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沧市二00七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克服了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民生问题明显改善,社会更加和谐,实现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完成生产总值(GDP)135.8亿元, 比上年增长12.9,增速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9.3亿元,增长8.3 %;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4.9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
2、成41.6亿元,增长12.6%;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4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占全市生产总值32.5。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6:33.1:30.9 调整为36.3:33.1:30.6。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3.3亿元,比上年增长29.2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95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完成财政总支出38.6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1%,其中:食品上涨13.8%,居住上涨2.3%;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4 %,其中:食品类上涨14.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11.0 %,其中:饲料上涨29.6%,化学肥料上涨9.3%。 临沧市三次产业
3、构成情况2006年36.00%33.10%30.90%2007年36.30%33.10%30.60%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各级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户的经济利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动下,农业生产经营条件进一步改善,优质农产品生产、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产业发展、冬季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基础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完成农业总产值7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 主要农业产品产量如下指标名称单位2007年比上年粮食总产量吨 720028 -0.7油料产
4、量吨 10488 -26.8甘蔗 吨4868003 19.8茶叶吨 44333 26.4烤烟吨9712 10.4 绿化造林面积公倾 139060 296.0林园水果吨 101332 11.6紫胶 吨 630 34.9 橡胶吨 17852 8.5 核桃吨 23442 17.9牛出栏万头 9.24 13.2猪出栏万头 112.78 7.2羊出栏万只 18.41 11.5肉类总产量吨 104502 5.2牛奶吨 1473 -10.1 禽蛋吨 3082 12.1可持续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1221万瓦特,比上年增长19.2;大中型农用拖拉机达16304台
5、,比上年增加3735台;小型农用拖拉机 14435台, 比上年增加1114台 ;农用排灌机械动力639万瓦特,比上年增长4.9;累计有效灌溉面积达82990公倾, 比上年减少1010公倾;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34270公倾,农业生产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乡镇企业稳步快速发展。全年完成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63.49 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实现增加值17.53 亿元,比上年增长23.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第一批实施的100个“三村”建设示范点各项工作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的100个重点村完成投资8.7亿元,“十四个一”建设指标得到扎实推
6、进。200个村的村容村貌得到重点整治,6400户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有序推进。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不断加大,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得到改善。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发展加快,经济效益提高。各级各部门以工业兴市为目标,认真贯彻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工业技改力度进一步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完成工业增加值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7。 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指标名称单位2007年比上年原煤 万吨 34.5 -1.5发电量(含漫湾) 万千瓦小时 693825 13.9成品糖吨 529409 58.6
7、精制茶叶 吨 25659 9.7机制纸及纸板吨 3034 -10.4饮料酒 千升 35412 -14.3酒精吨 43998 77.9精制食用植物油吨 1613 -11.2水泥吨 536051 0.3砖 万块 19919 -9.7锌吨 15410 42.0 白酒千升 16176 0.4啤酒千升 18852 -11.52007年, 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13 个,实现总产值24.79亿元,比上年下降6.7 %,其中国有及国有空股企业实现产值2.54 亿元,比上年下降 17.3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149.7 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4 %,房屋竣工面积75.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9.6%。
8、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提高投资质量,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05 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 6.64亿元,下降18.9 %,农村私人建房投资5.26 亿元,增长55.3 %。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实现增加值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公路建设成效明显,客货运输发展平稳。年末全市通公路里程13678 公里,拥有民用汽车29307辆,完成货运量 1927万吨, 增长11.1 %,货物周转量119943万吨公里, 增长 10.6, 客运量612万人
9、,增长6.8, 旅客周转量 73223万人公里,增长5.4。航空客运量快速增加,客座率提高。全年航空客运量完成14.56 万人次,增长22.7 %,客座率达到77.15 %,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了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5.2 万元,比上年增长40.9, 固定电话发展到23.44万部(含小灵通),比上年末增长3.8,移动电话用户达58.13万户, 比上年末增长70.7,固定电话普及率9.9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24.5部/百人,互联网入户数达4.74万户,比上年增长83.7%。 六、国内贸易 城乡市场稳中趋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4亿元,比
