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55KB ,
资源ID:8048861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80488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对高中教科书《生物》浙科版问题的商榷.doc)为本站上传会员【s4****5z】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对高中教科书《生物》浙科版问题的商榷.doc

1、对高中教科书生物浙科版问题的商榷江南高中 岳振华 2008/12/12【摘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科版生物学(必修)1存疑商榷。【关键词】浙科版 新教材 84个问题 商榷课本是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订,给教师使用,给学生学习的范本。课本的质量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并且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与成长。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2008年6月第3次印刷,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3是一套好教材,它具有内容新颖、紧扣时代、结构严谨、深浅适中、图文并茂等诸多优点,但美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尚待进一步研究和商榷。1封面“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有误,根据化学和物理原理

2、,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每旋一圈含10个核苷酸对,但封面图示中,每旋一圈却含20个核苷酸对。另外,图示中,嘌呤和嘧啶占的空间比例应该是不相等的,嘌呤占的空间比例比嘧啶大。2封面“细胞结构”图中,核仁图像比例过大,双层核膜与核孔的图像不明显。3前言中逆6行“所有活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构成的,因此生物体都有共同的结构单位。”建议改为:“生物体通常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构成,因此生物体都有共同的结构单位。”因为:(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死的生物体在一定的时间内仍有细胞结构。4前言中顺10行“首先,我们自己就是生物,而且是一种高级动物。”应改为:“首先,我们自己就是生物,而且是一种高级智

3、能动物。”因为:高智能的人类不能与高级动物如哺乳动物相提并论。5P1中的右下角缺“1”页码。6P3顺3行“分子是组成物质的单位,。”宜改为“分子通常是物质的微粒,。”因为:有些物质(如金属)是由原子直接组成的。7P3逆3行“,而水(H2O)在常温常压下是液体、气体或固体”的表述欠妥,因为水(H2O)变成冰(固体)是在低温条件下,不是常温条件下。建议改为:“,而水(H2O)在常温常压下是液体或气体。”8P5逆5行“水作为溶剂,在细胞内的液体、血浆等人和动物的体液及植物的汁液中,都溶有多种多样生物必需的溶质,这些溶质大多是极性分子或离子,如蔗糖分子、镁离子(Mg2)等。”应将文句中的“蔗糖分子”改

4、为“某些糖分子”,因为动物和人的细胞及血液中不含蔗糖分子,来自食物中的蔗糖经消化道蔗糖酶的水解,消化为果糖和葡萄糖后吸收进入血浆和体细胞。植物的汁液中含有蔗糖分子。9 P6逆1行“,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宜改为“,Fe2是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因为:一个血红蛋白分子中只含一个Fe2原子,并不是主要成分。10P10顺1“脂质和糖类一样,都是贮能物质。”应改为:“脂质中的油脂和糖类一样,都是贮能物质。”因磷脂、固醇不是贮能物质。11P12顺13行“肉、蛋、奶、蚕丝、羊毛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有些外观很不相同的东西,却可能是同一种蛋白质组成的。例如,鸟的羽毛和人的头发、指甲就主要由同一种蛋白质

5、(角蛋白)组成的”应改为“肌肉、蛋白、奶、蚕丝、羊毛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有些外观很不相同的东西,却可能是类似的蛋白质组成的。例如,鸟的羽毛和人的头发、指甲就主要由类似的蛋白质(角蛋白)组成的。”因为:(1)肉中的肥肉主要是脂肪组成的,蛋黄主要是脂肪和磷脂、固醇组成的;(2)组成羽毛和人的头发、指甲的角蛋白的分子结构是不完全相同的。12P12顺4行“蛋白质与糖类和脂质不同,通常不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的表述欠妥,宜改为“蛋白质与糖类和脂质不同,通常不是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因为:(1)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氨基酸)在生物体细胞内经脱氨基作用,不含氮的部分参与三羧酸循环,其过程释放大量的能量。

