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0卷第5期安康学院学报Vol2052008年10月Journal ofAnkangUniversityOct2008君子之学以美其身略论荀子的人文教育思想金明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89)摘要:荀子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教育理论中所体现的人文教育思想和方法,对我们当前的人文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荀子;人文教育中图分类号: G5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24X (2008) 05-0096-02On the Ideas ofHumanism Education by XunziJINMingming(College ofHuman
2、ities, SoutheastUniversity, Nanjing211189, Jiangsu, China)Abstract:Xunzi is thinker in the Period ofWarring StatesIn pre-Q in thinkers, he is considered themaster of thosethoughts in pre-Q in thoughts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thought and itsmethod in Xunzi education thought still canenlighten our hum
3、anistic education thoughtKey words:Xunz;i humanistic education荀子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所生活的时代固然和我们相距甚远,其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与我们也有很大的不同,但他的教育理论中所体现的人文教育思想对我们的人文教育依然有所启发。一、荀子人文教育的逻辑起点荀子把他的人文教育的逻辑起点定位于“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就是人的本性。他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礼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性恶)他还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
4、,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荀子性恶)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一种单个人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性,是一种本能的心理。既然人性是生之自然之资,那么自然可以引出一个结论,就是人与人的性是相同的。“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与小人,其性一也。”(荀子性恶)“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荀子性恶)在荀子看来,圣人与众人,尧舜与桀跖都有相同的人性。但如果人人都是性恶的,那么人就与动物无异了,荀子也看到这个问题,于是他明确指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
5、,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性恶)如果顺着人的本性自然发展,会导致社会谦让、忠诚信实和道德规范丧失,从而使社会混乱。那么如何限制人们的这种恶的本能呢?荀子把这一过程叫做“化性而起伪”。(荀子性恶)“化性而起伪”从理论上说就是将先天的自然资质转化为后天的人文道德特性,也就是现在人文教育思想所说的“对人的伦理性的创造”。如何“化性而起伪”呢?首先荀子认为人有天生的认知能力,所以人能“化性而起伪”。他说:“目辨黑白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荣辱)“化性而起伪”的另外一个条
6、件就是内容,即用什么来“化性而起伪”?荀子认为这个内容就是礼义法度。礼义法度就是以法制礼义引导、改变人的自然情性,使其“皆出于治,合于道”。(荀子性恶)“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故学也者,礼法也。”(荀子修身)要提高人们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遵循礼义,对礼义践行的程度不同,反映了人们的人文道德品行的差异。二、荀子人文教育的方法96收稿日期: 2008-03-04作者简介:金明明(1981-),男,河南南阳人,研究方向:近现代思想启蒙。1注重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精神荀子劝学开篇便点明了学习的首要态度:“学不可以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
7、之,而寒于水。”在荀子劝学的下文,荀子更加详细地论述了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精神。“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荀子在论述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重要性时对他的笔墨丝毫没有吝啬,可见他对这一思想的重视程度。他认为人们只有有了这种坚如磐石的精神和终生不辍的努力,才能
8、改变自己恶的本性而成为一个有人文修养的圣人。2重视环境的作用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诱惑。荀子重视环境的作用,但他更强调人们对环境的选择,“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这个选择的过程也就是人们人文修养提高的过程,一个人是否有很高的人文修养,看看他选择的环境就知道了。3“参验反省”的自我道德教育法和“虚壹而静”的学习心态荀子认为只有逐渐积善去恶才能除去人们的恶性
9、,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参验反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人们要习得渊博的道德知识,每日参省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才能逐渐除去自己的恶性,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修身)看见了善事或善德,要检查自己是否有这种善;看见了不善的事一定要严肃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好的德行,一定要坚定不移地保持;不良的品行,一定要加以改正。只有经过不断的“参验反省”,才能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其次荀子主张“虚壹而静”的学习心态。“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荀子解蔽)所谓“壹”,就是专心,即专一不二;所谓“静”,就是静心,即
10、思想宁静不躁。在人文教育中,必须强调自我的专注学习和静心潜修,克制自我,不受外界“恶”的干扰。荀子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荀子劝学)通过“虚壹而静”的方法,做到不偏执一端,不为假象和经验所混淆,不让情感扰乱理智,那么心就可以知“道”了。4强调实践的作用荀子倡导人们在实践中进行人文教育,“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深入到生活实践之中,才能明确如何践行道德内容。荀子儒效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行重于知”的思想家,其“知之不若行之”的思想强调了实践在人文教育中
11、的重要作用,蕴涵着实践教育的德育方法。荀子儒效篇说:“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行之明也,明自为圣人。”(荀子儒效)也就是说,人们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事实上,人们培养自己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精神和选择成长环境的过程也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人们的德行是在众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培养人的人文素养必须注重人的实践活动。5注重“乐教”的美育作用“乐教”是以音乐教育为主的一种美育思想。荀子认为音乐是人们的快乐情感的表现,快乐是人情感中不可缺少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
12、术之变尽是矣。”(荀子乐论)礼乐教化可以养人之欲,导人之情,“乐”可以使人的性情得到合理的节制、疏导,从而达到“化性起伪”的目的。所以荀子说:“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荀子礼论)和谐的音乐可以营造和谐的氛围,使人心平气和,使心灵得到净化。6学重于思荀子认为,“思”具有重要功能,他说:“辟耳目之欲,可谓能自强矣,未及思也。”(荀子解蔽)“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荀子解蔽)“以心知道”的过程,就是“思”的过程。荀子看到了“思”的功能,但他更强调“学”,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明确把“学”放在“思”之上,认为“终日”之“思”还不如“须臾”之“学”的收获大。现代教育思想“把伦理性作为有教养的人的根本特性”,也就是说“教育的本性是创造,是对真正的人的创造,是对人的伦理性的创造。”1对此古代先贤们曾经进行过充分的思考,荀子就是这些睿智而有远见的先贤中的一员,重新认识和思考荀子的人文教育思想无疑对我们今天的人文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樊浩,田海平等教育伦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王森荀子白话今译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97金明明: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