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自身惰性的和谐发展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全球科技发展速度制约经济发展速度的情况更加明显了,这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言论的正确性。因此,学校作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摇篮,应立足于当今形势,放眼于未来,树立新的人才观,塑造全新的人才,其中发展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从一系列科技活动的开展,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惰性心理来看,解决此类问题现已成为开展好科技活动的必经,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科技意识的新型人才的必然。 所谓惰性心理,即做事情的惰性意识,是广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由于这种心理现象的支配,使学生做任何事情,特别是科技发明
2、创造类的劳动实践都“懒”于去想,去做,或是逃避,或是置之不理,这一现象成了开展科技创造活动中的一大难题。正确认识和研究学生的惰性心理,对加强其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有重大作用。 一、 学生惰性心理形成的原因。 学生惰性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省力机械的普及,使孩子对家务及其学习工具产生了一种依赖于简易或机械去完成,而懒于动手、动脑,这极大抑制了孩子双手的实践和能力的发挥;其次,孩子的心理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用“我们的孩子不 是干活的料”为孩子包揽一切“工作”,使孩子在劳动实践和动手、动脑方面欠缺,也正是这样影响了孩子正
3、确的劳动意识,让孩子的惰性心理在思想上有了依据可寻。 可以说,目前学生惰性心理的形成与不断恶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受以上因素的影响,使学生的惰性心理占据了其主导地位,这并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好、处理好的问题。所以,如何正确对待这一现象,解决好这一问题,对指导学生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科技意识与惰性心理的联系。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无论是什么事情、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惰性心理同样具备了两面性,它的存在与发展给劳动或实践客观制造了障碍,滋长了学生“懒惰”的性格特点,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利。另一方面,惰性心理也可能存在有利的一面,这也是促
4、进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惰性心理的人在参加劳动实践中往往“投机取巧”,将本来复杂无味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这样才有了发明创造,从而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当然,惰性心理与科技的进步也有前提条件,那就是发明、创造必须是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来发明与创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如果惰性使人连最起码的劳动实践都不参与,如何谈得上发明、创造,更如何谈得上促进科学的进步。因此,对于学生存在的 惰性心理,我们应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抑制惰性心理的发展,培养学生勤奋、爱劳动的优良品质,要在劳动的过程中发挥学生惰性心理的积极因素,重视学生科技、创造、发明意识的培养。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
5、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一)、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在劳动实践中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技意识的兴趣,这便会对学生的“惰性心理”产生良性的变化,即通过“投机取巧”来创造、创新,以至发明。如用淀粉水在白纸上写字后看不出来,而用碘酒擦后便显现出来了,是什么原因产生了如此奇妙的变化?土豆块扔到水中会沉,而往水中加盐一定量时会惊奇地发现土豆浮了上来,是怎么回事呢?等等。老师可以多收集一些这样的小科技知识、故事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参加实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又让他们参加了劳动实践,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也使学生的惰
6、性意识在活动中有所减弱。 (二)、创设良好的科技氛围。 自从实行“减负”以来,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因此应更好地开展各项科技、劳动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及科技意识。在活动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激励学生自行创造与发明,通过学习和交流,使学生感觉到科学的严谨和伟大,使每位学生都能认识到:科学只要坚持不懈,认真诚实,一丝不苟,就一定会在科技创造中有所提高和进步,并最终取得成功。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不能完全依赖于学生在“惰性心理”支配下的“投机取巧”,我们应设置一定的体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组织一定数量的“科技兴趣小组”,
7、定期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开展“小发明、小创作知识讲座”、“交流会”等等。通过活动指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科技实践,同时各项活动都以学生自己组织为主,让他们各抒己见,各自谈自身的爱好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科技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所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学生惰性心理的发展。 (四)、构建“一体化”的教育网络。 我们应共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化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当前新行势及在教育改革中家庭所承担的责任,了解孩子“惰性心理”的“利”与“弊”,通过“一体化”教育这一形式和手段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性,使家庭配合学校共同搞好各项科技、创新活动,让每一个学生
8、都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成功! 综上所述,学生的惰性心理已经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心理现象,它普遍存在于学生的群体之中,正确认识它、了解它、利用它,已成为科技创新活动得以成功的基础。我们应在开展各项活动时,有效地发挥学生惰性心理的积极因素,努力培养出一批新型、科技型人才。 农村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自身惰性的和谐发展 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 杨国琴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全球科技发展速度制约经济发展速度的情况更加明显了,这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言论的正确性。因此,学校作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摇篮,应立足于当今形势,放眼于未来,树立新的人才观,塑造全新的人才,其中发展学生科技活动,
9、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关键词:科技创新意识 惰性心理 实践活动 结合实际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新课改要求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世纪所需要的,具有民族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质。因此,学校作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摇篮,应立足于当今形势,放眼于未来,树立新的人才观,塑造全新的人才。其中发展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从一系列科技活动的开展,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惰性心理来看,解决此类问题现已成为开展好科技活动和培养具有科技意识的新型人才的必然之路。
