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讲话稿(摘要) 一、20xx年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xx年,是我区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区经济社会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9亿元,同比增长19.5%,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2.8亿元,同比增长50,均创历史新高。人力社保工作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助推作用,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黔江成为全市就业最充分区县之一。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为加快建成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和率先在渝东南地区实现全面小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稳定和扩大就业实现新突破。一是就业总量实
2、现大幅度增长。新增就业1.2万人,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6600人,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1600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67%、192%、189%,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二是支持了全市重点产业用工。深入落实招工补贴、激励机制和应急用工储备政策,为全市信息产业招工3100人,劳动力储备2500人。三是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培育农村劳务经纪人21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7亿元,开发公益性岗位1200个,完成公共职业介绍3200余人,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3300余人,成功创建了“黔龙海运”国家级劳务品牌。四是就业培训成效显著。新建2家高校毕业生就业
3、见习基地,1家大学生定向就业培训机构,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创新实施“培训+鉴定+就业”模式,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1.1万人,学员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组织了全区农民工技能大赛。 (二)创业型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探索实施“抓培训兴产业推创业强企业促就业”的城乡创业就业模式,出台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意见,细化各类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和考核机制,确定每年将区本级财政预算收入的1.5%用于建立创业扶持专项基金。全年建成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开展微企培训1100人,创办微企470家,带动就业3000余人。返乡农民工创业达到6000户,返乡创业实体吸纳就业2.2万人,全年新增
4、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000万元,同比增长262%,回收率达99.9%。 (三)社会保障水平实现较大提升。一是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全面实施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一票征缴”管理模式,促进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全区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万人,参保率达到73%,基金征收5.8亿元,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达到8.6万人;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近10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城镇超龄及征地农转非人员分别人均月增资200元和80元,社会化发放率达100%;清退机关单位个人养老保险费4300人、8600万元,“单双解”人员养老保险缴费补贴兑现1000人。二是医疗保险取得较大突破。医疗保险
5、参保人数达49万人,参保率达到92%。单病种按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定额结算支付方式取得重大突破,得到卫生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县级医疗机构综合改革试点研讨会上交流经验。建立了公务员医疗补助制度,惠及1.4万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综合报销比分别达到70%、47%,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普通门诊补偿比提高到60%,比上年度提高10个百分点。三是基金监管安全到位。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和监管体系,扎实开展“三项行动”和“四项治理”工作,查处违规重复领取社会保险待遇、骗取就业培训补贴550人次,追回社会保险基金和就业专项资金140万元,切实维护了基金安全。 (四)区域人才高地建设
6、迈上新台阶。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区人才总量突破6万人。一是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出台了全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全年公开招录行政事业人员570名,引进各类人才500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100名,市级部门下派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人,招录选派大学生村官100名。二是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正阳工业园区管委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挂牌,送审教育、工程、经济等副高级以上职称94名,职业技能鉴定合格1000名,中高级占比达到65%。扎实开展专业技术人才支农支教支医工作,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专业人才奖励机制。创建市级继续教育基地,做好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五)人事和分配制
7、度改革取得新成效。一是机关事业单位管理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人员考试招录、职务晋升、考核奖惩、辞职辞退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和岗位管理稳步推进,完成391个事业单位8000个岗位设置及人员聘用。建立面向基层遴选公务员、事业人员和跨部门、跨乡镇交流机制。积极开展“三支行动”,落实“三支”人员240名。大力开展“四清四定”活动,清理党政机关借用人员100名、临时聘用人员660名。二是机关事业收入分配改革有序推进。去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22.8亿元,但支出达47.4亿元,在支出盘子加大,资金吃紧的前提下,区财政增加支出近2亿元,完成行政机关规范第三步津补贴兑现和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巩固规
8、范公务员津补贴成果。调整提高司法纪检系统办案人员岗位补贴,兑现安全、信访工作人员补贴政策,恢复民族地区补贴和技术津贴政策,落实带薪休假、未休假报酬制度。三是加强企业工资分配指导调控。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指导线和工资指导价位,发布2011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和人力资源市场322个工种工资指导价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合理进行工资分配。 (六)劳动关系进一步和谐稳定。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和劳动监察队伍建设,强化工资保障,完善劳动仲裁体制机制,努力促进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大力实施“春暖行动”和“彩虹计划”,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稳步扩大,规模以上企业、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
9、劳动合同签订率均达到97%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和各类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100%。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等专项执法行动,检查职介机构和用人单位780家次,涉及劳动者3.8万人,查处违规违法案件36件,责令补发被拖欠农民工工资680万元,补签劳动合同970份。 (七)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累计争取国市各类项目资金1.2亿元,比上年净增3800万元,其中市级就业专项资金2700万元。基本完成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项目前期工作,新建标准化乡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5个,创建充分就业村(社区)66个,建成农民工服务中心40个。按照“三方协调机制”建立了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
10、员会、园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和30个街道镇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30个劳动保障举报投诉站。成立了社会保险公共业务办公室,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系统实现街道镇乡全覆盖,村(社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真正实现基层有人办事、有阵地办事,为广大老百姓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20xx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取决于:第一,各级党政重视,组织领导有力。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人力社保工作,多次专题调研指导人力社保工作;各级党委、政府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作为“民心工程”和“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组织有力,责任明确,有序推进。第二,坚持以人为本,走民生导向之路。全区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把
11、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任务,每一项政策的制定、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注重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赢得了民心,使社会保障事业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三,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基层基础更见夯实。各街道镇乡、村(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平台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业务流程逐步健全规范,做到了有办事的人、地方和规则,切实夯实了基层基础工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新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纵深推进,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将越来越大。譬如劳动力总体素质较低,结构性就业和招工难问题尚未能有效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有待完善,社会保
12、险基金征缴力度有待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基层公共服务体系薄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在今后工作中逐一加以解决。 二、扎实推进20xx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20xx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开局之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大局,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以创业型城市建设、社会保险征缴扩面、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促进创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专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我们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万人和14万人;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合作医保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万人和45.5万人;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新增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000人以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民参保率分别达到75%、92%。公开引进各类人才400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100名。 分页阅读第1页: 一、20xx年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第2页:要实现上述工作目标,我们要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第7页 共7页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