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 ,大小:3.91MB ,
资源ID:830709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8307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新农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境探析.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新农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境探析.pdf

1、第4 2 卷第5 期2023年1 0 月文章编号:1 6 7 4-0 0 7 6(2 0 2 3)0 5-0 0 8 8-0 5“新农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境探析南昌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Vol.42 No.5Oct.2023万滨,蔡美婷(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南昌3 3 0 0 3 1)摘要:随着新农科”建设的全面启动,高校在营造培养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知农爱农的创新人才环境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本文分析了当前限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环境因素,包括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习

2、环境欠优化、创新创业校内外实践平台建设不足等。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课堂学习环境、校内实践学习环境、“互联网+”学习环境、校外实习学习环境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育人理念和路径。关键词:“新农科”学习环境;创新创业能力中图分类号:G647.38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而展开的。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2018年1 0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随后提出,各高等院校要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 0 1 8 年1 2 月,“新农科”思想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的新农科建

3、设启动会上被首次提出2。2019年,教育部全面启动新农科”建设,标志着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随着“新农科”建设的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将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方法等与农业相关专业内涵建设相融合,并以多学科专业交叉作为着力点,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突破口 3 ,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境,推动“新农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高校是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是培养人才的主平台、主力军。面向“新农科”建设,高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既要对照“新农科”建设的人才需求标准,也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境,培养造就堪担民族复兴大任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一、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4、提升的环境因素分析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农业人才成为我国农学教育发展的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收稿日期:2 0 2 3-0 6-0 2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XJG-21-1-51)作者简介:万滨(1 9 8 8),男,博士,讲师,.文献标志码:A政策。高校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积极通过创业实践和组织比赛等有效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但是,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有的受传统教育理念、惯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有的受条件和环境限制,

5、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的可用资源匮乏、平台少,效果不甚理想。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当今社会发展需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与“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滞后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场所。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和制约,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仍然沿袭传统的教育理念,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不强、实践能力不足。原因主要在于:一是高校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认识与动力不足。近些年来,政府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营造创新创业环境,高校也加大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创新

6、创业相关实践活动。但是,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更多停留在创业讲座、参与竞赛等层面,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激励措施。高校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认识与动力不足,导致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不强、创新创业动力不足。二是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模式单一。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形式上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创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但实际上一些专业类平台课程和核心第5 期课程仍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学习评价仍然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衡量的唯一标准。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实践平台利用率低、实践教师缺乏等多种因素制约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缺乏创新性和主

7、动性,更多热衷于参加考试以获取各类证书,而忽视了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导致学到的知识无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与就业岗位脱节,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符。(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习环境欠优化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者,因而可以把学习环境视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学习活动的情况和条件。相较于教学环境,学习环境主要强调通过各种学习资源和教学策略等支持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因而学习环境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它不仅仅是支撑学习过程的物质条件(学习资源),而且还包括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非物质条件。课程作为学习环境中的

8、重要条件和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的桥梁,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的达成 4 。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基础和创新创业与创客思维等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但是过多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论训练,并没能与社会需求有效接轨。一是创新创业课程设计较为单一。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由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组成的学科基础课程未能有机地穿插进教学大纲中,创新知识传授碎片化现象明显。而由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课组成的专业技能课程,体验感弱,课程内容实践性不强,使得专业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提升相脱节。专业知识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衔接不紧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

9、识培养未完全融人大学生培养的教学体系中,是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二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这是由于有些专业课程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和未来职业核心竞争力存在差异,课程之间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素养培养衔接不紧密,各自为营,出现割裂现象。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教育目标缺乏可持续性,大学生参与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境中“会话、意义建构”环节较弱,导致学习环境缺乏整体性、统一性。(三)创新创业校内外实践平台建设不足培养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不只局限于理论教学,还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是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平台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然而,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限制,高万滨

10、,等:“新农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境探析89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不足现象较为普遍。一是大学生实践活动多在校内完成。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高涨,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必须努力创设良好的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虽然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但校内提供的实践场所毕竟有限,尤其还需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开展此项工作,有的高校也只能在形式上完成实践环节。二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备。有的高校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仅注重实践基地的使用,而忽视了建设。究其原因,有些企业对实践基地的建设热情不够高,加之校企双方并没有深度合作,对于如何共同培养学生创新创

11、业能力也未能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导致实践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例如,农学类专业有些实习基地位于地理位置较偏远的乡镇和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利、山区网络信号差、校外实践教师缺乏等原因,致使学校与实践基地建立后联系甚少,双方对大学生实践情况沟通互动少,最后仅满足了学生认知实习的需要,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增加了校外实践学时,还给日常学生管理增加了难度,这也导致有的高校一开始就从心底排斥这一模式,缺乏有效的环境支撑。二、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育人理念与路径OBE(O u t c o m e b a s e d e d u c a t io n)教育理念,又称为成