6、(2)肉食动物和以奶类、肉类为主食的人类,能源物质的来源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肪。绿色植物和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包括人类)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从生物界整体来说,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13P13顺二段顺二行“20种氨基酸任意组成的多肽种类实在是数不胜数。假定20种氨基酸任意组成一个含100个氨基酸分子的蛋白质,就将有20100种蛋白质”,建议将文句中的“蛋白质”改为“多肽直链”,因为:(1)“20100种”仅仅是一条多肽直链种类的数据;(2)蛋白质分子可以含14条多肽链,且各自具有特有的空间结构。因此,20种氨基酸任意组成一个含100个氨基酸分子的蛋白质,就将有20100种,而不是20

7、100种。也可以把“20100种蛋白质”改为“大于20100种蛋白质”。14P13逆7行“一般的蛋白质在温度升高后,其生物学活性会降低。当温度超过4050时,其生物学活性就可能完全丧失”的表述欠妥,应将文句中的“可能完全丧失”改为“可能丧失”。因为:(1)有些酶如淀粉酶,40时催化效率最高,但钝化也较快,随着温度的升高,催化作用逐渐消失;(2)地热温泉,有的温度往往超过40,甚至达到60,但有些嗜热性细菌和藻类照常生长繁殖。(3)C4植物的热限温度可达5060。15P13逆4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应改为:“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因为:常见的氨基酸约有20种,但构成每种蛋

8、白质的氨基酸不一定都有二十种。16P16顺1行“核酸共分两种,”宜改为:“核酸共分两大类,”。17P22顺2行“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别的活细胞”以及顺5行“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别的细胞产生的”的表述欠妥,应改为:“在自然状态下,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18P22逆1行“生物体的增大,不是由于细胞体积的增大,而是由于细胞数目的增多。”改为:“生物体的增大,是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相对增大的结果”更为确切。事实上,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体积相对增大)共同进行,使生物生长(生物体积增大)。19P27顺12行“习惯上,人们常把真核细胞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3个部分。植物细胞外层还有细胞壁

9、”表述欠妥,宜改为“习惯上,人们常把真核细胞的结构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3个部分。植物细胞的结构中,外层还有细胞壁”。20P28顺1行“细胞膜又叫质膜(plasma membrane),是将细胞与外环境区分开的界面”宜改为“细胞膜又叫质膜,是将细胞与周围环境区分开的界面”。因为: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衣藻的周围环境是水体等;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的周围环境是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外环境通常是指除血浆、组织液、淋巴以外的环境,外环境与内环境的概念有严格的区分。因此将文句中的“外环境”改为“周围环境”比较恰当。21P30第2、3段中有关“蛋白质”、“磷脂”、“胆固醇”的名称中应加“分

10、子”二字,如“蛋白质分子”、“磷脂分子”、“胆固醇分子”,因为分子是构成生物膜结构的微粒或基本单位。22P34顺13行“由细胞膜包被的细胞内的大部分物质,称为细胞质,其中有各种细胞器和透明、黏稠、流动着的液体。”顺37行“细胞器是真核细胞中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一般有膜包被,如细胞核、等。”以上表述与P27顺12行“习惯上,人们常把真核细胞分为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核3个部分”以及P41顺1行“细胞核是细胞中最大的细胞器,”表述不一致,应当统一。真核细胞的结构分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3个部分的表述传统习惯、透彻明了。如果把“细胞核”归于细胞器,那么动物细胞的结构只有细胞膜和细胞质二个部分,植物细

11、胞也就失去了“原生质层”的概念了。23P36逆3行“叶绿体外面有双层膜,。”建议改为:“叶绿体有双层膜,。”因为:双层膜本身就是叶绿体的结构部分,并不是叶绿体外面的部分。24P37顺2行“刚由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只有很少几个分散的液泡”建议改为:“刚由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只有几个很小分散的液泡”。25P37逆3行“当你伸展手臂或曲膝时,肌肉必须收缩,。”宜改为“当你伸展手臂或曲膝时,有关肌肉必须收缩,。”因为:伸展手臂或曲膝时并不是所有的肌肉都收缩,如:伸展手臂时,肱二头肌相对舒张,肱三头肌收缩。26P38“图214”中,它的每一极染色体数不成对(只有7条),似乎不像一般的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名

