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63KB ,
资源ID:8160824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81608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为本站上传会员【s4****5z】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

1、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 结合语境准确说出“凶”“加”“走”“树”“发”等重要文言实词的含义,掌握文中重要的状语后置句。2. 理解孟子深邃的仁政思想。3. 欣赏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一知人论世: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师从孔子之孙子思,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尊其为“亚圣”。2.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著作,共7篇,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一书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时而提问,

2、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3.孟子的思想:仁政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行王道,制民产,省刑薄赋,申孝悌之义。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和“与民同乐”的思想。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哲学思想。提出“性善论” 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志之端也。”二创作背景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都在讲究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对内残酷剥削

3、,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的争夺人力。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

4、,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三、 重要字词释义、句式明确(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省略句。加粗线解释是什么句式)过关练习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 )于国也,尽心( )焉耳矣。河内( )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 )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 ),无如( )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 )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5、何( )也?孟子对( )曰:“王好( )战,请( )以( )战喻。填然( )鼓( )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 )百步( )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 )不百步耳,是( )亦走( )也。( )”曰:“王如( )知此( ),则无望( )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 )食( )也;数( )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 )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 )可以( )

6、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 )畜,无失( )其( )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其( )时,数( )口之家,可以( )无饥( )矣;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 )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 )帛食( )肉,黎民不饥( )不寒( ),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 )人食( )而( )不知检( ),涂( )有饿莩而( )不知发( ),人死,则( )曰:非我也,岁也。( )是( )何异于( )刺人而( )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 )岁,斯( )天下之民至( )焉( )。”四、 课文重要句子解释1.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7、矣。2.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3.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4.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5.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6.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7.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9.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五、整体感知课文,在文中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梁惠王的困惑在于:_孟子对此的看法

8、是:_孟子认为治国应当:_据此文章自然分为三层:提出“民不加多”之疑,分析“民不加多”之因,解决“民不加多”的措施。(“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以五十步笑百步”,“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使民养生增丧死无憾”“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六、【探究与拓展】1梁惠王说自己在政事上很用心,他给出了什么样的事实论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2这个梁惠王看起来很勤政爱民啊,孟子却给了他一个怎样的评价?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就出自这篇作品,一直流传至今。“五十步笑百步”(指打仗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现用以比喻某些人嘲笑他人

9、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五十步笑百步”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3、 孟子对一个“勤政爱民”的君王作如此评价,是否太刻薄了?何不进行赏识教育,多鼓励,少批评?梁惠王之“勤政”,并非真正为了“爱民”。他希望百姓人数日益增多,只是为了在战争中拥有强大的实力,百姓只是他的战争工具而已。孟子一眼就看穿了其真正的动机:“王好战”。关于梁惠王的好战,另有文字可以证明: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

10、。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尽心章句下)这段话的意思是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孟子说:“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也就是说,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而穷兵黩武,不仅百姓,就连他所爱的子弟都不得不跟着去送死。孟子洞穿了梁惠王冠冕堂皇的话语之下阴暗冷酷的动机,所以决定给他来一场头脑风暴。孟子的使命感和浩然之气由此可见一斑。

11、孟子曾说:“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孟子告子章句下)孟子说的意思就是: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办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必胜。”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办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在辅助夏桀。孟子要做的

12、,不是一个伪“良臣”、真“民贼”;他要做的,是一位精神导师。这位精神导师胸怀壮志,诚恳殷切,他不仅仅要帮梁惠王“解惑”,还要向他“传道”、“授业”。他意图对这位君王进行灵魂上的革新,向他传讲“王道”,同时,为他提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为他走向“仁政”铺平一条阳关大道。所以,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否定梁惠王,并非刻薄,而是志存高远,意欲实现彻底的翻转,来一场灵魂的革命。4、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呢?“不违农时”、“五亩之宅”这两段。概括来说,就是解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的问题以及教育问题(知礼仪)。5.王道之始,要做好哪些方面呢?用文中的词句简明概括地回答。养生丧死。也就是供养活人、

13、安葬死人,两个方面都要能够满足百姓的需求,让他们生死无虞。这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具体措施有哪些呢?“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6.孟子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对于现代社会有没有意义?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一谈你的看法。提示:这个题目包含三个小问题:孟子的观点,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谈自己的看法。孟子在文中主要观点是“仁政”思想温饱问题,教育问题才是称霸天下的真正王道。七、巩固练习1参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然后从以下几方面归纳课文中的文言知识。分类例句用法、意义或特点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颁白者不

