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45.50KB ,
资源ID:8255422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82554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先秦诸子选读之《论语》原文与译文.doc)为本站上传会员【s4****5z】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先秦诸子选读之《论语》原文与译文.doc

1、先秦诸子选读之论语原文与译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4)。”【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

2、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2、【原文】长沮(j)、桀(ji)溺(n)(1)耦(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y)(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y,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之(5)?且而与其从辟(6)(b)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chu)。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4)执舆:即执辔(pi)。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

4、,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3、【原文】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i)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之,不得与之言。【注释】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

5、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4、【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蓧(dio)(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3)而食(s)(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

6、知之矣。”【注释】(1)蓧:音,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音,黏小米。 (4)食:音,拿东西给人吃。【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

7、,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5、【原文】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

8、的人。【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2、当仁,不让于师1、【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2、【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

9、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拥护,万众一心,共享太平。他生也光荣,死也可哀,怎么谈得上赶上他呢?3、【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0、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4、【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5、【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译文】 孔子说: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6、【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

11、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教学有保留吗?我没有保留,我没什么不是同你们一起做的,孔丘就是这样的人。7、【原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译文】 孔子去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对他说: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学道就会爱护别人,小人学道就会服从指挥。孔子说:同学们,子游说得对,刚才我是在开玩笑。8、【原文】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译文】 孔子会见了风流大美

12、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夫子发誓说:若我有歪心,老天讨厌我吧!老天讨厌我吧!9、【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 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贤德!10、【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

13、,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孔子说:不要顾及我年长,而不敢讲真话。你们经常说,没人理解你们,如果有人理解并重用你们,你们打算咋

14、办?子路急忙说:较大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有强敌入侵,内有饥荒肆虐,我来管理,只要三年,可使人人有勇气,个个讲道义。孔子微笑。冉求,你怎样?答: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可使百姓衣食充足,至于精神文明,要等能人来教化。公西赤,你怎样?答:我不敢说能干好,但愿意学习。祭祀的事,外交的事,我愿穿着礼服,做个助理。曾点,你怎样?曾皙弹琴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放下琴,站起来说:我与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说说有什么关系?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夫子感叹说:我欣赏曾点的情趣。其他三人走后,曾

15、皙问:他们三人的话怎样?孔子说: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您为何笑仲由呢?治国要讲礼让,他的话一点也不谦虚,所以笑他。冉求谈的是治国吗?怎么见得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就不是治国呢?公西赤谈的是治国吗?祭祀和外交,不是国家大事是什么?如果公西赤只能当助理,谁能当总理?11、【原文】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译文】 伯牛生病。孔子去探问,从窗口握着他的手,说:快要死了,命该如此吗?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12、【原文】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译文】 颜渊死,孔子说: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

16、啊!13、【原文】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译文】 颜渊死,孔子痛哭。身边的人说:您不要过于悲痛了!孔子说:过于悲痛了吗?不为他悲痛为谁悲痛?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原文】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 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2、【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译文】 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3、【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译文】 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4、【

17、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5、【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6、【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译文】 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7、【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8、【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18、。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9、【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10、【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 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11、【原文】

1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文】 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12、【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 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

20、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2、【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 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3、【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

21、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译文】 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4、【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

22、的,不要强加于人。5、【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文】 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6、【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译文】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7、【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23、远乎?【译文】 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9、【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译文】 孔子说:品质恶劣的人,忍受不了贫穷,享受不了快乐。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原文】 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

24、,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 (1)富:指升官发财。(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2【原文】子问公叔文子(1)于公明贾(2)曰:“信乎,夫子(3)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4)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注释】(1)公叔之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

25、谥号“文”。(2)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4)以:此处是“这个”的意思。【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3【原文】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释】(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2)曲肱:肱,音,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

26、弯着胳膊。【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4【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

27、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5【原文】1412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注释】(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

28、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6【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7【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注释】(1)适:音,意为亲近、厚待。(2)莫

29、:疏远、冷淡。(3)义:适宜、妥当。(4)比:亲近、相近、靠近。【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8【原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译文】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9【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注释】(1)徙:音,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译文】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

30、虑的事情。”10【原文】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见义(3)不为,无勇也。”【注释】(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2)谄:音 ,谄媚、阿谀。 (3)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6、有教无类1【原文】子曰:“有教无类。”【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2【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31、”3【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注释】(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2)兼人:好勇过人。【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

32、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4【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2)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弑(4)齐君(5),陈子文(6)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注释】(1)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2)三已:三,指多次。已,罢免。(3)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曾杀死齐庄公,在当

33、时引起极大反应。(4)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5)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6)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译文】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

34、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5【原文】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2)悱:音,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3)隅:音,角落。【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6【原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译文

35、】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7【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注释】(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8【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评析】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

36、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9【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注释】(1)谄:音,意为巴结、奉承。(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5)赐:子贡名,

37、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10【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注释】(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

38、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7、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1【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

39、,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2【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3【原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译文】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4【原文】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1),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2);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3);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4)

40、;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5);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注释】(1)居:坐。(2)愚:受人愚弄。(3)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4)贼:害。(5)绞:说话尖刻。【译文】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5【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

41、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注释】(1)劳:辛劳,劳苦。(2)葸:音,拘谨,畏惧的样子。(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4)笃:厚待、真诚。(5)故旧:故交,老朋友。(6)偷:淡薄。【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6【原文】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42、。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注释】(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7【原

43、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注释】(1)就:靠近、看齐。(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3)正:匡正、端正。【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8【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死矣(3)。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注释】(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

44、1岁。(4)亡:同“无”。【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9【原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10【原文】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注释】(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

45、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11【原

46、文】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注释】(1)陈亢:亢,音,即陈子禽。(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3)远:音,不亲近,不偏爱。【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