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53.50KB ,
资源ID:7955449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79554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教案.doc)为本站上传会员【s4****5z】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教案.doc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教案一、单元整体分析(一)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书体例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从全书编排可以看出,本册教材诗歌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而散文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散文的几个基本特点。三个单元分别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三方面入手,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处在诗歌

2、之部与散文之部的衔接点上,还肩负着从诗歌学习向散文学习的过渡和区分诗歌、散文特点的重任。1 了解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有助于从宏观上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来衡量这几篇文章,从而认识他们的教学价值,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顾名思义,这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比较体味诗歌与散文在“形象”创设上的不同。所以, “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又要引导学生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多样化手段,还要关注形象创设方面散文与诗歌的区别。 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古代的诗歌

3、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诗歌形象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 而不同的散文类别,艺术形象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主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感人的情感。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审美

4、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2 了解本单元几篇课文的文体和内容,有助于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 1 )文体对象方面 本单元所选作品,文体可谓多种多样。既有山水游记类散文,如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又有寓言式的哲理型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庖丁解牛;既有气势磅礴的赋体史论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 阿房宫赋;也有人物传记类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项羽之死和推荐作品西门豹治邺与大铁椎传 。( 2 )文体内容方面本单元所选六篇文章,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既有对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的描写,又有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精湛鲜活的故事场面的精彩叙述。既有对宫廷建筑和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也不乏对生活中普通道理的生动

5、阐述。(二)课程目标在单元教学中的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选修课“诗歌与散文”模块的学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

6、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从中可以看出,具体到古代散文的教学,应该包含这样几个层面。 1. 积累、整合层面。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散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散文名篇。学习古代散文体裁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2. 思考、领悟和感受、鉴赏层面。 阅读古代优秀的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掌握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古代散文的艺术特性。 3. 发现、创新层面。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并给

7、予恰当的评价。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根据课程目标对于选修散文教学的几个层面的要求,我们将本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为:1 强化梳理归纳与积累整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积累相应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知识。2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认识,品味文中精彩优美的语句,使学生体会到古代散文在创设形象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古人的观点看法,发展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三)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1 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 首先,相比刚刚结束的诗歌之部,本单元每篇作品的容量都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其次,本单元七篇

8、文章,内容涉及面广,文体多种多样,不易把握;另有,高二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定量的文言文,但由于文言毕竟不是现代人常态的语言形式,他们的文言语感并不强,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并不多,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很不够。2 学习兴趣可能不够浓厚。 文章所写的内容毕竟与现代生活相距较远,而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学生都很不熟悉,再加上语言文字的障碍,很可能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才不至使整个教学流于简单枯燥的语言文字的简单梳理。 基于上述学情分析,结合教材特点,我们确定教材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教学

9、重点: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疏通文句、梳理文言文语法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欣赏、分析、把握各类文章中创设的鲜活的形象,提高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 指导学生欣赏、分析、把握各类文章中创设的鲜活的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通过对比阅读,把握诗歌、散文在创设形象方面的不同。(四)课时安排建议 本单元拟用 7 课时:过小孤山大孤山 2 课时,庖丁解牛 1 课时,项羽之死 2 课时,阿房宫赋 2 课时。二、课文分析与教学指导过小孤山大孤山一、整体把握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 1170 ) 八月一日 和 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

10、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也是一篇游记散文,写山川景物形象,并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作者船行于长江小孤山至大孤山一段,所见所游,非止一处,为避免重复单调,需要用精彩的变化的笔墨,抓住各处景物特征进行描绘。文中写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写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洛其上,如宝装屏风”,写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写澎浪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写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只寥寥几笔就描绘出鲜明独特的形象。 作者在记述山川

11、景物、名胜古迹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沉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全文共 3 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 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手法上,由于景点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所以,作者注意了景点

12、之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形成了多样性的统一之美;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至于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另一方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

13、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文章主旨: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二、教学指导(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1 预习:对照课下注释,查阅相关资料,自主疏通文意。标记有疑问的地方,等待课上交流。2 课堂学习。先请学生提出预习时存在的语言困难(翻译不一致或不懂的地方)讨论解决。预设:杰然特起 特:特别起:突起突出。如宝装屏风 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宝石。但祠宇极于荒残 于:语助词,不译。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状语后置,若稍以楼观亭榭饰不与江水相乱 乱:混杂、混淆岸土赤而壁立 壁:名词作状语,像

14、墙壁一样疏通文意。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概括文章内容。明确:游记,移步换景,时间顺序; 内容:记游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所见所想。(二)突破重点难点游记散文形象性的体现(一)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第二段并概括小孤山的形象特征。(要求:概括的特征要说明依据,找出原文语句并直译,落实实词、虚词和句式的准确翻译)预设:1 峭拔秀丽 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2 巉然孤起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3 祠宇荒残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总结:游记散文的形象性体现在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

15、山水风物上。(三)思考探究在形象的创造方面,诗文之别体现在何处? 陆游笔下的小孤山孤立峭拔、秀丽却荒残,这孤立峭拔会不会就是孤山得名的原因之一呢?无独有偶,苏轼也有一首写小孤山大孤山的诗(教材 P70 )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可以就同一内容的诗、文进行比较阅读。1 齐读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江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2 画中的长江绝岛恰好就是小孤山和大孤山。题画诗中的大小孤山的形象特征是怎样的?请概括诗中小孤山的形象特点,并说明依据

16、。预设:特点孤立峭拔 依据:处于江中央(孤立),崖崩路绝、乔木搀天(峭拔)特点秀丽 依据: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像新妆的女子一般秀丽)3 这两篇诗文不约而同都表现了小孤山大孤山的孤立峭拔和秀丽的形象特征,创造形象的手法和艺术效果有何不同?可以请同桌同学交换意见,谈谈看法。预设:创造形象的手法散文:对比烘托/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具体描绘/ 碧峰巉然孤起,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诗歌:夸张 /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比喻 拟人 /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艺

