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这首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2、这首诗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人有生有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二、解题。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
2、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三、课文分析。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分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
3、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2、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这首诗一开始就点明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后面紧紧围绕人应该怎样活,怎样对待死来展开,把问题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观的高度。4、这是一首抒情诗
4、。诗是诗人感情的迸发。同学们举例说明这首诗怎样抒发了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四、重点句子、词语解析。1、“有的人”指哪些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这首诗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1)对比。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
5、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
6、、“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2)反复。连续反复: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 间隔反复: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 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
7、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五、小结。1、这首诗从人生观的高度,采用对比的写法,热情歌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反动派的种种丑行。2、这首诗的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3、这首诗的语言通俗、形象、凝练,表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4、这首诗富于节奏美、韵律美,格式严谨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思想感情的表达自然、流畅。 5、诗中也有议论,但这种议论包含在形象化的诗句中。反过来,在形象化的诗句中,又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哲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