14、负戴于道路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直不百步耳虚词用法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则移其民于河东到之寡人之于国也“取独”填然鼓之音节组词,无意义王道之始也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取独”特殊句式判 断句非我也,岁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状语后置申之以孝悌之义/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宾语前置未之有也词类活用名作动填然鼓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王无罪岁动作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本义:心里因心酸而难受、憋闷。形作动谨庠序之教2.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A.数(c)罟洿(ku)池 弃甲曳(y)兵 B.孝悌(t)饿莩(f) 养生

15、丧(sn)死C.狗彘(zh) 鸡豚(tn) 庠(xin)序之教 D.衣帛(b)畜(ch)养 请以战喻(y)C(A.洿:w;B.莩:pio,D.畜:x)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A.邻国之民不加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 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日出江花红胜火 C(A加:更,夸大;B直:只,不过,通“值”,价钱;C兵:兵器;D胜:尽,超过,胜过。)4.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是使民

16、养生丧死无憾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移其粟于河内A. B. C. D.A(鼓,名词动用;王,称王;树:种植;衣,穿;丧,埋葬。)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B)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B(都是宾语前置)A判断C判断D定语后置6.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B)养生丧死无憾不违农时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 B. C. D.试题分析: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是发展生产的措

17、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结果。7.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解析】试题分析:用五十步笑百步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B(“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不当)8.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

18、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19、。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A(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第5-7段,完成912题。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斯天下之民至焉A.与相同,与相同 B.与不同,与不同C.与相同,与不同 D.与不同,与相同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D)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

20、然而:古,这样却,是两个词;今:连词,表转折,是一个词。)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填然鼓之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走D(例句中“鼓”为名词用作动词,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没有活用现象。)1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

21、,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C(“表明害民的是荒年”有误。)八、夯实语文基础,提高人文修养背诵积累诵读国学精华,提高语文素养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趣味语文对联集锦 写白居易的对联:1.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2.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3.心中怀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趣味语文对联趣相传,有个商号的老板,请唐伯虎代写对联,唐伯虎灵机一动,挥毫写了一副:生意如

22、春意,财源似水源。 这副对联,结构严谨,工整自然,浅显明快,上下联都用比喻,意味深长。但是,这个商人却不满意,要求写得能通俗明白,显而易见。唐伯虎没法,只好挥笔再书一副: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捉越多。趣味语文人生经典领悟 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 爸爸回答:“当然啦!”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爸爸:“是爱迪生。”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麽没有发明电灯?” (很奇怪,喜欢倚老卖老的人,特别容易栽跟斗。权威往往只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子,尤其在现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 【积累与运用】积累成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

23、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弃甲曳兵:扔掉盔甲,拖着兵器,形容大败而逃的狼狈相。积累孟子名句: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3尽信书,不如无书。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十、学习与运用1.学完此文后,你是否赞同孟子的观点,请结合课文与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有人说,孟子是伟大的论辩家,非常善于说理辩论。这篇课文,孟子

24、的论辩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课文的内容加以说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之大家,被称为“孔子之后第一人”。他生活的战国中期,诸侯争雄,众说蜂起,儒家思想处于信仰危机阶段,当时的形势正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滕文公下)。在这种形势下,孟子以继承孔子之业,宣扬儒家道统为己任。为宣扬儒家思想,推行其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思想,孟子“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邪辞”,多次与人进行论辩,孟子一书中就记载其门人公子之言“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实际上,孟子不仅好辩,

25、而且善辩,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雄辩家!首先,孟子的论辩艺术主要表现在其论辩具有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论辩是不同观点的双方,为说服对方所进行的辩论。严密的逻辑性是雄辩的力量所在,雄辩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而孟子的论辩正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如孟子与梁惠王谈及实行王道的初步措施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又如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

26、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离娄篇上)孟子也是采用环环相扣的连锁推理的方法,使其论说新意迭出,具有势如破竹、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其二,孟子的论辩艺术主要表现在其使用了丰富多样的论证方法。方法是通达胜辩的桥梁。孟子的论辩方法是他论辩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孟子的论辩中,可以看到他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况,灵活恰当地采用了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排比论证、对偶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各种论证方法,而且他还不着痕迹地融多种论证方式为一体进行论辩。类比论证一