12、称:体细胞),而是像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名称:次级精母细胞或第1极体),但从染色体的形态看,如果每极减去或增加一条染色体,似乎像一般的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名称:体细胞)。根据课本知识结构的排布分析,本模式图的含意应该是指一般的有丝分裂后期,建议:在图示的每一极增加(或减少)一条同源染色体。27P41第二段“细胞核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例如,变形虫去掉细胞核以后就不能取食,也不能生长,所以只能存活几天,最终死亡。”建议删去文句中的“最终死亡”,因为:变形虫无论是否去掉细胞核,最终都会死亡。28P42第三段“染色质是细胞核中或粗或细的长丝,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细胞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在染色

13、质中。”建议改为:“染色质是细胞核中或粗或细的长丝,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细胞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在染色质中的DNA分子上。”文句中加入“DNA分子”,更加具体化。29P42第四段“核仁是细胞核中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结构,是由某些染色体的片段构成的。细胞质中的核糖体来源于核仁。”对以上论述提出质疑:(1)每一个细胞分裂周期,染色体一般都要进行一次严格的复制和平均分配,保持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稳定;(2)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改变都会造成细胞变异;(3)一个细胞核中通常含12个核仁。如果“核仁是由某些染色体的片段构成的”,那么每个细胞几乎不可能保持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稳定性,几乎每个细胞都在发生变异。细胞

14、质中含有数以万计的核糖体,如果像课本中表述的“核仁是由某些染色体的片段构成的,细胞质中的核糖体来源于核仁”,那么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岂不是“大乱”了吗?建议改为:“核仁是细胞核中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结构,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30P42逆1行“1所有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建议改为:“所有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动物细胞通常没有细胞壁”。因为:某些海洋低等动物有由非纤维素物质构成的细胞壁。31P43顺1行“2绿色植物细胞有叶绿体等质体,动物细胞没有。”建议改为:“绿色植物细胞通常有叶绿体等质体,动物细胞通常没有。”因为:绿色植物只有绿色细胞有叶绿体;某些低等的原生动物(如:眼虫)是有叶

15、绿体的。32P45顺2行“细胞壁的外面有时还有层荚膜”建议改为:“某些细菌细胞壁的外面有时还有一层荚膜”。因为:许多细菌细胞壁外面没有荚膜,肺炎双球菌有的有荚膜。33P47右下角缺“47”页码。34P50顺1行“ATP是由1个核糖、1个腺嘌呤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的。”建议改为:“ATP分子是由1分子核糖、1分子腺嘌呤和三分子磷酸构成的。”35P51小资料第三行“许多种生物都会发光,有些腐败的鱼或肉上的细菌会发光,。”建议改为:“许多生物都会发光,有些动物腐尸上的细菌会发光,。”36P51小资料第三段第一行“生物发光的直接能源是ATP”与第三行“在有氧的条件下,只要有ATP,荧光素酶就能催化荧光素

16、的氧化而发出荧光”似乎不协调,建议删去第一行“生物发光的直接能源是ATP”内容。参考资料:萤火虫的发光,简单来说,是荧光素(luciferin)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发生的一连串复杂生化反应;而光即是这个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由于不同种类的萤火虫,发光的型式不同,因此在种类之间自然形成隔离。萤火虫中绝大多数的种类是雄虫有发光器,而雌虫无发光器或发光器较不发达。虽然我们印象中的萤火虫大多是雄虫有两节发光器、雌虫一节发光器,但这种情况仅出现于熠萤亚科中的熠萤属(Luciola)及脉翅萤属(Curtos)。因为像台湾窗萤(Pyrocoelia analis),雌雄都有两节发光器,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雌虫为短

17、翅型,而雄虫则为长翅型。萤火虫的发光器是由发光细胞、反射层细胞、神经与表皮细胞等所组成。如果将发光器的构造比喻成汽车的车灯,发光细胞就有如车灯的灯泡,而反射层细胞就有如车灯的灯罩,会将发光细胞所发出的光集中反射出去。所以虽然只是小小的光芒,在黑暗中却让人觉得相当明亮。 而萤火虫的发光器会发光,起始于传至发光细胞的神经冲动,使得原本处于抑制状态的荧光素被解除抑制。而萤火虫的发光细胞内有一种含磷的化学物质,称为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氧化,伴随产生的能量便以光的形式释出。由于反应所产生的大部分能量都用来发光,只有210%的能量转为热能,所以当萤火虫停在我们的手上时,我们不会被萤火虫的光给烫到,所