10、我认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应该把握好下面的几点工作:一、学生惰性心理形成的原因。学生惰性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省力机械的普及,使孩子对家务及其学习工具产生了一种依赖于简易或机械去完成,而懒于动手、动脑,这极大抑制了孩子双手的实践和能力的发挥。其次,孩子的心理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用“我们的孩子不是干活的料”,为孩子包揽一切“事情”,使孩子在劳动实践和动手、动脑方面欠缺,也正是这样影响了孩子正确的劳动意识,让孩子的惰性心理在思想上有了依据可寻。目前学生惰性心理的形成与不断恶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受以上因
11、素的影响,使学生的惰性心理占据了其主导地位,这并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好、处理好的问题。所以,如何正确对待这一现象,解决好这一问题,对指导学生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科技意识与惰性心理的联系。无论是什么事情、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惰性心理同样具备了两面性,它的存在与发展给劳动或实践客观制造了障碍,滋长了学生“懒惰”的性格特点,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利。另一方面,惰性心理也可能存在有利的一面,这也是促进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惰性心理的人在参加劳动实践中往往“投机取巧”,将本来复杂无味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这样才有了发明创造,从而促
12、进了科技的进步。当然,惰性心理与科技的进步也有前提条件,那就是发明、创造必须是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来发明与创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如果惰性使人连最起码的劳动实践都不参与,如何谈得上发明、创造,更如何谈得上促进科学的进步。因此,对于学生存在的惰性心理,我们应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抑制惰性心理的发展,培养学生勤奋、爱劳动的优良品质,要在劳动的过程中发挥学生惰性心理的积极因素,重视学生科技、创造、发明意识的培养。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在劳动实践中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技意识的兴趣,这便会
13、对学生的“惰性心理”产生良性的变化,即通过“投机取巧”来创造、创新,以至发明。如用淀粉水在白纸上写字后看不出来,而用碘酒擦后便显现出来了,是什么原因产生了如此奇妙的变化?土豆块扔到水中会沉,而往水中加盐一定量时会惊奇地发现土豆浮了上来,是怎么回事呢?等等。老师可以多收集一些这样的小科技知识、故事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参加实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又让他们参加了劳动实践,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也使学生的惰性意识在活动中有所减弱。2.创设良好的科技氛围。自从实行“减负”以来,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因此应更好地开展各项科技、劳动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及科技
14、意识。在活动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激励学生自行创造与发明,通过学习和交流,使学生感觉到科学的严谨和伟大,使每位学生都能认识到,科学只要坚持不懈,认真诚实,一丝不苟,就一定会在科技创造中有所提高和进步,并最终取得成功。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不能完全依赖于学生在“惰性心理”支配下的“投机取巧”,我们应设置一定的体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组织一定数量的“科技兴趣小组”,定期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开展“小发明、小创作知识讲座”、“交流会”等等。通过活动指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科技实践,同时各项活动都以学生自己组织为主,让他们各抒己见,各自谈自身的
15、爱好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科技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所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学生惰性心理的发展。四、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大胆创新。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周围的生产实际,引导学生凭借他们的好奇心和直觉,发现生活中、生产中的不够合理的部分,通过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借助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发明创造的技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出创新的作品。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遇到问题而引起的,要结合实际,还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提出难易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创设的问题不应局限在教材内容,而应通过开展多种
16、多样的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有一位女同学,经常帮助家里做针线活,通过对自己周围的生活用品找缺点的思维活动中,她用魔术贴结合常用的方形蚊帐发明了不用夹子夹蚊帐口,不用配蚊帐钩来钩蚊帐的“方便蚊帐”。五、创设和谐气氛,师生共同协作。创设和谐气氛,就是要求老师抛弃师道尊严,客观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使学生愿意思考,乐于参与,积极动手。师生共同协作就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老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
17、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起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里,通过积极、自觉的思维去接受、理解、消化和运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老师则要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启发诱导和适当的帮助,但决不能包办代替,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否则就容易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才能。老师和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协作,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参与,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创造。例如:有一位学生的家长是经营鱼苗场的,他经常到鱼苗场参加劳动,对水产养殖有一定的了解。他就曾经提出根据薄膜育秧的道理给要冬眠的鳖保温,缩短鳖的冬眠时间使鳖的生长期缩短的建议。对于水产养
18、殖了解很少的我,没有扼杀这个建议,反过来向他了解这个建议的可行性,提出在学校的生物园里进行这项试验,并由他来主持。老师只做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后来在老师的辅导下把这次试验的做法和结果写成论文。综上所述,学生的科技意识并不是难以培养,我们只要正确认识学生的惰性心理,了解它、利用它,让它成为科技创新活动得以成功的基础,同时我们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大胆创新,放手让孩子们探索实践,他们在实践中定能有效发挥最大的科技潜能,逐渐成为新时期的科技型人才。参考文献: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殷炳江人民教育出版社2、创造教育论纲赵家骥四川教育出版社浅谈农村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全球
19、科技发展速度制约经济发展速度的情况更加明显了,这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言论的正确性。因此,学校作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摇篮,应立足于当今形势,放眼于未来,树立新的人才观,塑造全新的人才,其中发展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意识 惰性心理 实践活动 结合实际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新课改要求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世纪所需要的,具有民族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质。因此,学校作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摇篮,应立足于当今形势,放眼于未来
