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71.50KB ,
资源ID:8254919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82549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语文下学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教案合集新人教版.doc)为本站上传会员【s4****5z】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高中语文下学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教案合集新人教版.doc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教材总说】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它是根据学生学习完五个必修模块(即诗歌:四个古代诗歌单元22首古代诗词;散文:五个单元18篇)的前提下编制的,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高中同学阅读古代诗文。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古代诗文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以提高对古代诗文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可以说,是将学生在必修阶段习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整合、强化与提高。据此,建议:一、 教学目标应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整合与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法上,应以学生自学

2、为主,教师点拨为辅,重视学生自主吟诵、探究、感悟。二、 课时安排,仅供参考。总课时36课时单 元建议课时单 元建议课时第一单元6课时第四单元8课时第二单元3课时第五单元8课时第三单元3课时第六单元8课时【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单元分析与教学设计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一、整体感知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本单元所选

3、的文章,照顾到不同的体裁和风格。六国论借古论今,在秦与六国之间,恶秦而亲六国;对六国又是责之哀之,从而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气。伶官传序回顾后唐庄宗从取得成功到迅速转为失败的过程,总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感慨良多,虽议论而同时有很强的抒情性。祭十二郎文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慨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围绕画竹,结构全篇,阐发绘画理论与缅怀悼念文与可紧密结合在一起,情理兼用的特征更为明显。至于推荐作品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要提醒学生: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

4、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性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方可。二、教学目标(一)质疑解难,归纳梳理本单元的文言基础知识。(二)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三)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三、教学建议(一)、反复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流动、起伏和回旋。这是把握文章气脉的前提条件,是挖掘文章思想价值的基础。朗读时,要“因声求气”,慢慢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比如六国论和祭十二郎文都是值得反复诵读的名篇,切不可把疏通词句作为教学重点而忽略了对这些文章的品读。(二)、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

5、是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练习归纳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列出提纲,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理清全文的结构。比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文章的结构看似闲散随意,但是如果逐段理清主要内容就不难发现,从阐述绘画主张,到追忆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文章始终都是以画竹及苏文二人的情谊为中心点的。(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四)、注重比较阅读。本单元所选文章都较为经典,可以在比较中有更多的发现和感悟,体味作者的感情。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质疑解难,归纳梳理六国论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章意图

6、,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4、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和钩玄法培养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和作文思想脉络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1)一、导入新课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那段历史的文章

7、六国论 二、作者简介并解题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和其子苏轼、 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三。著有嘉祐集。六国:战国七雄中齐楚燕韩赵魏。论:史论,论述六国灭亡原因,在于向秦割地求和,借古讽今,希望宋王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向契丹、西夏妥胁。三、背景介绍 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集权政策,政权、财权、军权均归中央,将率不得专权,甚至外出作战,也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文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虽然杜绝了军阀乱政,但军队没有战斗力,带来政治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每年向契丹纳银二十

8、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损伤了中力,带来无穷的祸患。苏洵针对这种现实撰写了六国论。四、阅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邑y 殆di 厥ju 弥m 薪xn 嬴yng暴p 洎j五、疏通字词,学生自译 六、反复诵读,学生质疑,讨论答疑。七、教师小结:(印发练习片子)(一)古今异意1其实:它实际上; 今表所说是实际情况2祖父:祖父和父亲; 今指爷爷3明日:第二天; 今指今天的下一天4智力:智慧和力量 今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故事:旧例 今指真实或虚构的讲述的事(二)通假字1厌、通、餍,满足

9、2当、通、倘,如果3暴、通、曝,晒(三)特殊句式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动 被动句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被动句(四)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使动用法2以事秦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名词作动词用 (五)几个实虚词1兵(会议字,双手持斧)(1)本意、兵器 六国破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2)引申、军队 敌人果舁炮至(3)引申、战争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4)引申、战略 故上兵伐谋 2盖(1)副词,用在句首,表示下边说话带有推测性,译“大盖”,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2)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确定作用,译“大盖” 今言华,如“华实”的“华”,盖音谬也

