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泗县双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卷(阅读题 共67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
2、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关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从“有”到“无”,诗人的智
3、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诗人注重“隐”。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
4、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5、此时无声胜有声”。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2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D老子说:“大巧苦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
6、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 极高的技巧。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
7、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
8、封之”中的“函”用法不同的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C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夜缒而出,见秦伯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若属皆且为 所虏D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B太子丹面对强秦,急起奋发
9、,图谋保卫国家。但他却又说不希望樊将军为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而牺牲,这表现了太子丹性格中虚伪的一面。C樊於期为解燕国之围,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可见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亦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D荆轲沉着勇敢地私下会见樊将军,动之以情,晓之以义,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由此可见,荆轲工于心计,善于言辞。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分)(1)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3分)(2)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3分) (3)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项羽 (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
10、,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 江君自知。8简析本诗的表达技巧。(4分)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1) 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语录)(2)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3)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5)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三、(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遥想荆轲 我想,两千多年前的易水,一定是清澈浩淼;我想,两千多年前的易水河畔,一定是人迹罕至,荒草离离。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比现在冷得多的秋日,一群
11、真正的男子汉来到这里,他们将揭开一个震撼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悲壮故事的序幕。我想,荆轲不一定十分高大,一袭考究的古代礼服,使他应该像个书生。同行的秦舞阳也许显得更为威武,但眉宇间肯定没有荆轲那样的大度与豪气。易水汩汩而流,水边秋风萧瑟。在白衣白冠的送行者们的簇拥下,荆轲,就像是一朵巨大的白花的花蕊。这里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必定死去,无论他是失败还是成功。都知道这个书生一样的勇士将要对抗的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是驾驭那个国家的不可一世的帝王。尊贵的太子丹早已经哭得像个泪人,高渐离的筑声只能是一声声的呜咽。这群白衣白冠的人们在为一个活人送葬,而这个必将死去的人是他们唯一的希望。我不知道此时的荆轲,心中是否存有
12、一丝恐惧。可我听得出他留下的歌声慷慨激越,看得到他远去的背影从容潇洒。不难想象“环柱而走”的秦王是怎样的一种狼狈。手执利刃的荆轲雄姿英发,像是在追杀一个血债累累的逃犯。瞬时间,一个帝王的尊贵与威严被一个平民的勇敢击得粉碎。于是,庞大的王权统治的金字塔,就在一个平民的勇气下瑟瑟颤抖;于是,一个平民的生命与一个帝王的生命,在一对一的角斗中实现了真正的平等。“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也许,荆轲更爱读书,而不是击剑;也许,荆轲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武士,而只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也许,仅仅是一种偶然。历史,终于成了我们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看到的这个样子。王宫大殿的地板上洒满了荆轲的鲜血,他的脸色由于失血过多而显
13、得苍白。但“身被八创”,已经变成一个血人的荆轲依然在“倚柱而笑”。他笑那个不可一世的帝王,笑那些丑态百出的群臣,笑那些杀人工具般的武士,笑那些林立的刀剑!这是一种怎样奇绝的笑容啊!面对着死去的荆轲,秦王“目眩良久”。我不知道,这位未来的始皇帝此刻在想些什么。但他应该知道,人与人是平等的。一个平民的勇敢,就足以撼动他自以为传之万世的强大帝国。“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在易水边渐渐远去的荆轲走 上了一条不归路。他的前面是死亡,但那也是生命的辉煌,生命的永恒!11请分点概括作者遥想荆轲的内容。(6分)12为了表现荆轲的形象,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衬托手法,请加以分析。(6分) 13从语言
14、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两个句子。(6分)(1)在白衣白冠的送行者们的簇拥下,荆轲,就像是一朵巨大的白花的花蕊。(2)他笑那个不可一世的帝王,笑那些丑态百出的群臣,笑那些杀人工具般的武士,笑那些林立的刀剑!1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他的前面是死亡,但那也是生命的辉煌,生命的永恒”这句话的理解。(8分)第卷(表达题 共83分)四、(23分)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惆怅(chn) 百舸() 斑斓(ln) 失其所与(y)B颓圮(p) 漫溯(s) 浣溪沙(hun) 变徵之声(zh)C浙江(Zh) 冰屑(xi) 几束(sh) 数目项王(shu )D创伤(chun ) 瞋目(zhn)