18、以有些人称萤火虫发出来的光为“冷光”。 至于萤火虫发光的目的,早期学者提出的假设有求偶、沟通、照明、警示、展示及调节族群等功能;但是除了求偶、沟通之外,其它功能只是科学家观察的结果,或只是臆测。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验证了警示说:1999年,学者奈特等人发现,误食萤火虫成虫的蜥蜴会死亡,证实成虫的发光除了找寻配偶之外,还有警告其它生物的作用;学者安德伍德等人在1997年以老鼠做的试验,证实幼虫的发光对于老鼠具警示作用。萤火虫于夜晚的发光行为,以黑翅萤(Luciola cerata)为例,就目前的研究发现,多是在日落后,雄虫开始在栖地上边飞边亮;在雄虫开始活动不久后,雌虫便开始出现于栖地周围的高处

19、(雌虫也会发光,但只有发光器一节,雄虫则有两节发光器),从晚上7点一直到11点半左右,在其栖地可以见到成百成千的萤火虫发光,但差不多在晚上11点半过后,成虫便逐渐停止发光。而且雄虫发光的频率也有变化,并非整晚的发光频率都一样。37P52第二段顺1行“组成液体和气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随机运动,溶于液体中的溶质分子和离子也在随机运动”建议改为:“组成液体和气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随机运动,溶液中的溶质分子、离子和溶剂分子也都在随机运动”。因为:溶液(如蔗糖溶液)中的溶质(蔗糖分子)和溶剂(水分子)同时分别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扩散),并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单独运动。38P53第四段顺25行“当细胞

20、外水分子相对较多,也就是溶液浓度相对低时,红细胞在水中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破裂;植物细胞在水中也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膨胀,但不会像红细胞那样发生破裂,因为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壁。”建议改为“当细胞外水分子相对较多,也就是溶液浓度相对低时,红细胞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破裂;植物细胞也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膨胀,但不会像红细胞那样容易发生破裂,因为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壁。”问题讨论:(1)文句中的开头“当细胞外水分子相对较多,”其含义是“细胞在水中”,因此文句中不必要重复“在水中”;(2)某些植物的薄壁细胞(如:果肉细胞)在清水中浸泡一定的时间也会因吸水而胀破,只不过是不像红细胞那样容易发生破裂。39P

21、54“图34”中,“细胞收缩”宜改为“细胞皱缩”,另外,“质壁分离图像”中没有画上缩小的液泡是有误的。40P55“1制作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内容中选取的材料可以是紫色洋葱外表皮,也可以是紫色的内表皮。撕外表皮易撕破细胞或细胞层重叠,紫色的洋葱内表皮更容易撕取和便于观察,缺点是紫色内表皮材料少一些。41P55逆2行“2植物细胞是否为活细胞,可以根据其能否发生质壁分离来判断,。”建议改为:“2植物细胞是否为活细胞,可以根据其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来判断,。”因为:判断植物细胞是死还是活,是依据细胞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双重生理指标来确定的。42P57“图36”中,“载体蛋白

22、”缺漏指针“”。建议:载体蛋白画成圆形(滚动形),因为载体蛋白通常是一个大分子。43P60“渗透装置示意图”中,E与F的容积应画相同。44P61逆3行“森林里的熊熊大火虽然只是氧分子对纤维素(糖类中的一种)的氧化,。”建议改为:“森林里的熊熊大火虽然只是氧分子对纤维素等有机的氧化,。”因为:(1)纤维素属于糖类已在课本的P9顺35行中提到。(2)森林燃烧不仅仅是氧化纤维素,同时还氧化森林中的各种有机物。45P62顺1行中,删去“但人体不能经受高温”,充入“生物体在生命过程中时刻进行着物质的合成(合成代谢)与物质的分解(分解代谢)的化学变化过程,这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过程都是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进行的

23、。”这样,利于前、后段知识的衔接。46P71顺8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氧化分解,在此过程中获得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这就是细胞呼吸的过程。”建议改为:“细胞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在此过程中细胞获得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这就是细胞呼吸的过程。”47P71逆2行“任何生物体进行的生命活动都需要利用能量。”建议改为:“任何生物体进行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48P72逆5行“无论是木材的燃烧还是细胞呼吸,反应的实质都是纤维或葡萄糖中的碳氧化为CO2,。”应将文句中的“纤维”改为“纤维素”。因为“纤维素”是构成木纤维的分子单位。49P73顺2行“1分子葡萄糖所产生的ATP,其