10、。八、布置作业:熟读文章,思考文章脉络第二课时(总2)教学要点: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抓住要点理清脉络,体会作者感情。教学过程:一、学生齐读课文,说说作者的情感 明确:憎秦哀六国。二、理清文章结构和作者的感情脉络 1问:中心论点是什么? 板书2问:从哪些方面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板书3问:作者用什么方法论证的?对比、举例、引用 对比:四组,秦 攻得 祖父对土地的态度 诸侯之地有限 一组 赂得 二组 三组 攻亡 子孙对土地的态度 暴秦之欲无厌六国 赂亡 奉之弥繁四组 侵之愈急举例:韩、魏、楚。 引用:引用史记里的话4问:本文总结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是什么?明确:讽刺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要

11、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5问:作者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古讽今。文章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利用对比推论,最后告诫北宋统治者不可重蹈六国破亡的覆辙。三、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

12、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四、本文的写法特点1借古讽今2结构严谨3语言流畅(运用对比、

13、排比、引用、比喻、设问、反问、对偶等)五、作业:背诵课文板书设计1、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中破灭 2、不贿者以贿者丧 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覆辙弊在赂秦3、总结教训: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总3)教学目标: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3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性。4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和钩玄法培养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和作文思想脉络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教学

14、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通过赏析示例六国论,学习了提要钩玄,逐层梳理文章脉络的鉴赏方法,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继续认识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

15、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三、背景介绍: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

16、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四、读课文,翻译课文,归纳文言知识1、学生自读课文并正音。矢(sh?)盛(、shng盛衰之理;、chng 盛以锦囊) 函(hn)2、找出文中名句。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A、补充注释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B、词类活用: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

17、,动词使动。 亡,使亡,动词使动。 、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状语。 、仓皇东出。 东,向东,名状语。 C、句式(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总4)学习要点:1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2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性。3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教学过程:一、齐读课文。二、整体感知课文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观点呢?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三、品读欣赏欧阳修散文作品

18、有很多,体裁也丰富多样,我们接触到的就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泷岗阡表、朋党论等,可是据说欧阳修认为,伶官传序是他平生最得意之笔,文章好在哪里呢?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对本文的看法。(一)问题导读:1、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呢? 明确:本文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2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的理解?明确: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重点是强调人在主观上是否努力小结:本文观点鲜明,条理清晰 ,很值得我们在作文中学习和借鉴。

19、3、文中哪几个词语最能表现庄宗忧劳?受、藏、遣、告、请、盛、负、前驱、纳欧阳修为什么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明确:欧阳修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就是为了突出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个主题。4、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论证观点的呢? 明确:使用正反对比举例的论证手法(二)朗读品味1读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和“及仇雠已灭这两个句子”注意感情和语气。第一句赞叹,庄宗意气风发,应该读得激昂、振奋;第二句惋惜,庄宗败绩可叹,读得低沉、缓慢、哀伤。2将这些句子改为两两对偶的句子让学生评价优点:使用对偶,朗朗上口;使用短句,干脆利落。缺点:呆板,无变化。在表达情感上平淡了,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句子的特点。明确:(

20、1)本文有陈述句,有感叹句,有反问;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2)第三自然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衰也!”这是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壮哉,在赞叹中有轻蔑;衰也,在惋惜中有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和“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反诘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

21、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文章感情充沛,语言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3同学们再齐读一遍体会。4回顾醉翁亭记中的句子: 明确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行文流畅,“也”字的运用构成反复咏叹,却毫无拖沓之感。(三)探究讨论1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本文的主人公却并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明确:本文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

22、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2欧阳修为什么要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呢? (四)拓展提高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观点的个性评价。(五)结语:正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欧阳修在乱世中,在仕途多舛中,肝胆忠心昭日月,义正词婉劝君王。伶官传序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从庄宗的悲喜人生中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四、作业:背诵全文。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质疑解难,归纳梳理祭十二郎文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抒发的骨肉之情和宦海人生的感慨。3品味本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语言。教学重点:1质疑解难,归纳梳理祭

