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尹湛袖希评儒家思想宝贵敏在以往研究尹湛纳希思想的成果中,对尹湛纳希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问题探讨不多。笔者在阅读了尹湛纳希的作品后发现,尹湛纳希对儒家思想是十分偏爱的,他曾亲自抄录中庸,在他自己的作品中还大段引用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内容,并以其独特视角和深刻理解对儒家思想作出过自己的评述。本文拟就尹湛纳希评论儒家思想的问题作初步探讨。一、尹湛纳希其人尹湛纳希是19世纪蒙古族著名启蒙思想家,一生著述很多,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为代表作。尹湛纳希热爱自己的民族,推崇蒙古族的传统文化。蒙古族的族源、蒙古族文化的特性及走向等问题,是尹湛纳希毕生思考的问题。他对当时存在的一部分蒙古族知识分
2、子“熟诵尧舜事迹而不问宗祖根底”、“学会了几个汉字,便开始蔑视本民族文化”的现象十分不满,他自称撰写青史演义就旨在提醒人们“勿忘祖先,从而热爱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在青史演义的序言中,他提出“承天启运”的民族自生论,一反历史上盛行的“印藏、蒙同源”说。这既是对蒙古族族源的理性思考,又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理性张扬。在尹湛纳希生活的时代,清朝统治者推行科举制,对社会各界“量才录用”,但“唯独不让蒙古人进考”。因此,蒙古社会虽然保留着能骑善射的传统风格,但文化教育风气却比较淡漠。同时,清政府在蒙古地区推广黄教,限制内地文化的传播,形成相对压抑的社会文化氛围。在此情形下,尹湛纳希极力主张吸收内地的思想文化
3、,宣扬儒家思想,提出尊儒反佛的口号,抨击黄教,倡导蒙古社会的文化教育,强调圣贤之书对人的警省之功。所以,在尹湛纳希的思想中,表现出了亲赖儒家(特别是先奏儒家)的思想倾向。他不但大量涉猎了儒家经典,而且对儒家思想有自己比较独特的评论。二、评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尹湛纳希曾亲笔抄录中庸。据尹湛纳希年谱载,“尹湛纳希(二十九岁)勤于著述活动,正月十一,抄毕中庸,撰写。,尹湛纳希抄录之后,有随笔云:“读佛门之经卷可增福缘,习圣贤之书能通万物,天下头等艰奥和重要的中庸(录写)完毕。,尹湛纳希对中庸有如下评论:“这中庸的要领,是以性开始,以空结束,如同浅显之理为线索,达于深奥玄虚的境界。乃将圣教明于表,
4、以释理含于内也”。这里一句“中庸以性开始”,便找到了这部经典之作的切人点。“性”是儒家的重要概念。中庸开篇即言“天命之谓性”,把天命和性联系起来。朱熹曰:“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行,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是谓性命”(郑玄注)。性,是生而俱有的,非人所强加的察赋,也即天之所予,人生来就有的价值观。天命就是人性。这就道出了中庸所重点阐述的天道和人道的关系问题。中庸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中,贯穿了诚的精神,诚是中庸所追求的境界。.99.一九九九年第三期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总第五十八期中庸
5、所言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就是诚与诚之的关系问题。“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客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是指天道,天道自我运行,真实无妄,是圣人之境界;“诚之”指人道,人道择善而力行之,终至诚的境界。天道“至诚无息”,人道亦应如此,人道至诚,就要自性真实无妄,完满无缺,推己及人,化育他人,使其性分充实,及至推己及物,使万物各得其所。所以,中庸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的精神是人性的最深内涵,至诚的人性方可达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6、”的境界。中庸渗透了儒家积极有为的参与精神。尹湛纳希对中庸的理解,就是从境界角度进行阐释的。偏重于境界来理解中庸,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尹湛纳希用“空”诊释中庸的境界。他认为中庸所达到的境界“深奥玄虚”,颇有玄妙、空灵的意蕴,可用一“空”言之,且认为中庸“将圣教明于表,以释理含于内”。这一点评论值得商榷。何为境界?境界关乎心灵关乎精神,是一种状态或存在方式,即精神状态或心灵的存在方式。境界是心灵“存在”经过自我提升,所达到的境地和界域,境地有高低,界域有大小,因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界。冯友兰先生曾提出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自然境界四境界说。中国哲学儒释道皆关注境界问题,正如人的境界有所不
