.99mm、0.9mm、0.86mm。牙齿的类型不同其解剖结构也不同。据
7、报道前牙根尖孔与根尖的平均距离为0.26mm,其中31%直接开口于根尖;而磨牙的平均距离为0.44mm,有39%直接开口于根尖。 根尖处根管解剖结构的变异使得工作长度的确定相当困难。根管变异可从典型的根尖缩窄(图3-4)到根尖轻微收缩(图3-5),再到根尖无缩窄(图3-6),根管止点的位置常常距X线所示根尖部位数毫米(图3-7,图3-8)。Dummer研究了270颗离体牙,对根尖处根管解剖的变化性作了报道,他将根尖解剖结构根据其缩窄部的情况分为五种类型(图3-9): 1. 典型的单一缩窄; 2. 尖端缩窄; 3. 多处缩窄; 4. 经一狭部后呈平行根管; 5. 继发性牙本质将根尖处
8、根管完全堵塞; 除牙骨质沉积外,牙体的吸收也可影响根尖解剖与确定根管治疗止点之间的关系(图3-10和图3-11)。Malueg描述了拔牙前的牙髓及根尖周病变诊断与牙齿根尖吸收的关系。用扫描电镜观察40颗牙的49只牙根,25只坏死牙髓的牙根中有18只呈漏斗状(牙根吸收深入到根尖孔的内表面),明显高于活髓牙牙根吸收的发生率。因而“在确定工作长度时,应当考虑牙髓及根尖周组织的状态”。牙齿创伤可能引起根吸收,在X线能够判断出颊舌侧牙根有吸收之前,有约20%到40%的牙根结构已发生了脱矿。一些学者建议,如果X线牙片显示根尖结构正常,计算工作长度时应较X线测得的根长短1mm;如果X线示牙槽骨有吸收而牙根
9、尚未吸收,应较X线测得的根长短1.5mm;如果X线示有骨和牙根的吸收,工作长度应较X线测得的长度短2mm。 测定工作长度的方法 测定工作长度的方法包括利用解剖学研究的平均牙根长度、术前X线牙片、指感法或“眼球阵颤”反应进行测定。其它还有一些常用方法包括检查纸尖是否有浸血,或用各种不同胶片或数字感受器进行工作长度摄影,电子根尖定位仪,或是将上述方法进行联合应用。 理想的工作长度测定应在获得根管系统根尖1/3的直线进路后进行。因冠方的偏转角消失了,长度可能会有轻微改变,这在磨牙的近中根管尤其明显。去除颈部的凸出部分后,根管总的弯曲度减小。而且在取得直线进路后,由于预先扩大了根管空间,极大地提
10、高了术者手指对根尖缩窄处的感觉。 摄 片 法 自从1895年Wilhehm Roentyen发现了X射线,人们对在改善显影质量或不降低显影质量的同时如何减少患者电离射线照射量做了长期不断的努力。Otto Walkhoff拍摄第一张牙片时需要25分钟的曝光时间。现在减少射线摄入量的措施包括用平行投照技术替代了分角投照技术,使用了矩形长锥管技术、快速摄影胶片、数字X线成像技术、电子根尖定位仪等辅助根管治疗。采用矩形校准与6cm的圆形X线束比较可以减少40%的射线辐射,,E-speed胶片较D-speed胶片可减少40%的辐射,恒电位X线单位可较传统交流单位减少40%的辐射。 减少患者射线辐射
11、而采取的措施不应当影响确定工作长度的质量。在用放射线进行工作长度测定时,显影质量对于准确反映工作长度很重要。平行技术在确定工作长度和显示根尖解剖形态方面优于分角投照技术。显影质量随着交角的增大而降低,这是因为交角增大,X线要穿透的组织中骨的百分含量就会增大,就不能很好地反映牙根解剖结构。为减少这些问题, walton提出了 “改良平行投照技术”,该技术中,中心射线的方向与放射胶片垂直,但与牙不垂直。 可供选择的放射线胶片及处理过程有多种,在诊断质量方面E-plus放射胶片与D-speed胶片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应该选用E-plus胶片,这样可以减少患者的射线摄入量。快速处理剂在牙髓病学中
12、的应用促进了治疗用放射胶片的发展。经检测发现这些快速处理技术在X工作长度测量方面的诊断质量无明显差异。 定位不清、腭穹窿狭窄或有隆凸存在时,不容易进行平行放射线工作长度测量,用“Endo-RayII”(图3-12)(Dentsply Rinn,Elgin,IL)可有助于获得更满意的结果。通过这种校正装置可以不必去除牙上的橡皮障夹或根管锉就能够进行平行工作长度摄影。牙科学生利用止血钳固定片位法拍摄出的牙片中上颌牙合格率为66%,下颌牙合格率为75%,而在使用Endo-RayII摄影时,上下颌牙摄影合格率分别为87%和85%。 上颌牙摄片时需要增加垂直角度,因此颧弓的存在对辨认根尖解剖及确定工