23、十二郎文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抒发的骨肉之情和宦海人生的感慨。能力目标:培养文言散文阅读和欣赏能力教学过程:1默读祭十二郎文,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归纳梳理本课的文言基础知识。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和一般的祭文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指名朗读课文,并从文中画出句子说明韩愈对侄儿的死为什么会这样悲痛欲绝?4重点朗读第五自然段,揣摩语气助词在表达感情上的重要作用。第一课时(总5)一、 新课导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

24、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二、解题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

25、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三、介绍作者及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2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3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4检查朗读,看学生

26、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第二课时(总6)一、分析第一三段:(一)、导析、一词多义辨析: 致、就、之、始、舍。、理解文化现象、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 、告汝十二郎之灵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 、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 、万乘之公相(二)分析段落意义 、概括这三段的意义:答: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依;第三段叙述两人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

27、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义?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齐读第一三段。二、分析第四六段:(一)、导析、一词多义辨析:其、信、然、穷。、词类活用、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遇汝从嫂丧来葬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其传之非其真邪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区别古今异义:、明年,丞相薨 、去年,孟东野往 、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未可以为信也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其无知,悲不几时(二)、分析段落意义、概括这三段的段意。提示: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

28、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第四段写的痛惜诸兄之死,与本文主旨有何关系?提示: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悲,十二郎死更悲。、齐读第四六段。三、课堂小结第三课时(总7)一、分析七九段(一)、导析、一词多义分析: 书、比、以、然、如。、区别古今异义、汝去年书云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未始以为忧也 、 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 、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二)分析段落意义:、概括段意答:第七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之意; 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无知”的愧疚之情。、这三段中,一段以感叹结尾,两段以问句结尾,作者是在叹什么?又在感什么?答:均是感叹十

29、二郎的去世,抒发自己的悲痛。、齐读第七九段。二、分析第十十二段:(一)、导析、一词多义分析:食、病、意、长。、下列各句中哪些字是通假字?怎样理解?、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区别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然后惟其所愿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齐读第十十二段。三、分析段落意义:、概括段意答: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这几段

30、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答: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四、分析篇章结构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五、探究艺术手法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

31、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思考后明确:、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

32、边泣,所以他能作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六、作业:背诵5、10自然段。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目标:1通过提要钩玄,归纳梳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贯穿本文其中的感情逻辑和思想逻辑,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3通过诵读品味本文语言凝练生动、活泼幽默的特点。教学重点:1通过提要钩玄,归纳梳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的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贯穿本文其中的感情逻辑和思想逻辑,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总体设计:1自由诵读,提要钩玄,梳理归纳,完成学案“积累整合”。2朗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说说本文记叙了有关文与可的哪几件事?分别表

33、现了文与可怎样的个性?3朗读第一自然段,概括本文阐发了怎样的创作思想,并谈谈你对这些思想的理解。4巩固练习第一课时(总8)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那你们知道它的出处是什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散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二、作家、作品简介:苏轼(1037101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出身于一个文化修善的家庭,父亲苏询早有文名,母亲能教他读汉书家许的教育,前辈的熏陶,以及他自己的刻苦学习,青年时期的苏轼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为欧阳修等所称颂。一生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赤壁赋后赤

34、壁赋赤壁怀古等名篇。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他少年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又喜和僧人来往,在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要求以安然的态度应物,“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起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然而他从儒家出发的比较现实的生活态度,又使他对佛家以懒散和老庄的放逸有怕警惕,因此他一生在政治上屡受挫折,但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果书柬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本文即以

35、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暑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三、初步感知,把握主旨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明确:文体,杂文;2概括每自然段的大意明确: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第二段叙述作者和文与可交结中的趣事。第三段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明确: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四、具体研习文本1本文借画竹阐发

36、了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明确:“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前者:“故画竹必先少纵则逝矣。”其含义是:心中要有事物完整鲜明的形象,灵感来时,要适时捕捉,一气呵成,使胸中的形象成于笔下。后者:“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不学之过也。”。其含义是:要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做到熟练地掌握技巧。2、文中通过三件轶事表现文与可的个性(1)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对求画者多不感自行而觉讨厌。脱俗,淡泊。(2)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之辩,由诗书往来之中,既见其才情过人,又见风趣,旷达。(3)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见对挚友情谊之深,为人的无拘、率直。3、作者引用了哪些诗文和典故,体会叙述、引用与议论的关

