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学习文章选材、组材方法。 教学难点 : 理解本文叙述中的描写的运用及作用。关键词语。 教学方法: 1、文献法:课前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交流。 2、听读、朗读读法。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声请并茂来表情达意,领悟文意,感受美。 3、分组讨论探究法。 2、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七子之
2、歌歌曲。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之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他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满腔热血化为驱散黑暗的晨曦,他将永远屹立在历史的潮头。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说和做,了解他的精神品质。1、介绍臧克家及闻一多:臧克家(19052004)。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
3、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闻一多先生(18991946),五四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留学回国后,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战开始后,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1946年7月15日,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用鲜血和生命写完了自己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臧克家和闻一多。2.写作背景。一九四五年十月,
4、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调遣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遭到人民反对。十一月十九日,重庆各界代表组成反内战联合会,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办法制止内战。二十五日,昆明学生六千余人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骚扰破坏,各校学生于第二天起联合罢课。十二月一日,昆明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殴打屠杀罢课师生,死四人、伤二十余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事件发生后,昆明学生罢课达一个月之久,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声援,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反内战运动,席卷了整个国民党统治区。二、 整体感知1 听课文录音,积累词语,整体了解全文大意。(1)读一读2.积累词语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5、(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三、 课文精读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对比写法。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2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
6、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三件事例: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3“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4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探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他想吃尽、消化尽文化史”,“他要给我们文化药方”。5“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6“望闻
7、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喻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7“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8“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9“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四、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