7、同,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境界。“境界”二字原出于佛家,佛家讲境界,它的最终境界是“空”。一般认为,从境界角度看,佛家的境界是高于儒道两家的。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有”,是未能超越的执著之境。中庸讲“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所达到的是极富儒家参与精神的境界之域。中庸所讲的天道、人道、修身、立命都是儒家精神。中庸的境界也是圣人境界即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尹湛纳希认为中庸“以圣教明于表,以释理含于内”,最终达到佛教的“家”的精神境界,这一点有离于中庸的儒家精神要旨。三、评儒教在青史演义纲要之七,尹湛纳希比较佛教,阐发了他对儒教的看法:这儒释二教,原本一样,都是以善心为根本,释教以“空”为目的,让世上
8、的贤者追求“空”,儒教以“有”为本,让天下的众生追求“有”。所言儒教即儒家思想。有一种说法,把儒家学说称为宗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儒释道三教。儒教尊孔子为教主,以孔子的思想学说为教义教条,似乎具有某些宗教的特征,但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实际上,儒教也就是儒学的另一种说法。尹湛纳希所说的儒教即儒家思想。尹湛纳希在此评论中,既阐释了儒释的相通性,又揭示了二者之不同。关于二者的相通性,尹湛纳希言:“这儒释二教,原本一样,都是以善心为根本。”“以善心为根本”如何作解?我认为应该从人性角度进行考察。尹湛纳希所涉猎的经典多是先秦儒家经典,而整个先秦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一种修己安人的人生哲学,因此,对人性
9、的探求成了十分重要的内容。尹湛纳希注意到了这一点。先秦儒家人性论之考察,以孔孟性善论较典型。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一也”,“吾欲仁,斯仁至矣”,。已经初显人性本善之端倪。而至孟子,他以“仁,人心也”的论断开辟了以,合仁”来论“性善”的路子,使儒家的人性学说进人一个新阶段。孟子道性善,认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趋善本性,此本性乃“人之所异于禽兽之所在。”他把先验的、普遍的善与经验的“不忍人之心”联系起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休惕侧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誊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10、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四“心”就是仁、义、礼、智四德之端,四端是善的,与生俱来,根植于心,100.宝贵敏:浅析尹湛纳希评偏家思想“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认为,人性根植于善“心”中,所以,要保持善性,就要“存心”“养心”,而先天的善端要成为真正的善,必须后天不断扩充善端,终至人性的完满境界,最终完成“尽心知性知天”.的修养过程。尹湛纳希认为儒家思想“以善心为根本”,基本把握了以孔孟为代表先秦儒家的思想特质,即“仁”的思想脉络。“仁者爱人”是孔子的思想基调,他把“仁”作为政治、伦理、哲学思想的核心,而孟子则仁义并举,以仁义作为最高的道德行为规范,把仁义提高到道德修养的极高境
11、界。所以,“仁”既是道德规范,也是理想境界,“仁”的潜在思想基因就是善。尹湛纳希用“以善心为根本”一言以蔽之,可谓切中要害。佛教“以善心为根本”,是从伦理道德方面讲善,佛教探求人生的“真实”,归根到底为了说明人何以能成佛和如何成佛的问题,这必然涉及成佛的内在根据人性善恶问题。印度佛教一般认为人的心性是寂净的,即所谓“心性本寂”,强调成佛的内在可能性,倾向于人性本善。中国佛教受中国思想文化背景影响,尤其重视人的本性的探讨,认为“心性本觉”,普遍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尹湛纳希认为儒释的思想契合点在于“以善心为根本”。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对儒释进行考察,尹湛纳希对儒释相通性的阐释,我认为,是完全可以认同的
12、。可以说,尹湛纳希对儒释相通。性的阐释就是以人性之善为基点的。关于儒释的相通性,尹湛纳希还就“有”与“空”二字的关系,进行一番阐述。尹湛纳希认为“释教以空为目的”,而“儒教以有为本”,实际上,二者又是相通的。他说:论实在,这“有”与“空”二字,讲起来是两个字,意思却是一个,为什么?只因为有了“有”,才出了“空”这个字;也只因为有了“空”这个字,才又创造了“有”这个字。这“有”与“空”如同首尾相接成环的词,打一个浅显的比喻,人活着的时候是“有”,死后为“空”,事物存则“有”,毁则“空”。再比如,古代那千万个国家、朝代里的人们,在世时皆为“有”,如今已过去即成为“空”。如今我们这国,这身,现在看虽
13、然皆为“有”,最终却无论如何也脱不掉4“空”。所以,岂非“有”即为“空”又何,我们成为“空”之后,那时的后人还是“有”,岂非“空”即为“有”又何?所以,“有”非皆“有”,“空”非皆“空”,“有”后跟随着“空”,“空”内生出“有”,“有”也是“空”,“空”也是“有”。这“空”与“有”,乃是非常帖近,难舍难离,简直是一个字啊夕尹湛纳希认为,儒释的同是本,二者之异是其末也,作为“末”终究会回归于“本”,所以,儒释的讨论又回归到“有”与“空”辩证关系的讨论。通过对“有”与“空”辩证关系的阐释,揭示儒释本是相通的。应该说,这个思路是不错的,但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尹湛纳希将问题仅局限于“有”与“空”这两个