27、般是借助比较具体的、相近的事理特征来论说比较抽象的其他事理特征的方法,其效果是可以使抽象的事理形象易解。如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用比较具体的舍鱼取熊掌的道理来阐明比较抽象的舍生而取义的事理,使听者极易理解。孟子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比喻说理。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用了159种比喻。如他在批评齐宣王不施仁政是“不为,非不能也”时,齐宣王狡辩说:“不为与不能之形,何以异?”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正面直接回答是很困难的,孟子则以“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为喻,将

28、“不能”与“不为”的差别形象地摆在了对方的面前。而且由于孟子在选择喻体时进行夸张,使两个比喻的反差很大,这就把“不能”与“不为”的差别表现得非常突出,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总之,严密的逻辑性和丰富多样的论证方法是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探究孟子之所以具有高超的雄辩艺术,根本是源于他具有深广宏阔的理论思想体系。这告诉我们,要具有雄辩之才,必须要有丰富的思想修养。正如有人所说的,善辩是一种把智者思考的思想说出的才能!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孟子,名珂,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孟子一生都致力于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扬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思想。孟子长于论辩善用譬喻,其文章气势磅礴,

29、感情奔放,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尤为突出。孟子高超的论辩能力和技巧使他在论辩过程中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孟子风格雄辩犀利,在言谈中,巧用设问循循善诱,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事先设计好的“陷阱”里而理屈词穷,最终达到他要说理的目的。在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就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层层追求,步步进逼的方法来引人就范的。齐宣王是个野心勃勃的君王,他一心想称霸天下, 但孟子是儒学派的代表,在政治上反对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霸道”而主张“王道”。因此,在孟子谈谈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为什么能称霸诸侯的事时,他故意巧妙地避而不谈“霸道”,而用具体的事例把问题逐步引导到“王道”上去,他揣摩齐宣王的心理,特意把齐宣王曾经做

30、过的一件“以羊易牛”的小事说成是“仁术”,可以作为“保民而王”的大事业的基础,并大加肯定。这样紧紧抓住齐宣王的心理,使宣王自己兴致勃勃地询问“王天下”的事,走到孟子说理的轨道上来。接着孟子针对齐宣王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野心,继续启发诱导,指出齐宣王这种野心的极端危险性,并深刻分析了齐国与天下形势,给齐国指出一条通往仁政的道路。最后齐宣王完全被孟子的高论所折服,提出让孟子辅佐他完成大业。孟子进一步阐述了实施“仁政”的各项具体措施,从而达到说服齐宣王弃“霸道”、施“仁政”的论辩目的。类比推理,巧设属类,善于同类相比,也是孟子论辩的艺术特征。梁惠王章句上:“狗彘食人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31、: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段话中,以“为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加以检查和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想到开仓贩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种说法为本体,类同于“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在推卸责任,归罪于其他方面这一点上,两者为同类。比体给本体以形象化的比喻, 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鲜明突出。除此之外,孟子还善用比喻。善用浅显的事例或常见的事物来说清复杂而深奥的道理,达到紧扣主题而又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效果,是孟子论辩的又一大突出特点。他的论辩具有形象化的特点,总

32、是用比喻,用具体事例,用可观、可感、可听的事物来叙述与议论。使读者能领略其渊博的知识,折服其敏捷、善思的头脑及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孟子的比喻是复杂、多样的。就近取譬,以譬作答等等,风趣横生,幽默生动。例如在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用了五个比喻,他把齐宣王想称霸比作“缘木求鱼”,对齐宣王的不肯行仁义用了“为长者折技”和“挟太山以超北海”两个比喻来指责齐宣王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都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使齐宣王无以置辩。又如用打了败仗后,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去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为喻,来说明犯了错误性质相同,只是程度不同的人,是没有理由嘲笑别人的,以此讽刺梁惠王对人民施行了一点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的态度。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在孟子全书二百一十章中,有九十三章共使用了一百五十九个比喻。可见孟子是喜用比喻而又善用比喻的。孟子以其独特的论辩方式彰显着其作为雄辩家的气魄,其高超的论辩能力和技巧,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正如我国古代著名理论家刘勰对孟子的评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孟子的雄辩才能,由此可见一斑。辩论是一种学问,一种文化,我们应从孟子身上受到启发,通过辩论修身,通过辩论完成自已的一种哲学的存在。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