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801.50KB ,
资源ID:8060048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80600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雨水调节和滞蓄设施的运行模式及规模设计.doc)为本站上传会员【s4****5z】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雨水调节和滞蓄设施的运行模式及规模设计.doc

1、雨水调节和滞蓄设施的运行模式及规模设计秦 祎,李俊奇,王亚婧(北京建筑大学 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4)摘 要:雨水调节和滞蓄是城市雨水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两类技术,但目前对这两类技术的内涵及其概念有时存在误用、滥用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调节和滞蓄的内涵进行了梳理,以调节池和滞蓄池为例,分别对其不同控制目的和出水方式运行模式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基于入流、出流过程线简化模型的设施规模设计方法,以供参考。关键字:调节;滞蓄;运行模式;规模中图分类号:TU9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9-7767(2014)03-0000-00The Ope

2、ration Mode and Sizing of Stormwater Detention and Retention FacilitiesQin Yi,Li Junqi,Wang Yajing1 雨水调节和滞蓄的概念剖析雨水调蓄设施按功能、原理可分为储存(Storage)设施、调节(Detention)设施和滞蓄(Retention)设施3类。顾名思义,雨水储存设施是指在降雨期间储存未经处理的雨水的设施,一般用于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而雨水调节和滞蓄却往往被混为一谈,甚至被误用、滥用,使得现如今国内文献中对调节、滞蓄的阐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对调节、滞蓄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和梳理。国内

3、对雨水调节的概念了解和应用得较多,但对滞蓄尚无系统的定义,关于滞蓄的概念多见于国外的雨水管理手册。为便于系统地了解这两类技术的内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对比分析。如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将调节定义为在雨水径流排入受纳水体之前对雨水的减缓和收集1;密歇根州环境质量部将滞蓄定义为收集雨水并使其缓慢渗入土壤2。纽约州雨洪管理设计手册(2001年版)将雨洪调节描述为收集部分雨水径流暂时储存,随后完全排放(控制排放速率),一般两场降雨之间设施内不会有常水位;将滞蓄描述为收集部分雨水径流并长期储存,设施有明显的常水位3。该手册经修订后(2010年版)对调节、滞蓄重新进行了定义:调节是将雨水径流暂时性的储存在

4、雨洪管理设施中,以达到控制峰值流量和使污染物重力沉降的目的;滞蓄是将降雨就地“保持”,不以径流的方式外排4。此外,许多学者也对调节、滞蓄进行了定义。Harlan Kelly等5认为调节是对雨水径流的“延迟”,滞蓄则是对雨水径流体积的削减。John Argue6将调节定义为短时间储存雨水以削减峰值流量,然后将雨水以一定速率缓慢排入自然或人工建造的河道,使之进入水文循环,这个过程中地表径流量相对不变;滞蓄则定义为长时间储存雨水,且雨水不直接排入河道,而是通过过滤、渗透、蒸散等方式在设施内完成水文循环。Ben Urbonas等7在1993年建立了雨水调节池和滞蓄池的简易模型(见图1),他们认为两者的

5、主要区别是调节池底部有出水口,故雨水最终会被排空;而滞蓄池的出水口处设有阀门,只在对设施进行维护时才将雨水排空。车伍等8在此基础上从控制目标角度对调节、滞蓄设施进行了分类,认为雨水调节设施通常是对重现期较大暴雨事件的峰值流量进行调节、削减;雨水滞蓄设施主要是对径流雨水进行储存、蓄渗以达到削减径流排放量、控制水质、收集或补充地下水等综合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主要针对重现期较小的降雨事件,并改进了Ben Urbonas等的简易模型,为滞蓄池加入了下渗和蒸发过程。 a)调节池 b)滞蓄池图1 Ben Urbonas等建立的雨水调节池与滞蓄池简易模型图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不同年代人们对调节、滞蓄的认识不

6、同,从不同角度分析也会有不同的阐述,最普遍的观点主要是从以下3个方面对调节、滞蓄设施进行辨析的。1)雨水径流在设施内的停留时间:一般认为调节设施是暂时性的储存雨水,滞蓄设施则是长期的储存雨水。2)对雨水径流的控制效能:一般调节设施以削减峰值流量为主要目的,滞蓄设施则兼具削减峰值流量、削减径流体积和改善水质等功能。3)对水文条件的影响:相较于调节设施,滞蓄设施增加了雨水的下渗和蒸发过程,定性的讲,滞蓄设施使雨水的水文循环更接近自然状态。在研究不同地区政策性文件中的定义及部分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以阐明调节、滞蓄各自的特点为宗旨,笔者对调节、滞蓄的内涵总结如下:调节是指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

7、,以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一般不减少排放的总量;滞蓄是指在降雨期间滞留和蓄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的入渗、蒸散和收集回用。2 我国在雨水调节和滞蓄认识及应用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建设了一批雨水调节池,从控制效果来看,偏重于削减峰值流量、防治内涝,对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的贡献不大,更缺失了调节池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究其原因是对雨水调节和滞蓄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实际上,雨水调节和滞蓄设施在国外应用非常广泛,美国环保局(EPA)在1986年还将调节和滞蓄描述为“最有效和可靠的技术”。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就开始建设雨水调节和滞蓄设施,它们起初用于削减峰值流量,造价低、提供休闲场

