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新课标历史教学内容取舍历史课主要是通过向学生们讲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著名的战役、盛世与治世、条款与协定、历史上的国家兴衰等等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是从小学到初中直到高中大学都要学的一门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教师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解答疑惑那么简单。21世纪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发展。教师也应该要与时俱进,进行全方位的角色转换。由填鸭式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并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和时效性的高效课堂,这也就意味是教授知识的时候要做到有取有舍。一、 以课程标准为备课和上课的准绳。新课程改革下,要上好一节历史课,一定要以课程标准为备课、上课的准绳。教师要真正走进
2、教材,站在一定高度上整体上把握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参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人教版高一下册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课程内容标准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教学重点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二、 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上课一定要把握住教学重难点一节完美的历史课,好比一部精彩的影片,要有扣人心弦的开头,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情节,还要又令人回味的结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平铺直叙,否者就成了“面面俱到,面面不到”,要善于整合教材,取舍教材,把时间用在突破重难点上。教学中要有
3、创新。要让学生做到把历史和现实拉近,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三、 课堂要有情趣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课堂必须创新、灵活且有情趣。做到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好的精彩的导入,充分抓住学生兴趣,并且引导他们去思考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真正的做到让学生动起来。同时在授课中要新奇在教学中用讲故事的方法代替死板僵化的填鸭式教学,这样不仅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也会是的学生在快乐的时间中学习掌握到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一些个性化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针对问题自己阐述独特的见解,即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启发他
4、们对问题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即深刻领会和掌握历史知识,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为题的能力。四、 在三维目标中达成过程中不能忽略“知识”目标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老师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我在讲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我把洋务运动的“自强”与“求富”的过于细致化,导致学生增加了记忆的负担,但是
5、在真正的重难点中却没有进入深入讲解,所以为要实现真正的历史新课标的培养,不仅不能遍地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的强化知识的作用。五、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走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动态感强,传递速度。形象直观等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造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但是,有时候在使用的过程中却走入误区:即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画、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学生就像一台机器,被动的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只做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我认为历史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两点:首先,要明确目的。其次,要合理安排。总之,多媒体教学并不是万能,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的交流。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价值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上,教学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建构高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