13、作长度就造成干扰。大约42%的上颌第二磨牙及20%的第一磨牙摄片时存在这样的问题。 进行牙髓治疗就有必要理解颊侧目的物规律(BOR)。这个规律的主要内容是随着X线放射源或球管的垂直或水平角度改变,颊侧目的物或距离球管最近的解剖标记物移向与球管移动相反的一侧,与舌侧相反。例如对上颌第一磨牙进行工作长度摄影,若无水平投射角(颊根舌根重叠)且垂直投射角度过小(牙片未捕捉到根尖影)时,必需重新摄影。临床医师应当将球管移动到近中20°角的位置才能将颊舌根影像分开,这样就可以看清楚每个工作长度测量器与根尖部结构的关系。拍出的牙片中,颊侧根在对侧或是远中一侧,舌侧根在近中一侧。为了能照出牙齿的完整根尖部分
14、球管的垂直正角应增大。在放射片中可见颊根较舌根位置低或靠近冠方(与球管的偏转方向的对侧);舌侧根则位置偏上方或接近胶片的顶端。上述规律也可用于定位牙齿的牙根吸收情况,辨认解剖标志及病变情况,确定根管与X线阻射标记物如根管入口处的牙钻的位置关系,或确定额外牙根的位置。另外还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移动”解剖标志物如颧弓或产生干扰的牙齿,还有助于在即使没有相关信息的情况下也可以辨别特定摄影时的投照角度。举例来讲,上颌磨牙的腭侧根向远中弯曲,从近中侧进行投照时,腭侧根就靠近远中颊根而不是在两颊根中央。Richards对BOR作了大量报道。BOR的其它命名还有SLOB(颊侧同舌侧反)规律,BOMM(颊侧目
15、的物移动最大)规律,Clark规律,Walton投射等。Walton提出一种更容易的方法简化了这一概念。将你的两只或三只手指举到眼前代表特定牙的牙根,将头向近中移动比如移向右侧,保持手指不动,这时可以看到“颊”侧目的物或者说是最靠近脸部的手指向着“远中”或左侧移动。这一描述确切反映了摄像胶片上投射的位置关系。同样的方法也用于垂直投照的角度关系中。 尽管可以利用BOR及放射线工作长度测定时的投照角度来分辨每个根管,但在读片时仍会发生错误。可以通过在相邻的根管中使用不同类型及不同粗细的根管锉来减少错误的发生。 根管治疗中根管工作长度常根据术前的根尖片来确定。由于利用平行投照技术所得的X线片有大
16、约5.4%的放大,确定工作长度时应在术前根尖片所测的长度上减去1~2mm。缩放仪X线成像由于会总体放大13%~28%故不宜用于计算工作长度估计值。“摄影增强”是将一毫米坐标方格贴于胶片上或是用一铜网栅栏来测量工作长度。早年前在牙髓中常单独运用这些技术,单独应用时得到的结果不令人满意。现用这种测量方法估计工作长度,随后在根管中插一根管器械再摄X线片来进一步确定,加减器械尖到预定根尖止点的距离后算出“准确工作长度”。该技术首先由John Ingle报道。在用金属刻度尺测量根管长度测量器顶端到调整好的止标间的距离时,亦要注意将弯曲的器械拉直以免产生误差。 橡皮障的使用对工作长度测量带来一定的困难。
17、橡皮障架应保留原位起隔湿作用,松弛橡皮障一角以利于放置胶片。因此根管治疗中应当使用塑料制成的橡皮障支架。 分角投照工作长度X线片能将牙齿尤其下颌牙及上颌前磨牙的重叠根管分开。Waston对上下颌牙工作长度X线片的标准投照方向和投照角度作了总结(图3-13至图3-15)。上颌前牙为单根管,上颌磨牙需进行直向摄影。上颌磨牙的腭侧根位于近中颊根和远中颊根的中央。当怀疑近中颊根有双根管(MB2)时可以拍摄近中位牙片来确定。然而,随着水平投照角度加大,牙根解剖结构的清晰度就会下降。在减少变形的同时向近中偏20度角进行投照可以有效将根管分离。对上颌牙摄影,术者放胶片时应平行于牙齿,与中心射线垂直并尽量远
