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磁现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运用转换法:用铁粉来表达磁场的分布,用磁感线图线来描述磁场,掌握认识自然的方法和能力。(二)科学知识和技能: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2、知道磁感线的含义及包含的意义3、知道用铁粉可以模拟描绘磁感线 4、知道地磁场,知道小磁针具有指向性的原因。(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看不到摸不着的磁场的研究学习,让学生知道科学是奥妙的,但可以被认识的。重点:磁场和磁感线概念难点:磁场概念的建立和研究方法,磁感线描绘中磁场方向的确定,演示实验先在桌上放一圈小磁针让学生观察小磁针的指向(指南北),再把一
2、个条形磁体放到小磁针中间,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小磁针的指向有什么变化(多数不再指南北;小磁针的指向和它所在位置有关;在磁体两极附近小磁针的指向是:小磁针的S极指向磁体N极,小磁针的N极指向磁体S极)再改变小磁针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其指向有无变化然后提出:为什么当放入条形磁体后,小磁针的指向会发生改变,从而引入磁场的概念和为形象表示磁场而人为假定的一组曲线磁感线新课教学一、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物质1)磁场的基本性质: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2)磁场的方向:规定: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提问:如何形象表示磁体周围空间各点的
3、磁场方向和强弱?(多摆一些小磁针,但小磁针不可能过密怎么办?引导学生想到让铁粉磁化使每粒磁粉变成一个小小的磁针,通过铁粉的排列来显示磁场的大小、方向)演示:在一块玻璃板上均匀撤一些铁屑,然后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上,观察铁屑的分布有什么变化轻敲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有什么变化如图所示提问:1)当把撒有铁屑的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上,铁屑将被磁化都成了“小磁针”,为什么铁屑的分布变化不大?2)轻敲玻璃板的作用是什么?(使铁屑离开玻璃板可以自由转动,最后按磁场的分布排列,从而显示磁场的分布)换成蹄形磁体,再做一遍二、磁感线: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
4、致,这些曲线叫磁感应线、简称磁感线磁感线的特点:1)在磁体外部,磁感线由磁体的北极(N极)到磁体的南极(S极)2)磁感线的方向就是该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也就是小磁针静止后北极所指的方向3)磁感线密的地方表示该点磁场强,即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4)在空间每一点只有一个磁场方向,所以磁感线不相交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的磁感线提问:图中未画磁感线的地方有无磁场?磁场存在于磁体的周围空间,未画磁感线的地方仍有磁场磁感线是人们为了形象描述磁场的分布而画的一组曲线,每个人所画磁感应线的位置也是不相同的但能反映出整个空间磁场的分布情况)在所画磁感线外的一点磁场方向能不能确定?(可以确定根据磁体周围的磁感线
5、都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南极即可确定该点磁场方向)提问:标出下图中磁针N极和S极或磁体的N、S极,标出磁感线的方向一个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的磁针,静止时北极指北,南极指南,世界各地基本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着磁场,叫做地磁场,地磁场的磁感线从地磁北极出发到地磁南极。磁针指南北就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由于地理两极跟地磁两面极并不重合,所以磁针所指的南北方向不是地理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稍微有些偏离。我国宋代学者沈括(10301095)是世界上最早准确地记述这一现象的人,这比西方哥仑布横渡大西洋时(1492年)才发现这一现象要早四百多年。地磁场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已经研究了多年但至今还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小结1磁场存在于磁体周围空间,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2磁感线是人们为形象描述磁场而画出的一组曲线,通过磁感线表示出各点磁场的大小和方向表示出小磁针在各点其N极的受力方向和小磁针静止后N极的指向3通过演示实验应当学到探找科学规律的途径(通过小磁针的不同转向,说明磁场的存在;通过铁屑磁化后在磁场的分布形象看到磁体空间磁场的分布人们为了形象描述磁场想到用一组曲线磁感线)学会观察、分析、归纳总结4知道小磁针指南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