37、系 明确: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典故,随手拈来,自然贴切,绝无矫揉造作之感。他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墨竹赋、文与可“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诗,以及苏轼洋洲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孟德祭桥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谓川千亩竹”。4、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他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明确: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述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

38、深切怀念。四、总结全文总结文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又通过叙述文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五、布置作业:熟读全文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一、研究专题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二、研究重点感受文章的生活气息,品味文章的情趣。三、研究难点品味文章的情趣四、预设时数8课时五、设计步骤及方法(一)通读感悟本单元的文章都具有形式自由活泼,内容贴近日常生活的特点,先让学生通读单元的每一篇文章,感受这一的共同特点,找准学习的重点。(二)赏析示例以种树郭橐驼转为例,引导学生抓住郭

39、橐驼的特点,认识了解橐驼其人,并从橐驼种树的生活化场景中得到启发,进而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哲理。(三)自主赏析1、引导学生学习从生动的语言、行动描写的角度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感受孔子与弟子之间融洽的师生关系,并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趣和领悟孔子的政治思想。2、引导学生把课文与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两首宴饮文章做对比,找准本文的感情基调,并赏析凝炼优美的语言所带来的“夜宴”的“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的令人陶醉的情景。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选取的生活小事、平凡场景,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且可以以作者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反复诵读文章,走进作者心灵深处体会其真挚的情感。(四)

40、推荐作品根据作品阅读提示学习游沙湖苦斋记。六、评价设想(一)评价过程1、学生对文章基本知识的掌握。(课前小测评的形式)2、学生对文章的关注程度,即考察学生在学习时是否有自己的关注点,是否真正用心阅读文章。3、学生对文章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二)评价效果1、单元检测2、就本单元任何一篇文章,任何一个关注点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探讨尝试性小论文。七、教学过程(一)通读感悟及课前预习学习本单元之前,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解通读本单元所有的文章,做到基本弄清文意,大致感受到文章的生活气息即可。课前详细预习即将学习的篇目,要求读准字音,弄清注释,能提出问题。(二)赏析示例明确以下问题:1、首先结合课后提示弄

41、清文章的主要内容。2、郭橐驼有什么特点?他有伛偻病,体态比较难看,但他精于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性情谐趣,不把无谓之事放在心上的人。(“丑”与“善”的结合)3、郭橐驼种树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把树种好,而别人岁窥伺效慕却事与愿违呢?课文是怎样介绍的。他种树的特点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长得硕茂,容易结果实,即所谓“寿且孳”。作者在后文没有写郭橐驼种树的移栽易活的特点,只提到栽了树不妨害其成长的这一面。其实这是省笔。盖善植者必善移树,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所以这里为了使文章不枝不蔓,只点到而止。在第二段的收尾处还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42、,莫能如也”。读者从这儿必然急于想知道郭橐驼种树到底有什么诀窍。而下文却讲的是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可见郭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太不够了。4、郭橐驼是怎样做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5、作者通过对话

43、,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这才是正面揭出本旨,实为一篇之“精神命脉”。那么作者结郭橐驼之口,如何评价、描述吏治的呢?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遥相呼应。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6、作者最后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三字,请总结如何养人?这个“养”字很重要。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

44、要的还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也就是后来欧阳修说的“涵煦之深”。总结鉴赏方法,为自主赏析作准备:1、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课文。2、由表及里,从文章描绘的平常的生活中发掘颇富智慧和哲理等方面的情趣,进而真正读懂文章,明白作者的真意。3、发掘文章的写作特色,从形式中寻找作者用笔的妙处,为今后的写作开阔视野。(三)自主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活动设计感受几千年前孔夫子的课堂,看看孔子对弟子是如何循循善诱的,弟子又是如何表现的。抓住语言、行动描写来研究本文。1、全班齐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融洽的师生关系。2、请同学分组揣摩四个弟子的行动表现及语言,并用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3、通过同学们细心的揣摩及表演,让他们从生活实际当中悟出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回答。(具体分析曾皙表述的一段话)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