18、离根尖部位。一般来讲上颌前牙摄影时胶片应放在软硬腭交界处,上颌后牙摄影时则置于腭部对侧(图3-13)。下颌牙摄影也有一些难度,摄影胶片应尽可能靠近牙齿并与牙齿平行以减小变形,通常将胶片深入到前庭(?)就可以。如果患者将嘴轻轻合拢,由于下颌舌骨肌松弛,胶片就可放置到更靠近根尖处。 新 技 术 随着电子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根管治疗尤其在工作长度测量方面的辅助设施。对这些设备的仔细分析和应用对于目前及将来提高患者服务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Bender在其90岁庆典仪式上说“昨天牙髓病治疗的临床实践对于今天而言成了旁门左道,今天的髓病治疗在明天也会成为异端邪说,所以不要太固守于你的技术和信
19、条” 数字化X线成像 过去100年中,牙科用的影像技术主要以用胶片拍摄X线片为主,电耦荷器件(CCD)在医学界的应用已很广泛,但是到1987年带有RVG(Radio Visio Graphy)系统的Trophy(Trophy Rdiologic,Vincennes,France)推出后,CCD才第一次被引进到牙科医学中。此后,其它的数字系统也逐渐进入市场,包括Sens-A-Ray(Regam Medical System AB, Sundsva ll, Sweden), Gendex GX-S(Dentsply Gendex, Des Plaines, IL)(图3-16),Flash
20、Dent(Villa Sistem Medicale srd, BuccinasomItaly),Schick CDR(Schick Technologies, New York, NY),还有其它一些系统。对原始系统进行的改良包括加大感受器尺寸到可与#2胶片相比,使用更薄更易控制的口内感受器(图3-17),以及口内摄像机与患者管理数据库软件的结合(图3-18)。 自从1987年Trophy引进牙齿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以来,因其能在工作长度测量中产生瞬时影像,在牙髓病学方面的应用日益增加。该技术在口内感受器中用一CCD芯片,其所需X线剂量仅为E-speed胶片所需的50%甚或更少,曝光后在监视
21、器上可显示出即时的数字图象。这种图像可以贮存,可进行图像增强,或是保存到病例记录中。如果根尖解剖显示不清晰,也可以调整PID(位置指示器)或口内感受器重新摄影。CCD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诸如Trophy RVG, Seamens Sidexis, Regam Sens-A-Ray及Visualix Vixa等,测量到的工作长度值均与D-及E-speed胶片相近。 Fuju(Fuji Inc.,Tokyo,Japan)在1981年就已推出了存储磷光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但直到1983年Sonoda 等在医学文献中才第一次对其作了报道。最近Soredex(Orion Corp.Ltd.,Helsin
22、ki,Finland)推出一种称作Digora的口内计算机X线成像系统,该系统也用Fuji的感受器,1944年Kashima首次对其进行了报道。该系统是用一扁平的含有磷光颗粒的影像板,在暴露于离子射线时能发出荧光。在通过扫描仪读取图像以前,约有50%的潜在能量储存于摄影板中,与增感屏相类似。曝光后将摄影板消毒,除去封闭的塑料膜,放进激光读片机中,在30秒内形成影像。形成的影像可在监视器上读出,可进行图像增强,也可存于患者档案中。该系统的成本与口内CCD探测系统相近,但曝光后不能立即在监视器上显示。其优点包括感受器厚度及弹性与#2常规胶片相似(图3-19)。 最大的Digora感受器大小与厚度
23、与#2牙片相近,感受器的尺寸为35*45*1.6mm。成像区域为30*40mm,416*560像素。据报道,其分辨率为每毫米6行对。 用存储磷光X线成像设备测定工作长度,其结果与用D-和E-plus speed胶片相比成像质量相差不大,但所需曝光时间前者是后者的80%。 Gendex推出一种存储磷光系统叫DenOptix (Dentsply Gendex,Des Plaines,IL)(图3-20),这种新技术用同一处理装置能对各种大小的存储磷光胶片进行读片(图3-21)。 其它利用CCD感受器的数字技术也已推出。以Panoramic公司最近新推出的RTLX(Panoramic Corp