20、,树立新的人才观,塑造全新的人才。其中发展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从一系列科技活动的开展,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惰性心理来看,解决此类问题现已成为开展好科技活动和培养具有科技意识的新型人才的必然之路。我认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应该把握好下面的几点工作: 一、掌握学生惰性心理形成的原因。学生惰性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省力机械的普及,使孩子对家务及其学习工具产生了一种依赖于简易或机械去完成,而懒于动手、动脑,这极大抑制了孩子双手的实践和能力的发挥;其次,孩子的心理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
21、用“我们的孩子不是干活的料”,为孩子包揽一切“事情”,使孩子在劳动实践和动手、动脑方面欠缺,也正是这样影响了孩子正确的劳动意识,让孩子的惰性心理在思想上有了依据可寻。目前学生惰性心理的形成与不断恶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受以上因素的影响,使学生的惰性心理占据了其主导地位,这并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好、处理好的问题。所以,如何正确对待这一现象,解决好这一问题,对指导学生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弄清科技意识与惰性心理的联系。无论是什么事情、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惰性心理同样具备了两面性,它的存在与发展给劳动或实践客观制造了障碍,滋长了学生“懒惰”
22、的性格特点,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利。另一方面,惰性心理也可能存在有利的一面,这也是促进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惰性心理的人在参加劳动实践中往往“投机取巧”,将本来复杂无味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这样才有了发明创造,从而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当然,惰性心理与科技的进步也有前提条件,那就是发明、创造必须是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来发明与创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如果惰性使人连最起码的劳动实践都不参与,如何谈得上发明、创造,更如何谈得上促进科学的进步。因此,对于学生存在的惰性心理,我们应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抑制惰性心理的发展,培养学生勤奋、爱劳动的优良品质,要在劳动的过程中发挥学生惰
23、性心理的积极因素,重视学生科技、创造、发明意识的培养。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1.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在劳动实践中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技意识的兴趣,这便会对学生的“惰性心理”产生良性的变化,即通过“投机取巧”来创造、创新,以至发明。如用淀粉水在白纸上写字后看不出来,而用碘酒擦后便显现出来了,是什么原因产生了如此奇妙的变化?土豆块扔到水中会沉,而往水中加盐一定量时会惊奇地发现土豆浮了上来,是怎么回事呢?等等。老师可以多收集一些这样的小科技知识、故事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参加实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
24、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又让他们参加了劳动实践,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也使学生的惰性意识在活动中有所减弱。 2.创设良好的科技氛围。自从实行“减负”以来,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因此应更好地开展各项科技、劳动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及科技意识。在活动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激励学生自行创造与发明,通过学习和交流,使学生感觉到科学的严谨和伟大,使每位学生都能认识到,科学只要坚持不懈,认真诚实,一丝不苟,就一定会在科技创造中有所提高和进步,并最终取得成功。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不能完全依赖于学生在“惰性心理”支配下的“投机取巧”,我们应设置一定的体
25、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组织一定数量的“科技兴趣小组”,定期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开展“小发明、小创作知识讲座”、“交流会”等等。通过活动指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科技实践,同时各项活动都以学生自己组织为主,让他们各抒己见,各自谈自身的爱好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科技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所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学生惰性心理的发展。 四、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大胆创新。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周围的生产实际,引导学生凭借他们的好奇心和直觉,发现生活中、生产中的不够合理的部分,通过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借助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发明创造的技法
26、,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出创新的作品。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遇到问题而引起的,要结合实际,还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提出难易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创设的问题不应局限在教材内容,而应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有一位女同学,经常帮助家里做针线活,通过对自己周围的生活用品找缺点的思维活动中,她用魔术贴结合常用的方形蚊帐发明了不用夹子夹蚊帐口,不用配蚊帐钩来钩蚊帐的“方便蚊帐”。 五、创设和谐气氛,师生共同协作。
27、创设和谐气氛,就是要求老师抛弃师道尊严,客观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使学生愿意思考,乐于参与,积极动手。师生共同协作就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老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起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里,通过积极、自觉的思维去接受、理解、消化和运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老师则要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启发诱导和适当的帮助,但决不能包办代替,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否则就容易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才能。老师和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协作,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参与,才能
28、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创造。例如:有一位学生的家长是经营鱼苗场的,他经常到鱼苗场参加劳动,对水产养殖有一定的了解。他就曾经提出根据薄膜育秧的道理给要冬眠的鳖保温,缩短鳖的冬眠时间使鳖的生长期缩短的建议。对于水产养殖了解很少的我,没有扼杀这个建议,反过来向他了解这个建议的可行性,提出在学校的生物园里进行这项试验,并由他来主持。老师只做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后来在老师的辅导下把这次试验的做法和结果写成论文。 综上所述,学生的科技意识并不是难以培养,我们只要正确认识学生的惰性心理,了解它、利用它,让它成为科技创新活动得以成功的基础,同时我们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大胆创新,放手让孩子们探索实践,他们在实践中定能有效发挥最大的科技潜能,逐渐成为新时期的科技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殷炳江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创造教育论纲赵家骥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