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的创建在思想和文化方面重要批判地继承、吸取了哪些学说的合理思想( ) A英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最高尚的社会理想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措施论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刊登4、马
2、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分在于( )A. 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 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 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了解现实世界5、马克思的两个重要理论发觉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6、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正确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便是相正确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备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亲密 7、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 )
3、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 B思维能否定识存在的问题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8、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个()A. 宿命论观点 B. 唯意志论观点C. 机械唯物论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9、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分于其他哲学的最明显的特点是()A. 实践性 B. 科学性 C. 革命性 D. 阶级性10、构想脱离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不可知论 D相对主义11、“运动应当从它的背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成果和将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依照
4、 D运动的基础和负担者1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体现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成果14、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阐明时间(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正确15、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5、,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阐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静止是( ) A. 运动的普遍状态 B. 运动的内在原因 C. 运动的衡量尺度 D. 运动的存在方式16、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白惠能有关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个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7、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正确,不变是相正确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18、有人以为,既然人的意识是对
6、客观外部世界的反应,那么人脑里的“鬼”、“神”意识就是对外在世界上鬼、神真实存在的反应。这种观念的错误在于()A.夸张意识的能动作用 B.把意识当作是物质的产物C.以为意识是对存在的直观反应 D.混同了人类意识自然演化的阶段19、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变化,并取得日益丰富的内容,导致这一变化的基础。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20、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阐明()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
7、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能够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21、某地区进入供暖季后常常出现雾霾,而一旦出现大风天气或等到春暖花开后,雾霾就会散去或减少,从该地区较长时间的数据变化看,通过人们努力治霾,污染物排放总量在连续走低;但在某些时段,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会迅速攀升,甚至“爆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凸显了大气污染防治的一大特点:天帮忙很重要,但人努力才是根本。“人努力”与“天帮忙”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辩证关系的启示是()A.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B.人类故意识的思想活动是掌握客观规律的根本前提C.认识活动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8、相统一的基础D.尚未认识的外在自然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2、下列观点中反应规律根本特点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C不废江河万古流 D人定胜天23、有这么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停的工作中,假如每个步骤都打点折扣,最后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肯定中包括否定 B量变引起事变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也许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24、一位机械工程教授讲过这么一件事:“文革”中,他在某地劳动,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
9、,怎么认得羊草呢?但终于一个措施出来了。他把羊牵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教授之因此这么做是因为他认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二者之间存在着( ) A. 因果联系 B. 必然联系 C. 主观联系 D. 本质联系25、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他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因此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假如加更多的盐,岂不愈加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成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A. 连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B. 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标准C.
10、不也许通过某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D.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26、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以便,并且轻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宜。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适宜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 A重视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C坚持适度标准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27、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
11、也。孟子中的这段语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辨别也许性和不也许性,二者的区分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依照和条件 D.现实中的依照和条件是否充足2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 )A.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B.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C. 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D. 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29、“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白(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成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
12、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30、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某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懂得,可为何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懂得,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异。”这句话表白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备( )A. 普遍有效性 B. 客观规律性 C. 主体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31、在下列成对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能动反应论与机械反应论的对立 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对立C反应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32、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
13、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33、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不过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备敏锐得多的嗅觉,不过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一样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愈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A人不但有感觉尚有思维 B人不但有理性尚有非理性 C人不但有知觉尚有想象 D人不但有生理机能尚有心理活动34、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课本知识非常
14、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不过课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白( )A. 实践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和起源 B. 实践水平的提升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升C. 理论对实践的指引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D. 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35、“当一位出色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也许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正确;但当他说什么是不也许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也许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也许性,没有不也许性D每代人所取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6、将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将来的最
15、佳措施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37、爱迪生在创造电灯之前做了两千数次试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何遭遇这么数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创造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因此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试验都看作( )A. 认识中所取得的相对真理 B. 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C. 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应 D. 实践中能够忽视不计的偶然挫折38、1978年有关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因此成为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16、)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效所要求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39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效。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一样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一样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白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备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 人的感觉中包括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有关事物的感觉是
17、人自身生理活动的成果 40、有一个观点以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挣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标服务。”尚有一个观点以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这两种有关自由的观点( )A. 前者是唯物辩证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B. 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 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 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4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
18、的力量能够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能够替代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4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43、唯物史观以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44、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原因 D、生产方式45、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故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
19、、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有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因为(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B. 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备不一致性C. 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 人的社会意识具备历史继承性46、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某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因此如此之大,是因为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 A. 地理环
20、境、人口原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 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 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47、“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一样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白( )A文化具备培育和塑造人的功效 B文化结构了人的本质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48、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因为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通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
21、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因为过度开垦已经导致了许多生态问题。目前,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垦荒,退耕还荒。这阐明 A.人与自然的友好最后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在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49、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以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有关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有关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A.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 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 一切社会关
22、系的总和 D. 自由理性的外化 50、马克思依照人的发展情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B.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51、1984 年1 月3 日 ,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祈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并且要求尽也许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将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 想,以区分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某些人统治,另某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替代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 的