24、oration,Fort Wayne,IN)为例,这是一初级产品,自称为全方位移动数字X线成像系统,所用射线剂量极低。该系统允许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摄影成像,类似于介入放射中所用的技术。虽然该技术的出现让人心动,但必须进一步对射线防护设施进行研究开发。因为患者及荧光屏前的保健人员会持续接受射线照射。后来在1983年又报道了一种相类似的技术,称为DXT-100。 电子根尖定位仪 在解读X线牙片时辨认牙根解剖形态及牙体结构是正常还是病变比较困难,常引起读片错误。电子根尖定位仪作为X线牙片的辅助手段应用于工作长度的测定。在牙齿根尖部分受到另外牙或是隆凸、颧突、颧弓、过高骨密度、重叠牙根、狭窄腭穹窿甚或
25、正常骨髓形态及牙颈部骨形态的阻挡的情况下,就要用到电子根尖定位仪。这些情况下,利用电子根尖定位仪可以提供X线牙片上所看不到的信息,电子根尖定位仪也可用于妊娠期患者,不能耐受X线照射的小孩,行动不便患者或服用镇静剂的严重病人,可用电子根尖定位仪以减少治疗中射线的摄入量。有些患者由于作呕反射而不能忍受口腔内放置X线胶片,电子根尖定位仪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Sewerin调查发现,在478名患者作全口连续X线摄影时,有13%表现明显作呕反射,1.3%的患者由于无法忍受而不能完成放射检查,残障者或衰弱性疾病如帕金森病者可能无法将胶片保持在正确位置,小孩也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因为有40%的根尖向颊舌侧偏离
26、根尖中心,根管根尖部分的弯曲是在颊或舌侧面,电子根尖定位仪不需X线检测就能很好地提供未知的根管弯曲的有关信息。“问询”式心脏起搏器(现在很常见)可在必要时对心脏产生刺激,这种仪器很容易受到电子设备的干扰,故装有该仪器的患者不可以使用电子根管测量仪。 1942年,Suzuki在犬牙上试验发现根管内器械和粘膜的电阻值是恒定的,但其发现未受到进一步的检验。后来Surda在患者身上作了一系列的研究,用欧姆计对粘膜及牙周韧带的电阻值行测量,测得值在39-41mA之间,而且大体上恒定。于是他认为当读数显示40mA时,就确定时到达了根尖。Huang通过体外试验也测到了同样恒定的电阻值。因此,他声称这是一个
27、物理学现象,而非生物学现象。Inuoe发明了一种声波读数系统,用一晶体管均衡放大器能将反馈的信息转化成声音信息进行读数。 20世纪70到80年代最广泛使用的根尖定位仪是发声探针Sono-Explorer, (Union Brach,New York,NY),有一篇文章报道说:发声探针的准确率仅为48%,相比较而言,指感法的准确率为64%。但其后的几期JADA杂志上登出了许多从业者的信件谴责这篇文章,他们使用这种仪器的成功率很高。此后,进行了更多可靠的临床试验,根尖定位仪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 由于电子根管长度测量仪会受到根管中的湿度及根管冲洗剂的影响。其后推出的仪器用于在潮湿环境下工作
28、最先推出的是Endocator(Hygienic corporation Akron,OH),它用特氟隆包被探针取代了根管锉进行工作长度测定。这样,定位仪就与根管冲洗剂用组织隔绝。但这种器械并不是总能很好地通过根尖缩窄处,而且包被的特氟隆时间一久就会从探针上脱落,影响定位的准确性。 最近第三代电子根尖定位仪已进入市场。它们可以在潮湿环境下工作,甚至需要有次氯酸钠存在,与以往仪器相比较准确率更高。第三代电子根尖定位仪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率,对到达根尖孔时的变化取平均值,这样在不同的状态下可以取得更为稳定的读数。第一个投入市场的第三代根尖定位仪是Osuda Endex,在除美国之外的其它国家称为A