15、 戮力(l ) 和而歌(h)1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 赋予 讴歌 书生义气 娓娓动听B彷徨 飘泊 箭拔弩张 沧海桑田C扭捏 哀怨 神采飞扬 轻歌曼舞D挥诉 愤懑 激扬文字 满目疮痍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景点涨价如果超过广大游客的承受能力,将很可能是一种慢性自杀,景点则成了游客望尘莫及的“城市精品店”。B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C当年他独闯关东,筚路蓝缕,硬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创下这份家业的。D一些网络歌手一夜成名的现实“深深地”刺激了一些人,导致了网络音乐创作鱼龙混杂,
16、低俗之风泛滥。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会议围绕充分发挥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健全了学生信息源组织机构,布置了今年评教评学的主要工作。B团购是一种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传递团购邀约,进而将众多消费者联合起来,以加大与商家的谈判能力,来求得最优的价格。C7月1日起,我省新农合住院按病种付费改革试点将在全省县级以上医院全面启动,由新农合基金对试点病种实行“打包付费”,参合病人按定额标准承担固定自付比例。D7月8日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中央名义召开的第一次水利工作会议,是继今年中央1号文件后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对水利工作作出
17、部署的重要会议。19下面一段文字后的四个选项中,最能准确概括文字内容的一项是(3分)( ) 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婆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A佳友疏竹 B疏竹情思 C疏竹之美 D疏竹成趣20把下面的长句转换成几个语义连贯的短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愿意)(8分)左传是一部善于描写战争、描
18、写大场面,善于刻画细节,善于描写人物,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鲜明个性的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五、(60分)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在匆忙前行的人生路上,我们总会驻足回望,回望那曾经让自己欢笑过、痛苦过,并且难以忘怀的经历。你是不是时常有内心冲动,要追忆似水流年,记下那些铭刻于心的人和事?请结合自身经历,以“回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参考答案:一、1、D(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2、C(“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不妥,“寻言”应该是“能够写出好诗”的必要条件,可改为“只有善于寻言才能写出好诗”。) 3、A(“文理能通、修饰能工”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
19、。)二、4A 5D 6B 7(1)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倒装1分,“购”1分,句意1分)(2)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而伤害长厚之人的诚意(“以”1分,“长者”1分,句意1分)(3)然后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然则”1分,“而”1分,被动1分,句意1分)8对比。诗中拿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体现了诗人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9诗的前两句通过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表现了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只有到乌江畔,到时也是后悔,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10(1
20、)见贤思齐焉(2)衡阳雁去无留意(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4)皆白衣冠以送之(5)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三、11(1)易水相别的悲壮(2)廷刺秦王的勇武(3)行刺失败后的凛然12(1)易水河畔荒凉的秋景烘托了场面的悲壮;(2)轲的书生形象与他自身豪气的对比;(3)秦武阳的威武衬托了荆轲的豪气;(4)送行者的悲伤与荆轲从容的对比;5)秦王的狼狈与荆轲的雄姿英发的对比。这些对比、衬托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勇气过人、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评分标准:能答出三处对比得4分,点出作用2分,没分点回答、层次不清的4分以下。)13(1)比喻;通过独特的视角形象地写出了众人送别荆轲的场面。(2)排比;表现了荆轲对暴秦的蔑
21、视,为国家而死的凛然。(点出手法,指出表达效果及内容即可)14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这是一个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这句话是作者对荆轲这一形象的高度颂扬。(评分标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语言简明、连贯,说出荆轲形象的意义及作者对荆轲的评价即可。)15B(A斑斓ln,C浙江Zh,D瞋目chn) 16C(A“书生意气”,B“剑拔弩张”,D“挥斥”)17C(A项 望尘莫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B项 “津津乐道”已经包含了“说”这一动作,所以放在这里后面接着“谈论着”是不恰当的,改为“兴致勃勃”比较好。C项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D项 鱼龙混杂:比喻各式各样的人混在一起,难分好坏。)18C(A成分残缺,在“学风建设”后加“等议题”。B成分残缺,应在“来求得最优的价格”后加上“的消费模式”。D多重定语语序不当,“第一次”调至“以中央名义”前。)19B(这个段落,使用了两组并列关系的句群,共同说明了一个意思,即:疏竹带给人的无限情思。)20左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它善于描写战争、描写大场面,更善于刻画细节,善于描写人物,而且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鲜明个性。8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