10、上年增长16.3,其中:城市市场增长16.1,农村市场增16.5;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2.9%,住宿餐饮业增长34.4%,其他行业增长 11.6%。 七、对外贸易、对内对外开放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完成进出口总额4.36亿元,(含边民互市)比上年增长21.1,其中:进口总额达1.68 亿元,比上年下降8.5,出口总额达2.68亿元,比上年增长51.9。 在“招商引资”工程的强有力推动下,对内对外开放又有新发展。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13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倍,实际利用外资1385.9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倍。共签订和实施国内合作项目190 个,项目投资协议资金达189.28亿元,
11、实际到位资金25.57亿元,比上年增长31.1%。 旅游产业稳步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249.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8,其中: 接待海外旅游人数26.41万人次, 比上年增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43亿元, 比上年增长7.2。创外汇收入2641 万美元, 比上年增长17.5。八、 金融、保险业 金融系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 金融风险意识增强,运行稳健。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14.89亿元,比年初增长22.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2.77亿元,增长11。年末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98.36亿元,比年初增长 6.6,其中:短期贷款增长22.2,中长期贷款下降5.6,
12、货币净投放量14.33亿元, 比上年增长6.6,年末货币流通量为 45.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1。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各种保险收入2.13亿元,比上年增长31.5,赔偿支出1.37亿元,比上年增长67.5。 九、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 科技工作进一步强化。 全市安排科技三项费用191.5万元, 共实施科技项目63 个,创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9个,全国科普示范县3个,有效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截止年底, 成立市县级学会、协会、农研107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653 个,全年举办科普讲座101次,听讲人数达1.8万人次,举办科普展览10场,参观人数达3.9万人;实用技术培训4.
13、9万人次,招收“农函大”学员0.33万人;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拥有各类学校3047所,其中:高等学校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0所,普通中学128所,小学2840所(含教学点), 特殊学校1所, 幼儿园57所。在校学生人数38.58万人, 专任教师2.02 万人。全市实现“两基”目标,以县区为单位普九地区覆盖率达93.68%,“两免一补”全面实施,职业教育得到加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挂牌成立、市第一中学搬迁建设进展顺利,教育体系不断健全,教育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拥有综合档案馆9 个,文化馆9个,图书馆9个,馆
14、藏图书56万册;艺术表演团队7个,表演场所1个,电影队60个,印发临沧日报356万份,比上年增加了54万份。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拥有电视转播发射台11座;卫星收转站151797 座;广播覆盖率达90.5,比上年提高6.01个百分点; 电视覆盖率93.85,比上年上升0.74个百分点。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以“全面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全市共组织了健步走、大众广播体操等23项体育活动,参加人数达到70.4万人。参加了云南省5个项目的年度比赛,共获金牌2 枚、银牌1枚、铜牌2枚。 卫生公共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广大农民提前享受到了新型合作医疗所带来
15、的实惠,全市建立合格村卫生室186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172万人,参合率到达87.54%。有效缓解了广大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防治艾滋病及控制霍乱、结核病为重点,全面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十、 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事业整体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完善。城镇低保工作进一步健全和规范,提高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2687户,人数达到4.5万人,发放保障资金5175万元,共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9万人,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6179万元。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全面落实,全年
16、发放五保供养补助金561.5万元,确保了9781人五保户的基本生活费。积极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全年开发就业岗位 1.44万个,新增就业1.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4%。全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5万人,增加农民收入3.8亿元。扶贫工作以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促进低收入人口增收为目标,加大扶贫力度,全年有6.1万人脱贫。 十一、城市建设、资源和生态建设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年末成镇人口64.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7.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园林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镇规划体系、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逐步健全和完善,城镇对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 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
17、大。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39060公顷,比上年增长2.96倍;退耕还林553公顷。 十二、人民生活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单位在岗职工年均工资为18263 元,比上年增长12.6%;据抽样调查: 农民人均纯收入 2001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比上年实际增长15.9%,是近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43元,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比上年实际增长8.4。 十三、人口与计划生育2007年,人口出生率为13,比上年低 0.2个千分点,死亡率为7.2,比上年高1.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5.8,比上年低1.21个千分点。 年末常住人口为236.8万人,比上年增加0.02万人。计划生育率为96.73,综合节育率为87.74。 注: 年末常住人口数为全国1%的抽样调查推断的常住人口数,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建筑业产值、非公经济增加值、脱贫人口等数据为快报数据,发电量不含大朝山电站数据。 临沧市人民政府统计局 13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