12、果导向教育、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OBE教育理念是一种以成果为目标导向,以学生为本,采用逆向思维方式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5 。本文以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人才培养为例,课程团队通过生物防治课程改革,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课程教学目标,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和评价体系进行了改进。聚焦“终身学习能力、数据分析与专业问题解决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成果导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OBE教育理念为导向,倡导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课堂学习环境、校内实践学习环境、“互联网+”学习环境、校外实习学习环境等为基础的育人理念和路径

13、。(一)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课堂学习环境构建高校要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首先要变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主力军。教师教学不再是以教90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共同组成的探究式共同体,围绕真实问题与情况开展参与式、协作式和研究性的教学,并且通过有效的技术构建多元交互网络,重构教学形态和模式。一是课程团队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并深入了解社会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成果要求及各课程应承担的育人成果要求,尝试将课程之间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衔接起来,制定完整的递进式教育培养体系。二是课程团队将OBE教育理念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结合,注重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目

14、标为导向,反向进行教学设计,科学确定该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能力、知识和素养的需求;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关注每位同学的学习参与度和成果绩效,持续改进育人方法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在学科类知识传授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人各学科课程之中,使每门课程都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6 。三是课程团队从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三方面修订生物防治课程教学大纲。第一,教师紧跟学科发展步伐,融人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在完成导学后,在每个章节末融入了相对应的前沿研究文章,借助已传授的课程知识点剖析文章的实验

15、方法、结果和科学问题。第二,教师针对对难懂的概念部分,融入相关短视频并指导学生观察和研究身边植物的病虫防治,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吸收。将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融人课程、引进课堂,以科研成果促进特色课程开发和教材更新,以真实案例、真实项目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与张力,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内容改革机制。第三,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挖掘求真求实、关爱生命、爱护环境、团结协作等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课程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同频共振;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学生关注“三农”方针策略,训练学生的系统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已任。(二)

16、实现科教深度融合的校内实践学习环境构建学习环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知识输人、内化和输出的学习效果。为了使学习环境与学习效果实现正迁移,构建和谐统一、高效有序的学习环境,课程团队通过科教融合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科学研究真正融人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增强高校人才培南昌工程学院学报养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7 。一是将不同等级难度的科研训练项目、双创项目、各类学科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项目,分别分配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并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校级教学科研实践平台、以PI团队组成的科

17、研实验室,构建科教深度融合的校内实践学习环境。二是以学生能力、职业规划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设计出个性化、递进式、多维度的实践项目和不同学期递进式知识、素养和能力获得的学习任务,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此外,课程团队还帮助学生组建多技能团队。例如,生态学与软件开发专业学生共同开发以生态数据为基础的田间病虫害评测系统,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有效提升合作协助能力。课程团队帮助学生将各类科学竞赛与现有的科研项目或最新的科研成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新精神。例如,指导大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竞赛选题都是来源于各生态实验室教师的自然科学基金中的小课题

18、,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特长选择参与竞赛或科研项目,并进入相应的团队全程参与项目管理和研发,从而实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三)完善教学评价方法的“互联网+”学习环境构建面向“新农科”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团队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重构教学评价体系,利用大数据及时、全面地掌握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成效情况。尝试动态的多元教学评价方式,采取即时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长期性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感受与学习成效,从知识输人模块、学习过程状态模块和学习输出模块等方面考察教与学的过程状态,评估知识获得、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等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19、提升评价结果的效度和信度。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和知识,课程团队将科技前沿、最新专业技术、科研成果引人课堂,构建由教材、辅助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利用慕课、SPOC平台,学习通、雨课堂等教学工具,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互联网+”学习环境,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为教与学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例如,生物防治课程已基于智慧树平台引入了中国农业大学石旺鹏教授的害虫生物防治课程,再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教学工具,将收集整合的学科前沿理论和生物防治技术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学2023年第5 期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

20、,课程团队将课前资料的准备与预习、课堂主题讨论与动手实践、课后总结、问题反馈等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由学习和探索中拓展思维、融会贯通,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二是转变教学成果评价思路,由“终结性”评价向“持续性”评价转变。学院打破现有学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固有思路,将评价贯穿于学生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建立一种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实现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持续地改进毕业要求,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持续地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 8 。学院实现了教学活动从背景到结果的全过

