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9课清明节的由来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本课设计将从问题入手。只有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抓手,解词析句,探究问题,才能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的目标。【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字词的兴趣及能力。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组织学生反复默读,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并崇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重点难点】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明”的含义。【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春秋五霸晋文公的简介及春秋战国的地图等相关课件。【教学时间
2、】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引起阅读期待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9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时注意的事项。)2谁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清明节”的信息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3大家对清明节是怎样来的;清明节是什么样的节;清明节有哪些习俗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再谈一谈你对“清明”一词的理解?(学情预设:此时学生的理解,或是表面的、浮浅的、单一的,或是略有感知却不知如何准确回答的。)小结:大家对“清明”一词有了初步的理解。我相信,待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后,你对这个词会有更深刻地理解。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本1自读课文。要求:(1) 划出文中
3、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 利用工具书,查出解释,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传统、流亡、感人肺腑、狼吞虎咽、郑重、治国安邦、清明、念着、荒山野岭、恸哭、寒食节、祭奠、鞭策、座右铭、井井有条、安居乐业、不居功劳、不图富贵)(3) 把课文多读几遍,达到读通、读顺、读熟的目标。2检查自读的情况。(1) 同桌互读互查,检查生字词及读书的情况。(2) 师生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3) 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4) 师生讨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三、质疑问难,理清思路,培养问题意识1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及内容,或提出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
4、行梳理,分三个层次解决。简单问题学生相互提示解决;与课文联系紧密的重点、难点问题留在学课文中解决;其他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或课余时间讨论解决)2梳理、归纳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1) 清明节是怎样来的?(2) 清明节是纪念谁的,纪念什么?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解决“清明节是怎样来的”问题。(1) 组织自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学情预设:或用在书上分段标画的方法;或通过示意图来表示故事主要人物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读书看插图,提示重点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2)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清明节的由来”的问题并用示意图表示。(可以指导学生用反推法,理清文章思路,提
5、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例:(注:下文中的小号字与前面画横线的词语组成一个问题,以便提示学生深入思考。)清明节的由来怎样来的百姓纪念的习俗沿袭而来为什么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怎么知道的晋文公定“清明节”为什么见“清明柳”就像见到介子推二者之间的联系晋文公烧山,逼介子推做官,介子推焚于柳下为什么报答介子推割肉奉君之恩为什么流亡时,割肉奉君,愿主公常清明。(3) 各组代表展示并介绍探究成果。学情预设:学生渴望了解重耳流亡的背景。四、引进课件,补白背景,理解割肉奉君的意义(1) 出示春秋战国的地图,简介当时各国征战的历史背景。(2) 出示一代明君晋文公的资料,讲述晋文公统一中原,成为春秋五霸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晋文公流亡的原因,及他做国君时治国的二大策略,认清晋文公使中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的现状,明白介子推割肉奉君的动机。五、再读课文,调动积累,理解“清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