24、中大部分是在线粒体中产生的,。”建议改为:“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的ATP,其中大部分是在线粒体中产生的,。”50P77逆11行“人、动物和植物在特殊情况下都可以进行厌氧呼吸。”建议改为:“人、动物和植物在特殊情况下都可以进行部分的厌氧呼吸。”因为:有氧呼吸是主要的,厌氧呼吸是少量的,是能量的补充。51P79逆9行“在以上两种厌氧呼吸中,葡萄糖分解产生的乳酸或乙醇,都含有未被分解的能量。”建议改为:“在以上两种厌氧呼吸中,葡萄糖分解产生乳酸或乙醇,因分解不彻底,还有部分能量未被释放。” 52P79逆5行“人体肌肉细胞可以靠厌氧呼吸维持短时间的活动,所产生的乳酸则被运至肝脏再生或葡萄糖。厌氧呼吸只能

25、利用葡萄糖中的一小部分能量,而乳酸再转变为葡萄糖又要消耗能量。”建议改为:“人体肌肉细胞可以靠厌氧呼吸维持短时间的活动,所产生的乳酸可以再生成葡萄糖也可以继续分解。厌氧呼吸只能利用葡萄糖中的一小部分能量。”问题讨论:(1)细胞中积累的乳酸,大部分经脱H酶的作用,脱去H,转变为丙酮酸,脱下的H被NAD+接受生成NAD2H;(2)丙酮酸+NAD+C2+CO2+NAD2H;(3)C2进入三羧酸循环。一部分丙酮酸转变为葡萄糖。53P79逆2行“所以,肌肉细胞进行厌氧呼吸是一种克服暂时缺氧的应急措施,是为争取时间而消耗较多能量的办法。”建议改为:“所以,肌肉细胞进行厌氧呼吸是一种对暂时缺氧的适应。”54

26、P81逆2行文句中的“乳酸发酵”宜改为“糖酵解”,因为:“乳酵发酵”通常是指微生物(乳酸菌)的厌氧呼吸,人体骨胳肌缺氧,葡萄糖在无氧状况下分解成乳酸的复杂过程称之为糖酵解。糖酵解的产物是丙酮酸或乳酸。55P81“图317”中的“ATP各种生物合成”建议改为:“ATP生物合成等各种生理活动。”56P72与P85需氧呼吸总方程式“C6H12O66O26CO26H2O”与P76“图315需氧呼吸示意图”不一致,建议根据实际,总方程式改为: 酶“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P85光合作用总方程式应根据实际,将“6CO26H2OC6H12O66O2”改为: 光能“6CO212H2

27、OC6H12O66H2O6O2” 叶绿体57P85顺1行“无论是需氧的还是厌氧的细胞呼吸,都以糖为底物”宜改为:“无论是需氧呼吸还是厌氧的细胞呼吸,通常以葡萄糖为底物”。因为:(1)通常情况下,各种糖首先转化为葡萄糖才能进入细胞呼吸;(2)蛋白质水解成的氨基酸脱去氨基后,也可以参与细胞呼吸(三羧酸循环)。58P85第二段顺1行“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一样,也是一个氧化、还原过程。就其总反应而言,光合作用恰好与细胞呼吸相反。”建议改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样,也是一个氧化、还原过程。就其总方程式而言,光合作用恰好与呼吸作用相反。”因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不是简单的逆转反应。59P86顺2行及逆6行

28、,文句中的“糖”建议改为:“葡萄糖”,因为:葡萄糖通常是光合作用的初产物和呼吸作用的底物。60P86顺5行“,光合作用则全部在叶绿体中进行。”建议改为:“,光合作用则主要在叶绿体中进行。”因为:有些生物如光细菌没有叶绿体结构,只有类囊体结构和光合色素,同样能进行光合作用。61P86顺6行“细胞呼吸是分许多步骤进行的。光合作用比细胞呼吸更复杂,并不像上面的方程式所表示的那样简单。”建议改为:“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并不像上面的方程式所表示的那样简单逆转,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因为:(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是分许多步骤进行的;(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哪一个复杂很难衡量。62P86逆二段“光合作用分两