21、程评价,及时掌握反馈信息,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策略,形成了评价一反馈一改进的良性循环,达到提高育人质量的目的。(四)服务社会意识培养的校外实习学习环境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有效且重要的协作模式,其增强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大主体之间的关系紧密性和知识共享程度,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9 。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让学生到相关单位实训实习的形式,是帮助大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服务社会意识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因此,构建集企业、产业园、农田耕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等多元为一体的校外实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可为学生营造优质的理论认知与动手实践的实验环境,全面提高实验效果,

22、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实验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 0 。就本校生态学专业学生而言,已形成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例如,赣南是脐橙种植大区,柑橘的病虫害每年给脐橙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每年专业教师都与学生一起前往赣南脐橙种植大户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研究病虫害危害情况,并给出专业的防治建议。通过类似的校外实习,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家乡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系统性调查一取样一检测一防治一系列手段,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激发其创新思维,也可引导学生向产业园区认领实验田。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为社会服务

23、的意识,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农村,服务农业与农民。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和科普等活动,引导学生真正融人田间地头为农民排忧解难,使学生有万滨,等:“新农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境探析91一个“认识一实践一深化理解一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训练,帮助学生拥有实现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学生通过参与各类项目的实践,融人社会生产生活当中,了解了社会需求,培养了职业道德和正确的就业观 1 。这种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引导实施的任务训练,不仅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了学生对行业的感性认知,培养了服务社会的意识,而且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新时代生态文

24、明建设和新型农业产业需求的了解,更好地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三、实践成效通过课堂学习环境、校内实践学习环境、“互联网+”学习环境、校外实习学习环境的构建,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完善,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动手能力。实践证明,该模式适用于“新农科”背景下的生态学专业,有利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学行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首先,该学习环境的构建遵循了教育规律,以“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为目标,力求“全方位、多渠道、综合性”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深人社会实践,通过关注现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本校生态学学生在积极参与校级科研项目、承担国家级“

25、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后,已具备了较好的科研动手能力,达到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如基于本校动物生态与进化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橙意螨螨”团队荣获国家级金奖,“螨中和”团队荣获省级银奖;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一代天椒”团队荣获省级金奖;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多个团队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其次,该学习环境有效地实现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融合、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融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通过对课程的精心设计,教学模式和评价的改革,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6、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了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农业产业的人才需求。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和社会服务意识得到彰显。如今,组建的生态志愿者服务团队规模越来越大,成功组织承办中法昆虫展、中法文化展,吸引了社会各界近千名参观者前来参展,共同体会钟灵毓秀的自然。这不仅加强了大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也为92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优质的平台。最后,通过专业社会服务项目等教育模式指导学生深人赣鄱大地基层探索治理虫害、发展绿色农业,让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服务行业,服务社会,推动区域发展,助力

27、江西革命老区绿色崛起。目前相关专业社会服务团队的虫害治理方案已在江西省4 市3 6 村累计1 6 万余公项的农田推广应用,为农民实现了增收,提升了区域生态水平,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为推动赣南革命老区的崛起贡献了力量。同时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社会服务项目既为学生树立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也增强了学生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了知农爱农创新创业人才。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EB/OL.(2 0 1 8-1 0-08)2023-07-08.http:/ J.黑龙江农业科学,

28、2022(6):93 96.南昌工程学院学报3庄西真.创新指南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J.教育与职业,2 0 1 9(7):5-1 0.4耿玉,张东平,时焕岗.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 0 2 1,4 0(8):216-220.5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 0 1 4(1):2 7-3 7.6胡金焱.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制度与平台 J.中国高教研究,2 0 1 8(7):7-1 1.7王荣明,陈学慧,牛珩,等.科教融合理念下的创新人才培养 J.中国高等教育

29、,2 0 1 8(1 0):4 9-5 1.8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 0 1 4(2):29 34,70.9唐厚兴,孟嘉琪,李芳,等.江西省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及优化研究 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 0 2 2,4 1(5):75-81.10】左玉生.浅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以东南大学为例 J.中国高校科技,2 0 1 6(4):5 4-5 5.11刘桂兰.面向水利行业的工程翻译人才培养途径: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 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 0 1 1,3 0(2):9 8-101.2023年Analysi

30、s of environment for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in context of“New Agricultural ScienceWAN Bin,CAI Meiting(School of Life Sciences,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Abstract:With the construction of“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ome universities have made

31、active efforts in estab-lishing a good environment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who may meet the deman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who are knowledgeable and determined to dedicate to agriculture.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limit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

32、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ies,including the lagging educa-tional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cultivation,the lack of optimization of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cultivation,and the insufficient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33、practice platform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It puts forward the philosophy and path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by concentrating on student development,constructing classroom learning environ-ment,campus practice learning environment,“Internet+learning environment,and off campus practice learningenvironment.Key words:New Agricultural Science;learning environment;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