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伶官传序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欧阳修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2.疏通全文,积累重要实虚词: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组告,抑,忽微,逸豫。 虚词:于,为, 多义词:与,归,易,告。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都曾学习过孟子的一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汉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历史传承,这种思想已经深深地根植入了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也多以此论道,深明大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劝解人们要居安思危,不要乐以忘忧的千古名作欧阳修伶官传序或【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种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的
2、话,那么,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信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板书标题)】二、相关知识点介绍1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他一生不仅官运亨通,而且是文学家、史学家。史学上编写过新唐书新五代史。文学上,诗词多脍炙人口,传为经典,而成就最大的是在散文方面,他是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欧阳修是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积极倡导为文要内容充实,质地深厚,这也是他散文的一贯风格,由此也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大都
3、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而又简括有法,议论既纡徐有致而又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他写的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著集古录跋尾十卷,开创记录古物(金石学)的风气。有欧阳文忠公集。提问:唐宋八大家都有谁?明确: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一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三苏都受到过他的提携,其中苏轼和王安石又都是他的门生。2释题:本文是欧阳修在些伶官传序的时候作的序言。所谓”伶”就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乐师”,乐
4、师做了官叫做“伶官”。本文故事是基于五代历史中后唐君主李存勖早年励精图治,威震天下,后期贪图享乐,宠信伶人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作者意在奉劝当时北宋的统治者要以史为戒,以天下兴旺为己任,不可好逸恶劳。同样,这篇课文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积极的人生指导意义。三、疏通全文,积累重要实虚词1初读全文,把握大意。2重要实虚词积累。一词多义与 与尔三矢。给 求,无乃尔是过与。读y,通“欤” 陈涉少时
5、,尝与人佣耕。为,给,替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归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回到 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 若水这归下也。归聚,汇聚 易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告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 项伯乃夜驰之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 词类活用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均为动词的使动
6、用法。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特殊句式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笑”。“为”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智勇多困于所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于”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四、作业布置把握全文,初步感知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五、板书设计六、教后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2.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3.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教学过程:一、学情检查1默写相关名句满招损,谦
7、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2翻译句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二、分析全文,研习议论结构。1.通读全文,判断文体,并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明确】史论文。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或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板书)作者开篇点题,直抒胸臆,提出自己的观点。2这句话的重点落到了那两个字上?【明确】 “人事”,盛衰在于人事。有论点当然还不够,接下来作者势必要给出佐证。(翻译)3阅读第一节,可以推知
8、本文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理论的依据是什么?【明确】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论证。4所以评论唐庄宗,是全文的重要内容。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明确】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912
9、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5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6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 “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7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8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9这一极盛到极衰
10、,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10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11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12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小结: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
11、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13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写作目的)三、总结: 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还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
12、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四、拓展 兴亡规律 (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五、作业:针对文中提出的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说说你的理解或启示,写一篇议论文。六、板书设计:论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忧劳可以兴国盛(得天下)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叙史:庄宗 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衰(失天下) 身死国灭逸豫可以亡身 历史教训:“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七、教后感5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