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企业偷漏税手段及其防范措施专 业:班 级:学 号:姓 名:指导教师:摘要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方式。它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殊关系,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马克思指出:“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然而,部分企业认为税收是一种负担,所以,经常会借助会计账簿、发票、税目漏洞等方法偷税、漏税。本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相关建议,认为针对企业偷漏税的种种成因,国家则应该出台一些政策,如加强税法宣传,提高纳税意识
2、等。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企业偷税现象泛滥的现状,维护国家的利益。关键词企业;偷漏税;手段;防范 税收是保障我国权益的重要标准,同国家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高质量的税收标准能够厘清国家同企业间的分配关系,保证企业间竞争的公平性,展示国家的主权。企业为我国税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企业却将税收视为一种负担,缩减了自身的经济收益,所以经常发生偷税、漏税情况。一、 企业偷税的主要手段(一) 在生产费用核算方面造假1. 将不属于产品成本负担的费用支出,例入成本项目,这样违反了成本费用开支范围,从而减少利润,达到了少交税的目的2. 将应由福利费用开支的费用例入成本项目。这样违反费用开支范围,加大成本,减
3、少了利润,达到少交税的目的。3. 将费用开支标准任意提高,如缩短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或扩大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来提高折旧率,这样加大了折旧额,增大了产品成本,减少了利润,减缓了所得税。(二) 利用税率进行偷漏税 税率指的是税额同课税对象间的比例关系,是衡量课税的方法。其反映着税收负担的深度,是建设税制的核心环节。税率的形式及高低运用体现着我国的经济法规及税收标准,在经济税收中发挥杠杆的功能。但是,企业也正通过此种方法,来逃避税率,具体形式如下: 1. 运营税率不同的各类产品,借助隐瞒税收部门的方法,以最低税率上缴税款; 2. 将小规模纳税人及一般纳税人的界限进行混淆,从而实现偷税、漏税的目的;
4、 3. 将营业税与增值税的身份混淆在一起,进而降低纳税的比率。(三)在商品购销方面造假1. 商家通过与厂家的联销方式,采取商品平销售、,甚至亏销等方法销售商品,然后从厂家取得“返利”。而商家对商品返利部分销售不作收入,对现金等其他方式返利部分不作进项税额转出,使的增值税长期留抵。2. 将购进固定资产,将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等,变换品名、项目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计提进项税额,偷逃税款。 3. 人为视销项定进项,进销平衡,少缴或或不缴税款。根据当月计提销项税额的多少,而后决定进项税额的多少。若当月销项税额过多,就采取未付款提前抵扣或非法取得进项票等手段
5、,平衡进销税额,减少当期应纳税款。 (四)利用成本计算方法虚增成本,隐匿利润透漏税 对发出的材料企业可按规定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多种方式,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且计算方法一经确定年度内不得随意改变,如果要改变需经有关部门批准,有的企业在计算成本时故意改变成本计算方法多计或少计销售成本虚转成本,以隐匿利润,或在使用加权平均发计算成本时,故意少计数量使加权平均单位 成本虚增,虚转成本隐匿利润,达到偷漏税的目的。 (五)通过发票等初始凭据实施偷税、漏税 初始凭据指的是经办者或者企业在发生经济往来时获取、填制的,用于记录业务情况的会计凭证,企业经常通过发票、收据等进行偷税、漏
6、税行为。具体方法如下: 1. 代开、转让发票。企业法人为了自身利益或者企业利益,让有关企业的发票管理者、个体商户等私自转让、代开发票,从而实现偷漏税的目的; 2. 跨地域应用发票。伴随着目前市场经济逐步扩张,业务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大,商品流通区域逐步扩张,异地运营商增多,发票跨地域的情况屡见不鲜。企业经常通过跨区发放、异地购票等方法来偷税漏税; 3. 冒领发票。因为当前我国管理发票的标准仍存在漏洞,缺少相应的发票保管、领取、上缴等标准,那么,就为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部分企业谎称发票丢失,隐瞒、冒领发票,从而达成偷税、漏税的目的; 4. 发票“大头小尾”。这种方法由形式来看是正当方法,开据的发票一
7、式多份,其中一份交由顾客,一份留存备案。但是在发票的头填入巨大数额,而在存根所填写的数额较小,所以,留存的存根就隐瞒了销售的真实金额,实现了偷税、漏税的情况; 5. 借助其他发票替代正规发票。该方法经常通过打白条的方法替代正规的发票、收据等,从而达成偷税、漏税的目的。 (六)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 纳税申报是依法纳税的前提,纳税人必须在法定时间内办理纳税申报,如实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要求的其它纳税资料。行为人往往通过对生产规模、盈亏情况、收入状况等内容作虚假申报,来达到偷税的目的。二、 对其企业偷漏税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纳税意识淡漠 商业一般纳税人之所以偷逃税款的手段变换无穷