23、, 将是这么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表白,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弟兄的大同世界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52、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假如不成熟,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详细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5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
24、创造除了较高的生产效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 ( )A. 资本主义技术组成的提升 B. 剩余价值起源的变化 C. 取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D. 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升54、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实在的货币 B信用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现金55、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0元,使用年限为,目前已使用2年。这时因为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其价值降为15000元。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磨损是( )A1000元 B元 C3000元 D40
25、00元56、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 A(VM)C B(VM)CC(VM)C D(VM)C57、社会生产是连续不停进行的,这种连续不停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重要是因为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 )A. 劳动赔偿 B. 价值赔偿 C. 实物补尝 D. 增殖赔偿58、某资本家投资120万元,每次投资所得的利润是30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组成是5: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 ) A20% B25% C150% D200%59、某资本家投资10
26、0万元,资本有机组成4: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分别是( ) A80万,100% B. 40万,400% C. 40万,100% D. 80万,400%60、某企业投资汽车生产,生产一辆汽车所花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为15万元,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为5万元,假定市场的平均利润率为10%,那么,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该汽车的生产价格是A.20万元 B.20.5万元 C.21.5万元 D.22万元61、商业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资本,也取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 )A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B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商业资本家C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业雇员
27、的剥削D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割给商业部门62、执行流通伎俩职能的货币必须是( )A足值的且现实的货币B足值的但不一定是现实的货币C能够是不足值的,但必须是现实的货币D能够是不足值的,也不一定是现实的货币63、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A. 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B. 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C. 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D. 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64、某块土地,地租为100万元,土地价格为4000万元。当银行存款利息率下调20%,该土地的地租增加到150万元时,银行存
28、款利息率和土地价格分别是( )A. 2.5、3000万元 B. 2.5、6000万元C. 2、7500万元 D. 2、3000万元65、假设某国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为4000亿元,货币流通次数为8次。该国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增加了20%,而实际纸币发行量为900亿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去年售价60元的商品今年在理论上应为( )A.90元 B.80元 C.75元 D.60元66、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A.资本家购置的是劳动力的价值B.劳动力商品具备价值和使用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置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67、1
29、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A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B萨缪尔森的经济学C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D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68、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进力量是( )A. 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B.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C.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D.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69、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停演进和变化
30、的。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是A.私人资本所有制 B.法人资本所有制 C.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D.垄断资本私人所有制70、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急剧膨胀,这首先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首先导致了经济过度虚拟化,致使金融危机频繁发生,西方资本主义金融资本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是( )A.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 B. 技术创新与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C. 全面私有化与放松金融监管 D. 去工业化与大力发展当代化服务业二、多项选择题71、下列思想家眷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有( )A. 康德 B. 黑格尔 C. 谢林 D. 笛卡尔 72、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31、的有()A物是感觉的复合 B存在就是被感知C我思故我在 D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73、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天下只是一个理 B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C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74、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体现了()A. 万物都是物质的不一样体现形式的思想 B.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C.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D. 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75、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有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32、;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张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C以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备同一性D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76、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以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理之当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体现了()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迟缓不明显的运动C静止是相正确,运动是绝正确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括的77、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同”;两句诗蕴涵着时间一维性的哲
33、理。下列诗句中蕴涵相同哲理的是A.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C.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D.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78、有关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 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白(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D任何观念都能够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本质“原型”79、近一年多来有美国自带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当积极积极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 A、信心比黄金更
34、重要 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自身 C、问题与处理问题的措施是同时产生的 D、事无须难,知难不难 80、某地乡村公路边有诸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某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确保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能够发觉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标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81、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步骤有A.辨别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35、B.确立实践目标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标、方案,借助伎俩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查和评价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反馈调整82、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途径设计取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格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题工程完后,格罗培斯格暂停修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洒上草种,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走出了不少宽窄不一定的小路,格罗培斯格依照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洁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格设计智慧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A.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 B.要尊重群众的实践需求C.不要对自然事物作任何
36、变化 D.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应83、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括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括差异的同一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不包括内部差异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事物是由不一样方面、不一样要素组成的统一体84、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个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演出,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个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因此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A精
37、准把握亊物的度 B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C善于协调亊物内部各种原因的相互关系 D全面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85、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课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课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尚有( )A.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C.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了解它,只有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D. 历尽沧桑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了解是不一样的86、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某些旧的词条,增加了某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例如1971
38、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置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统计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白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应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变化C伴随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体现出来87、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试验,证明只要 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能够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白(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
39、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88、生物学史,能够说是显微镜的发展史。17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使用诞生很快的显微镜观测软木塞,发觉了植物细胞,开启了近当代生物学的大门。此后,显微镜的放大能力和成像质量不停提升,人类对细胞的认知也随之深刻和全面。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利用X射线晶体学发觉了DNA(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人类的观测极限从亚细胞结构推向了分子结构。我国科学家的重要科研成果“剪接体的高辨别率三维结构”的背后,也站着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冷冻电子显微镜。显微镜在生物科学发觉中的作用表白()A.实践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的有机统一组成实践的
40、基本结构B.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正是依托中介系统才能够相互作用C.人类认识水平的提升与实践条件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D.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试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89、显微摄影是一门使用摄影机拍摄显微镜下一般用肉眼无法看清的标本的技术。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有的金黄酥脆像饼干。虽然是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而布满魅力的一面。显微镜下的“一沙一世界”表白()A.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成对世界整体的把握B.事物的本质伴随人们认识的变化而变化C.人们能够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D.任何事物都具备无限多样的属
41、性90、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统计。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统计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统计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停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9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以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新生事物产生于
42、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B新生事物具备新的结构和功效,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92、某地乡村公路边有诸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某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面确保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能够发觉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标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
43、发展的必要条件93. 美国导演迈克尔穆尔在他的最新统计片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问世以来,一直颇受关注。“资本主义”为何与“爱情故事”联系起来呢?穆尔解释说,这是一个“贪欲之爱”,爱慕财富的人不但爱他们自己的钱,也爱你口袋中的钱诸多人不敢说出它的名字,真见鬼,就说出来吧。这就是“资本主义”。对金钱的“贪欲”与资本主义连为一体,是因为()A.资本就是人格化的资本B.盈利体现了人的天然本性C.资本的生命在于不停运动和不停增值D.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94、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日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了解为()A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B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成果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