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衡阳市蒸湘区实验小学 王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动力之一。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因此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一、营造环境,培养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报
2、、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设计导语,引起兴趣。俗语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语就是一节课的开头,它的好坏、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一个好的导语,就如一个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又像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三、表扬鼓励,唤起兴趣。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有了信心和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为师者,不要吝惜表扬,根据不同的孩子及时地把自己的“情”和“爱”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去吧,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花,增强必胜的信心!使孩子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对于学习好,反映快的学生,教师应创造条件,积极启发他们提出和发现问题,让他们从中经受锻炼,体验成功的欢乐,增进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慢的学生,教师应有慈母之心,教师之严,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他们从处理简单的问题中增加自信,从陆续出现的成功中培养兴趣。四、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
4、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五、动手动脑,增进兴趣。数学离不开解题,而
5、解题必须动手动脑。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能力,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应重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教给他们以多方位、多角度审视问题的方法,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广辟蹊径,从中探求解题方案,特别是在几何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脑,画出图形,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浓厚兴趣。六、获取成功,体验兴趣。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
6、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快乐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师生情感,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精妙设疑、导悟,授以正确的方法,采取恰当措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