29、pit(Osuda Electrical Co.,Tokyo Japan)。这种定位仪在对每个根管长度进行测量以前必须先将根管锉伸入根管内数毫米调回零位进行校准。当根管锉到达根尖止点,仪器发出持续的鸣声,同时测量器测量根管锉在根管中的位置。J.Morita Root ZX(图3-22)(J.Morita Co.,Kyoto ,Japan)在干燥或潮湿的根管中(如有血,次氯酸钠或盐水存在时),既有声音提示也可以显示读数。文献证实,Root ZX是市场上定位准确性最高的根尖定位仪。分析性根尖感受器Analytic Apex Finder(Analytic Endodontics, Orange,C
30、A)使用三种不同频率,并显示数字读数,但关于该仪器的使用还没有研究报道。Analytic同时也生产Endo Analyzer(图3-23),其工作原理与电子根尖定位仪及牙髓活力电测验器相同。 测量工作长度以进行根管清理成形及充填,但工作长度的测定并不总是测量到根尖缩窄处。根管穿孔时,确定根管内与牙周韧带相通的点是至关重要的。穿孔处在颊侧、舌侧或在牙齿根分叉表面时,不易检测到,应用根尖定位仪能可靠地检测到穿孔并测量出到达穿孔部位的长度。电子根尖定位仪也可以连接到一标杆上来确定其是否穿出,或是连接到一桩钉上以确定其是否打入了髓腔中。 文献中对电子根尖定位仪的准确度进行比较时,所用的科学方法包括
31、丙烯酸树脂根管模型、动物、尸体及人体的研究(表3-1)。工作长度测定准确值的允许范围是短于或超出根尖缩窄处0.5mm.。有研究者将评估发声探针和第二代根尖定位仪的12项研究取平均后发现76%的测量值落在此范围内。对第三代根尖定位仪Endex的五顼研究取平均数,准确度为86%,对另一第三代根尖定位仪Root ZX的七项研究取平均发现准确率达94%。有一些研究采用盲法先用待评估方法确定工作长度,将根管锉粘接于该位置后将牙齿拔出,直接测量根管锉尖距根尖缩窄处的距离。将相关研究中的大多临床数据进行收集。单一用这样的研究方法来比较根尖定位仪发现发声探针的准确率为83%(5项研究),Endex为79%(2
32、顶研究),Root ZX为92%(5项研究)。表3-2总结了这三种常用电子根尖定位仪的准确度百分率。 近来根尖定位仪与其它根管器械常联合使用。Tri Auto ZX(J. Morita Co. Kyoto,Japan)(图3-24)是一种可充电的电动手机,能使镍钛根管锉以240-280rpm的速率旋转,并有一内置的电子根尖定位仪。当根管锉到达预定工作长度(如较电子根尖定位仪读数短1.0或1.5mm处)根管锉自动改变旋转方向退出根管。在手机感到转矩过大时也可以引发自动回旋机制,以免器械折断。在离体牙上进行测试时,预设值为1.0mm时,器械到根尖的较电子测量的工作长度短0.1mm;但根尖缩窄处常
33、常已过度预备.另有一种超声仪器叫做Solfy ZX (J.Morita Co.Kyoto Japan),它将一超声机头与电子根尖定位技术相结合,这种仪器可以预设使器械在到达电子根尖定位仪测定的工作长度时停止震荡。据报道将自动停震功能设为2时,可以减少根尖缩窄处的过度扩大。 运用电子根尖定位仪确定工作长度时,临床医师应牢记根管长度测量器与修复体直接接触或通过液体与修复体接触可能干扰仪器的读数。将冠方根管及髓室拭干或在根管中使用含硅的材料如Gly-Oxide(Marion Laboratories Kansas City,MO)可以避免此种情况发生。 确定工作长度最重要的是要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尽可能多的技术。首先,临床医师要选取可靠的冠部参照点,接着根据平均根管长度及术前X线牙片来估算工作长度,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牢记这个估计长度。最后临床医师结合指感法、X线牙片及电子设备进行合理判断,最终获得根管预备所要求的根尖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