29、个阶段进行。在这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直接需要光的,称为光反应;第二阶段不需要光直接参加,是二氧化碳转变成糖的过程,称为碳反应。以前称第二阶段为暗反应,但现代研究表明,这种叫法并不准确。因为:在黑暗环境中,碳反应只能进行极短的时间,只有在有光条件下碳反应才能持续地进行,而光反应中的许多反应也不需光的参与。”这段内容修简为:“光合作用分两个阶段进行。在这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直接需要光的,称为光反应;第二阶段不需光直接参与,是二氧化碳转变成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碳反应(以前称暗反应)。”文句中的“因为在黑暗环境中,碳反应只能进行极短暂的时间,”的表述,易使学生误认为暗反应只能在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再说

30、,P93中对碳反应已作详细的说明,不必重复。63P86下段及P87上段中的“NADPH、NADH”应改为“NADP2H、NAD2H”。(参考以下小资料)小资料:辅酶I(NAD+)和辅酶(NADP+)都是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NADP+)多一个磷酸,结构式如下:NAD+和NADP+在生物体内和酶蛋白结合时,可以接受某些底物的氢(H+和电子),再传递给其他受体,他们传递H+和电子的作用,主要由尼克酰胺(吡啶)基团来完成。当吡啶核苷酸脱氢酶类催化代谢物脱氢时,脱下来的二氢原子即为NAD+(或NADP+)所接受,一个氢原子直接加在吡啶环中与N对位的C原子上,另一个氢原子则中和吡啶环中五价N的正

31、电荷,使成为三价N,同时生成一个游离的质子(H+)中和磷酸根,而使NAD+(或NADP+)还原为NAD2H(或NADP2H),反应如下:在P75柠檬酸(三羧酸循环)中,有关“NADH”都应改为“NAD2H或NADH2”,在P86、P87、P89、P90、P91、P92、P93、P103中的“NADPH”都应改为“NADP2H或NADPH2”。64P87逆21行“1用新鲜的菠菜叶(或刺槐叶等)放入4050的烘箱中烘干,粉碎后取2g干粉放入研钵中,加入少许SiO2和CaCO2,再加入23ml 95%的乙醇,充分、迅速研磨成匀浆。”建议改为:“1用新鲜的菠菜叶(或刺槐叶等)放入4050的烘箱中,烘干

32、后立即取出并迅速粉碎,取2g干粉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CaCO3和石英粉(或干净的细石砂),再加入23ml 的丙酮,充分、迅速研磨成匀浆。”因为:(1)叶绿素易氧化,烘干、研粉的时间不宜过长,必须迅速;(2)丙酮溶解叶绿体中色素的性能比酒精强,滤液更浓稠,使层析后,四条色素带更清晰。(3)经清洗的细沙粒完全可以代替SiO2,且不影响实验效果,取材方便,经济实惠。65P87“图318”及P102“光合作用过程”图解中碳反应的产物应加“水”字。66P89顺1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光能被转变为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建议改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光能被转变为ATP中的化学能,并形成还原型的

33、辅酶(NADP2H)”,因为:NADP2H是强还原剂,辅酶不是能源物质。67P89逆2、逆1行“叶片中胡萝卜素的颜色常被叶绿素掩盖。深秋气候变冷,叶绿素的合成速度变慢或停止,胡萝卜的颜色显露出来,于是叶片变黄。”以上文句中的胡萝卜素应改为:“类胡萝卜素”。68P90逆1行“光系统I中被激发的电子则由来自光系统II的电子来补充。”应改为:“光系统I中被激发丢失的电子则由来自光系统II的电子来补充。”69P91“图321”中“HNADP”应改为:“2HNADPNADP2H”。70P96顺1行“温度高则酶的活性减弱或丧失。”宜改为:“超过最适温度之后,随着温度的增高,光合酶的活性逐渐减弱甚至丧失。”