8、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赢利。但是纳税是每个企业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义务,这种义务是靠企业自觉去履行的,而实际上我国公民整体自觉纳税意识较差,于是出现了一些拒税、抗税、无理取闹,蓄意殴打税务干部的反常现象。 (二)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经济“脐带”关系 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有干预税收执法的动机。于是,任意变通税法的执行,扩大减免范围,造成税收大量的流失。同时,地方政府又向企业乱收费,形成税费不分,给企业增加沉重负担,是有些企业雪上加霜,形成恶性循环。 (三)从社会角度看,税收环境不够理想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广大人民对苛捐杂税深恶痛绝。从现状看,有的地方政府忽视了税
9、务部门的特殊性,以行政手段代替执法手段,干预税收执法。在许多人的思想中“放水养鱼”政策和以税收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观念根深蒂固。再加上当今社会风气不正,有的纳税人素质不高,认为只要能挣到钱,不管是偷税还是其他途径获得,就会被誉为“能人”,所以这些都给虚假申报偷税者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三对偷漏税的防范对策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权向人民强制征收,而非基于自由意志的契约行为。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偷漏,不仅仅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而且还侵蚀了税基,加重了合法纳税人的负担,破坏了税收的公平性原则,妨碍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干扰经济资源。如偷税泛滥的话,会使用国家无力发展各种建设,导致社会停滞不前,为了防止
10、偷漏税,列出了一下对策:(一) 加强执法 当前,很多企业偷漏税行为明显,但罚款数额甚微。偷逃税属于一种违法行为,对违法行为予以强硬的法律约束,不仅可以有效制止违法犯罪,还可以使合法行为得到鼓励和发展。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立法问题,另一方面是执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 1. 应该树立起税法不容侵犯的绝对权威,必须进一步强化税务机关打击偷漏税活动的执法权。 2. 要实现纳税公开。 (二)简化税制,采取轻税重罚原则 有必要加重对偷税抗税者的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在这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实行轻税重罚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鉴。例如,美国对个人偷税的罚金,最高达10万美元。并可判处5年监禁。在我国加
11、重税务处罚,是有效制止偷漏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相适应税收秩序的客观需要。 (三)加强税法宣传,提高纳税意识 凡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依法注册登记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有生产、经营活动及所形成的所得都应按规定依法纳税。主要方法有:一是加强税法宣传教育,把税法纳入普法教育的内容,不仅在全体公民中进行学习教育,而且将其作为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及财会人员任职的条件之一;二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使税法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每个公民都意识到税收对社会,对自身的重要性,强化全民族的纳税意识,逐步树立依法纳税光荣,偷漏税可耻的社会新风尚,培养公民依法纳税的自觉性。 (四
12、)合理运用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 对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例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这一指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记收入和多列成本等问题,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对成本类评估分析指标。用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这一指标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等问题。如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这一指标超出预警范围,就可能出现帐外销售等问题。 利润类评估分析指标。如果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这两项指标若与预警值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 结论税收课征容易引起人们对税收之抗拒力,甚至故意违法偷漏税。所以,自由税收以来,即有偷漏抗税行为,此乃古今中外皆然的事。我们利用政治、法律经济、行政等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做好与税收欺诈违法犯罪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努力将偷漏税行为降到最小限度。文献 1.刘剑文编税法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二版 2.陈正云主编税收欺诈及其防治,法律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第 4 页 共 6 页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