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2.6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目的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影响气候的因素 了解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比热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比热的差异理解陆地和海洋比热的不同对气温的影响理解地形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了解季风的概念,理解我国季风的形成举机理教学难点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知识重点比热的概念; 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教学过程备注课堂教学【引入新课】讨论一,下列词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剩下的是描述什么的?(引出气候概念)【新课教学】一、 气候气候的含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
2、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与天气的概念进行区别)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二、纬度对气候的影响纬度位置不同的大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也比较大),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问: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地球表面分成几个温度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我国的纬度位置跨五带中的哪几带?(热带、北温带)分析:海南和漠河的气候特征三、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夏天人们都喜欢去海边度假避暑,因为夏天内陆天气比较炎热,海边则比较凉快(夏威夷、天涯海角、北戴河)。以前在作业本里也做到,夏天海水温度升高的慢,
3、陆地温度升高的快,造成温度差,从而产生对流,将凉爽的海风带到陆地上。这些都是因为什么原因产生的?书本活动结论:1、实验表明: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快。也就是说,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要多加热一些时间,即水要吸收更多的热量。2、以上的实验反映了水与煤油这两种物质的不同性质。以此延伸,就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比热: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使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比热单位:焦/(千克.)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符号:J/(kg.)水的比热:4.2103焦/(千克.)表示的含义是什么?单位质量
4、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焦。比热表的阅读:得出:水的比热最大。(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思考:比较水和砂、土的比热大小,说说海洋和陆地会对气候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分析我国一月和七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验证猜想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不同。海洋使得气温变化小,同时海洋上水汽充足,空气湿润,因此沿海地区的降水一般要比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丰富四、地形对气温和降水
5、的影响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在对流层内,一般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山地的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潮湿的气流前进时,受到山地的阻挡,连着山坡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下降,气流中含有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雨,降落在迎风坡上,这种降雨叫地形雨)五、季风季风是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和接近相反的风。冬季,欧亚大陆气温低气压高,太平洋气温高,气压低,风从中国大陆吹向海洋,形成偏北风;夏季,欧亚大陆气温高,太平洋气温低,气压高,风从太平洋吹向中国大陆,形成偏南风。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西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东南风)。 课堂练习1、山顶气温为-2,山脚气温为22,则该山的高度为 4000米 2、水的比热读作4.2103焦每千克摄氏度。含义为单位质量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焦。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季风等。本课作业周末回家完成作业本A、B中相关作业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