34、71P103第四段逆2行“二氧化碳被还原为糖的过程称为卡尔文循环,此循环所需能量来自光反应所产生的NADPH和ATP。”建议改为:“二氧化碳被还原为糖的过程称为卡尔文循环,此循环所需的能量和强还原剂分别来自光反应所产生的ATP和NADP2H。”72P103逆1行“光合速率受到光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建议改为:“光合速率受到光强度、温度和二氧化化碳浓度等因素的影响”。73P104中的左下角缺印页码“104”。74P104顺1行“任何生物体都是从一个单细胞开始的。”建议改为:“生物体一般都是从一个单细胞开始的。”因为:(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植物的营养器官(如根、茎、叶)可发育为一

35、个完整的植物新个体;(3)某些动物(如水螅)的芽体发育成熟后可脱离母体独立生活。75P105第二段顺2行“每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一个有丝分裂期(mitosis phase,简称M期)和一个分裂间期(inerphase)。”宜改为:“每一个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包括一个分裂间期(inerphase)和一个有丝分裂期(mitosis phase,简称M期)。”因为:细胞有丝分裂周期是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时开始的,也就是细胞分裂间期的G1期开始的,因此,应把“分裂间期”排在文句之前,“分裂期”排在文句之后。再说,本页内容是指“有丝分裂”。76P105“图41细胞周期”应改为“图41细胞有丝分裂周期”。本图示中

36、的“S期DNA合成”改为“S期DNA复制”更为具体。77P107顺34行“为了便于描述,常将有丝分裂分为4个时期,即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应改为:“为了便于描述,常将有丝分裂周期的分裂期分为4个时期,即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78P107顺2段“在间期时,由于DNA复制及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已将核中的染色体复制,不过由于它们仍处于松散的染色质状态,显微镜下看不到什么结构,染色体与染色质是同种物质。”建议:文句中的“松散”改为“细丝状”,因为:“细丝状”表示每条染色质是连成一体的细而长的丝,增强了文句含义的严密性。79P107第三段“当间期细胞进入前期时,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出现

37、。染色体是染色质丝经螺旋缠绕而形成的,有特定结构,有特定数目,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在前期染色体变短变粗。”建议:删除文句中的“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实验证实:在显微镜下观察,前期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比较模糊的,只有在中期和后期才是比较清晰的。80P114逆2行“高等动物的受精卵第一次分裂所形成的两个细胞,仍具备这种全能性。例如,两栖类和哺乳类的这两个细胞,都可能分别发育成为一个个体。”建议改为:“人和某些高等动物的受精卵第12次分裂所形成的24个细胞,仍具备这种全能性。例如人和某些哺乳动物的这24个细胞,都可能分别发育成为一个个体。”因为:(1)同卵双胎、同卵四胎以及牛胚胎分割

38、实验就证明了这些最初分裂出的细胞的潜能(全能性)。(2)文句中把蛙列入高等动物欠妥。81P115“图48蛙的核移植实验示意图”中,蝌蚪的肠细胞核移植,细胞核没有单独画出,而是把圆柱形肠细胞改画为圆球形的细胞。应删去图像中的细胞膜与细胞质,只剩细胞核。82P115第三段“上面说到的动物的体细胞不表现出全能性,其原因是受到了细胞内物质的限制。”建议改为:“上面说到的已分化的动物的体细胞不表现出全能性,其原因是受到了原细胞细胞质内物质的限制。”因为:(1)已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能发育成完整的动物个体;(2)实验证明:用紫外线将蛙卵中的核破坏,然后将蝌蚪肠细胞的核移到该蛙卵中,结果有些被移植的卵发育成了

39、正常的蝌蚪。多莉羊的克隆成功也证明了动物体细胞不表现全能性,其原因是受到了原细胞细胞质内物质的限制。83建议删除第一章中的第一节“分子和离子”内容,保留“元素”和“同位素示踪”内容,因“分子和离子”内容有关知识过于简单,不必列入高中生物教材。84第三章“细胞呼吸”及“光合作用”有关内容难度过大,建议按照人教版2004年5月第1版类似模式编排,有关“三羧酸循环”、光反应中的“光系统、光系统”等内容作为学生课外阅读资料。参考文献:1辞海(生物分册)第一版第3次印刷,上海辞海出版社,19812作物栽培学杭州大学生物系,1976.123生物化学杭州大学生物系,19794植物生理学杭州大学生物系,19795生理生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6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