8、所等成为它们能快速推广的重要因素。70年代后,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促使了调节和滞蓄设施设计上的改进和完善,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程度的水质改善功能(见图2)。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调节和滞蓄设施已经发展成具有削减峰值流量、改善径流水质、提供休闲场所等功能的多功能设施,并且经过可靠的设计它们还能具备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图2 调节和滞蓄设施功能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涝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单一功能的雨水设施往往不能解决当前面临的全部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多功能的城市雨水系统。调节和滞蓄作为“最有效和可靠的技术”理应受到重视

9、和推广。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我国应加强对调节、滞蓄的理论及工程应用研究,改进并完善现有调节设施的设计方法,使之朝多功能设施方向发展。3 调节和滞蓄设施的运行模式及规模以调节池和滞蓄池两类典型设施为例,按照两类设施的目的及出水方式不同,可将其运行模式概括为以下几类9。3.1 调节池1)以削减峰值流量为目的,出水采用单泵提升或多泵联合提升方式。此类调节池多用于下穿式立交桥等低洼区内涝防治。采用多泵联合提升,通过调节泵组的流量来提高峰值流量到来时调节池的外排流量,相比于单泵提升方式可减小设施容积(见图3),降低工程造价。但泵的增加同时也会带来设备费用的增加,故应综合考虑泵站和调节池的成本效益,结合水量

10、平衡分析,优化调节池规模。a)单泵提升 b)多泵联合提升图3 出水方式为泵提升的削峰调节池的规模计算简化模型2)以削减峰值流量为主要目的,池底部设有出水口。一般根据设计标准和控制目标等确定此类调节池出水口的结构,其出流过程线在特定降雨情形下是一定的,可联合水文过程线和降雨流量公式计算设施规模,简化模型如图4所示。a)无溢流外排 b)有溢流外排图4 出水方式为底部出流的削峰调节池的规模计算简化模型3)近年来,为解决径流污染控制等问题,在传统调节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其他功能。如在调节池前面通过分流等手段对初期雨水进行弃流,实际上形成了“弃流调节”综合池。此类综合池具有削减峰值流量和改善径流水质的

11、功能,出水采用泵提升或底部出水口外排的方式,其运行模式简化模型如图5a)所示。调节池前设有截流设施,负责截流一定厚度降雨下产生的初期雨水径流,通过管道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当降雨量超过预定截流量时,剩余的雨水径流进入调节池。此类调节池的规模设计与前两类调节池类似,但需扣除初期雨水截流量。 a)运行模式 b)规模计算图5 初期截流调节综合池的运行模式及其规模计算简化模型3.2 滞蓄池滞蓄池的运行模式简化模型如图6a)所示。与调节池不同的是,滞蓄池具有下渗功能,故在忽略水面蒸发、植物蒸腾的条件下其出流过程线为下渗速率曲线。滞蓄池一般具有常水位,图6b)中滞蓄池容积为常水位以上的储存容积。a)运行模式

12、b)规模计算图6 滞蓄池的运行模式及其规模计算简化模型以上几种调节池、滞蓄池的规模设计都是基于质量守恒定律,通过计算入流和出流过程线的差值来实现的,计算的基本方程7为: 。 (1)式中:为所需容积;为从蓄水开始计算的时间;为入流过程线与出流过程线下降段相交时的时间;为入流流量;为出流流量。当设有溢流口时,上式所得容积需扣除溢流量。4 结语雨水调节和滞蓄是城市雨水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不同的概念,针对目前对这两个概念误用、滥用的问题,笔者分别梳理了调节和滞蓄的内涵,以期阐明调节和滞蓄的不同之处。又以调节池和滞蓄池为例,按目的和出水方式对调节和滞蓄设施的运行模式进行分类,并给出了基于入流、出流过

13、程线的设施规模计算方法的简化模型,为这两类设施规模的确定提供了一种实用便捷的方法。参考文献:1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Low Impact Development A Guidebook For North CarolinaS. North Carolina Cooperative Extension, 2009.2Dave Fongers, Jerry Fulcher, Land and Water Management Division. Hydrologic Impacts Due to Development:The Need for Adeq

14、uate Runoff Detention and Stream ProtectionS. Michiga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02.3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New York State Stormwater Management Design Manual(Draft)S. Division of Water, 2001.4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New

15、 York State Stormwater Management Design ManualS. 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 2010.5 Harlan G.Kelly, Jack M.Bryck. Understanding the Use of Detention Storage in Stormwater Management:A British Columbia PerspectiveJ. Canadian Water Resources Journal, 1987, 12(1):78-88.6John Argue. Storm drainage

16、 design in small urban catchments:a handbook for Australian practiceM. Australian Road Research Board, 1986.7Ben Urbonas, Peter Stahre. Stormwater: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detention for water quality, drainage, and CSO managementM. PTR Prentice-Hall, 1993.8车伍, 马震. 针对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不同目标合理设计调蓄设施J. 中国给水排水, 2009, 25(24):5-10.9李俊奇, 孟光辉, 车伍. 城市雨水利用调蓄方式及调蓄容积实用算法的探讨J. 给水排水, 2007, 33(2):42-46.收稿日期:2014-03-27基金项目:北京市“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生态技术”学术创新团队项目(PHR201106124)专项资助作者简介:秦祎,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雨水管理方面的研究。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