14、字的纠缠,缺少抽象的哲学思辩,举例亦缺乏哲学意味和深度。所以,这段论述虽然讲明了“有”与“空”的相通即儒释的相通,却缺乏哲学的简明和深刻。尹湛纳希对儒释的比较研究,既看到了二者的相通性,又看到了二者的相异之所在。尹湛纳希以佛教为参照,进一步谈及了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释教以“空”为目的,让世上的贤者追求“空”,儒教以“有”为本,让天下的众生追求“有”。尹湛纳希仅用一“有”概括了儒家的思想要旨。这个概括如何?参照不同的文化系统、文化类型,对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概括。儒道两家比较,普遍观点认为,儒家重人心人性,道家重自然,冯友兰先生则说:“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人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
15、,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儒家同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比较,儒家精神更具人文特点,它基本上是一种关于现世人生的人文学说。不言天堂地狱,罕言鬼神,尹湛纳希讲“儒家不信奉没有显证实据的事。”儒家思想同西方学思想比较,在天人关系上,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人赞天地之化育,而西方哲学则有天人相分的思想倾向。在不同的文101一九九九年第三期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总第五十八期化系统参照下,儒家思想虽有不同的概括,却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的精神内核,那就是儒家的现世性,重视后天伦理教化,强调人文化成的精神。这种精神,尹湛纳希独用一个“有”进行了抽象的概括。尹湛纳希对儒家思想的概括是相对于佛教而言的。佛教讲“空”。有代表
16、性的大乘空宗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没有实体,没有自性,是空的,涅磐境界也是空的0。禅宗的最终境界亦在“空”,六祖慧能一渴得到传钵,亦在于了悟了“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何等“空”境。尹湛纳希认为儒家思想与佛教不同。“儒教以有为本,让天下的众生追求有”,。在当时的蒙古地区佛教盛行,尹湛纳希却清醒而理智地提出要传播儒家思想,追求儒家思想的真精神。那么,尹湛纳希的这一“有”的概括,是否切中了儒家的思想要害呢?就儒家思想本身来讲,儒家重视考察现实的人生哲学问题,而很少关注现实的人生思考,儒家的视角停留在此岸世界的洞察而不是彼岸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言其为“有”;在
17、人性问题上,儒家关注伦理教化之功用,卜强调“为学日益”的增益趋向,以人性之丰满,善性之张扬为追求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亦可以言其为“有”;在价值取向和人生境界方面,儒家积极人世的、伦理教化的、现实近切的价值取向蕴含于“有”中,而佛教的“空”则蕴含了出世的、超脱的、玄远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境界。所以,此“有”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是看似简单的,又是内涵丰富的。尹湛纳希用“有”从更抽象的意义上概括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儒家的基本精神,准确而深刻。四、小结综上所述,尹湛纳希对儒家思想的阐释可以作这样几点总结:1.尹湛纳希对中庸的考察,以对境界的体悟为重点,这个思路是正确的,而对中庸境界的理解,值得商榷。2.尹湛
18、纳希从人性角度,考察了儒释思想的相通性,“以善心为根本”作结,把握了二者思想的最深契合。3.尹湛纳希对儒家基本精神的理解是深刻的,他用一个“有”概括了儒家基本精神,深暗儒家思想要旨。4.尹湛纳希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带有一定的佛教意味。从比较的角度看,尹湛纳希将儒释比较分析,能够清晰地以佛教为参照透视儒教,发现儒教不同于佛教之所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尹湛纳希对儒家思想的把握带有一定的佛教色彩,有点以佛释儒的倾向,这就使得他对儒家思想的把握难免有些偏颇。研究尹湛纳希的思想,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应当引起学界注意。本文仅从尹湛纳希对儒家思想的评述作浅显探讨,理解是否准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关于尹湛纳希与儒家思想关系的其它方面问题,应期待更多的关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