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研论文-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部分教学处理的思考 第五期学员 杨荣刚摘要本文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部分教学处理实践为基础,总结出对“活动”部分内容直接利用、改编和替换使用、补充处理、创新处理及舍弃不用等五种不同的教学处理方式,及其在处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达到更好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目的。关键词 高中地理 “活动”部分 教学处理一、问题的提出1、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在问题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和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现代地理教学本身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学生自
2、身发展的重要要求之一。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建议。2、贵州省地理教学选用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在教材中设计许多的“活动”。教材编写者希望借助于这些“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并获得求知的乐趣,形成探索问题的习惯,追求不怕困难的科学探究精神。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书本“活动”素材为基础和底本,对其进行合理、灵活、有效的处理应用,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是地理教学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要求
3、、学生发展要求的重要途径。二、灵活处理“活动”素材,有效服务地理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特色,联系乡土地理素材,对“活动”教学进行多方面的深入思考和挖掘,形成一些相对稳定有效的做法,有效服务于地理教学。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内容:1、对书本“活动”内容的直接利用。活动是教材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思想和意图,紧扣教材内容,在逻辑安排上也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因此,从充分利用教材开展教学,从节省教师准备教学素材的时间考虑,许多时候,可以直接采用书本中安排的“活动”素材,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达
4、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必修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中活动:观察图2-16、2-17,想一想:1什么是断层?2断层线两侧的岩石的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3如果断层线两侧的岩石移动幅度很大,上升部分会形成什么地形?下降部分又会形成什么地形?4断层线上的岩石的抗侵蚀强度如何?断层线被侵蚀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断裂示意图)形象的示意图加上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使教师完全可以依托书本“活动”素材,富有逻辑性地引导学生有效解决学习问题,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2、对书本“活动”内容的改编使用、替换使用。受教材自身特点的影响,编者在设计活动时,一方面,不可避免的,部分活动在具体设计上,会存在某些不足或缺陷,或不够理
5、想,或已经滞后于时代发展。另一方面,往往对“活动”的一般性和普适性方面考虑较多,而难以兼顾教学的特殊性,包括教师的学生的特殊性、学校的特殊性、地方乡土特色等,更不要说课堂的实时性和动态性。因此,很多时候,相对“静止”的“活动”无法适应“生动”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对“活动”进行再设计,坚持“有怎样的脚就选择怎样的鞋子”,而不是削足适履,生搬硬用,失去了教师自身在教材处理中和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对于自身设计存在不足和缺陷的活动,教师应该借助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积累,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对其进行大胆的改编,使其更加符合于教学实践,更加有效的为教学服务。在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地球的
6、公转教学过程中,从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便于学生动态、深入、规律性地掌握相关知识,并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目的,可以将书本的表述部分和活动部分糅合成一个活动:“动态的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加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图”(图1)。经过整合后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动态和变化的角度,深刻理解地球公转运动过程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性知识,并内化为能力,从而在较高的维度上达到了对难点知识和原理的整体把握。 对于教材中提供的一般性和普适性“活动”素材,虽然活动内容设计比较合理,但是和具体教学实践距离比较远,和学生生活距离比较远,和实际操作距离比较远的,教师可以从自身教学积累的教学素材中(包括自
7、己的和来自他人的)选择相应的素材作为活动内容,或自己创造新的“活动”,为教学服务。如必修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的区位分析活动:海口和武汉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分析,就可以用温州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素材进行替换(图2)。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身边地理问题的能力。 3、对书本“活动”内容的补充处理。教材设计的“活动”素材是有限的,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需要教师适时补充合适的“活动”素材,为教学服务。在必修第二章第二节农业区位
8、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中,为了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就设计了以下的“活动”作为补充(图3),使学生在对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分析过程中,认识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对实际农业区位的影响,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4、对书本“活动”内容的创新处理。对地理教材中部分“活动”内容,尤其是涉及到需要时间较多,需要利用课堂和校园以外的场所才能完成的“活动”,考虑到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将这些活动进行进行整合,再创造,创新使用。如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测量学校所在地经度和某日太阳高度的活动,就可以合二为一,布置学生利用国庆长假在家中完成。如利用学校高一年级学生瑶溪秋游的机会,在事先充分作好准备的基
9、础上,依照游览顺序,开展相应的地理野外实习考察活动:山脚:大棚农业草莓、花卉种植;山麓流水冲积地貌;花岗岩开发利用。沿瑶溪陇:花岗岩风化地貌,流水侵蚀形成的河谷地貌。瑶溪水库周围:亚热带经济林木考察杨梅、茶叶等,红壤剖面考察,水库对溪流径流的影响分析,玄贞观道教文化考察,旅游业的相关考察等。再结合高二、高三的雁荡山、洞头等地的秋游兼地理考察活动,可以基本上将高中地理中主要的野外实习考察活动相对集中完成。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乡土地理知识,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目的。5、对书本“活动”内容的舍弃不用。对于教学过程中利用价值不高和意
10、义不大的“活动”,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舍弃不用。三、处理“活动”素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对“活动”素材的处理好坏,直接影响到地理教学的实效,直接影响到地理学习的价值,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应该遵循:1、服务于教学的原则。不管是采用何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其基本宗旨始终是一致的,那就是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服务,切忌画蛇添足。2、科学性的原则。教师对“活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必须防止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否则,可能弄巧成拙,带来负面作用。3、简洁性的原则。本着节省教学时间的目的,“活动”要求把最重要、必要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宁可“忍痛割爱”,避免节外生枝。4、高效性的原则
11、。尽量作到“活动”素材的充分利用,一材多用。5、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原则。选择的素材和问题设计,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而非单纯的追求一种感觉上的新奇性。6、生动性的原则。尽量选择新颖、富有趣味性的素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四、结语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一定会不断登上新的教学高峰,实现作为一个学习型教师的自我职业价值。 参考文献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2陈澄主编.教学论和地理教学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3张超.断玉山主编.地理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