17、术效果散文:形象丰富除孤立峭拔、秀丽外还有荒残,描绘真实客观。诗歌:形象突出,运用比喻拟人,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四)总结诗文同写小孤山大孤山,创造形象的不同表现为:文 诗语言形式 舒展自由 凝练工整形象特点 丰富形象逼真 精炼传神创造手段 对比烘托 比喻拟人艺术效果 贴近实际 境外之境庖丁解牛一、整体把握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题目是后来加的。养生主,就是养生的主旨,也就是养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

18、、 尽年。文章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第 1 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 踦,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这一段句式整齐,对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曲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第 2 段第 4 段):记叙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这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 2 段) 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层(第 3 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 第三部分(第 4 段):写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应规律的思想。

19、文章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的主旨。那庄子所讲的养生的道理是什么呢?庄子在养生主中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文章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

20、的。 当然,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今天给我们的启示已经远远超出了庄子当初的命意: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同时,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也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文章艺术特色: 就全文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来看,可以说,庖丁解牛是一篇精美的议论小品。其艺术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文章论

21、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写出只有在长期实践的活动中,注意摸索,积累经验,才能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最后,再拓开一层,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这样层层深入,把道理说得透彻、完善。 2. 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如庖丁论“道”部分的两处对比(解牛三个阶段,良庖、族庖、我),和解牛过程的描写,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

22、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同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3 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写解牛动作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描写,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并且用夸张手法,比拟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写解牛结束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另外,出自本文的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流传至今,仍有活力。二、教学指导(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指导自读。正音正形踦 砉 騞 郤 窾 硎 謋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注意几个难句: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3、。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明确:第一部分(第 1 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第二部分(第 2 、 3 段):通过庖丁自述,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第三部分(末段):借文惠君的话引出养生之道,点明文章主旨。(二)突破重点难点揣摩形象,探究主题揣摩形象 1 、诵读第一段,体会其节奏感,想象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的动作和“砉然”“騞然”的声音。想一想,这一段所描绘的,是怎样一个形象? 明确: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

24、,“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描写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充满艺术气息。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技艺高超的庖师形象。 2 、文章第三自然段对技艺高超的原因作了详细而有层次的介绍,结合课文,找出分别对应“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的文字,想象其情景,体会其境界,进一步感受庖丁的形象。 明确:描写“目无全牛”的文字为:“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目无全牛”描写的是

25、这样一种情景: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描写“游刃有余”的文字为:“依乎天理,批大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有余”描写的是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的情景。 描写“踌躇满志”的文字为:“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踌躇满志”描写的是庖丁把难解之处成功解掉之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描写动刀过程的文字为:“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总结:

26、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深入把握了牛之肌理,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之处,从而能够做到迎刃而解的庖师形象。把握主题 庖丁说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所谓“养生之道”指什么?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通意义的启示? 明确: 所谓“养生之道”是指,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在险恶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小心谨慎,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庖丁解牛之道给人的更具普通意义的启示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

27、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三)思考探究说理文形象性的体现。 哲理性文章的形象性体现在何处? 明确:本文是借寓言阐明人生哲理的文章。寓言形式的使用,增添了说理的感染力,不仅使读者得到认识上的提高,还能获得美感享受。文章有很多形象化的成分,具体体现在: 语言的形象性对庖丁解牛过程的描写,声、形并茂,读来历历如在眼前。文章刻画的庖丁的形象鲜明突出,令人印象深刻。 事例的形象性“解牛”的原理与养生的原理高度一致,能让人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养生”的关键。

28、总结:哲理散文(寓言故事)通过生动的描写、抒情来描摹生动的事例,塑造鲜明的形象,并借以揭示深刻的哲理。项羽之死一、整体把握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愧对父

29、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这些细节使这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文章思路结构: 按照描写的场面,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写垓下被围的困境。垓下之战,项羽首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完全陷于被动地位,被汉军两面夹击,死伤惨重,粮草断绝,在汉军的重重围困下只好闭城坚守。这一段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刻画出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侧面。 第二部分(第 2 、 3 段),写东城快战。其中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的前半部分写项羽的逃亡过程,这部分描写简明扼要,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30、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这一段的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和轻谋寡虑,也写出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而第三段则重点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这一段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行动在突围中斩了一员汉将,第二次行动吓跑了追上来的汉军骑兵将领赤泉侯,第三次行动再次突围,并斩了汉军都尉,杀了数十百人。这三次行动都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也刻画了他的自负。 第三部分(第 4 段),写项羽自刎乌江。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曾经想过东渡乌江,但是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表现了

31、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此文刻画出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项羽诀别美人名骓时的泪水,陷入绝境的宣言,东城突围的声威,乌江拒渡的笑谈,自刎之前的回顾,都令人难以忘怀。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

32、奇的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文章写作特色:1 情节抑扬徐疾,张弛有致。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可以说每一个都惊心动魄。而三个场次之间的节奏变化,更是抑扬徐疾,仿佛一首张弛有致的交响曲。第一场次重在抒情,节奏纡徐,情如悲笳怨笛,以变徵之音形成了呜咽深沉的境界。第二场重在叙事,全用短节奏,进行速度,铁马金戈,声情激越。第三场江畔陈辞,羽声慷慨。“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连用两反诘句,顿挫抑扬,极唱叹之胜。2 细节形象生动,感人至深。 文中用了许多形象生动,蕴涵丰富的细节,其中必有不少出于传闻、揣度,但无不

33、使人感到可感可信、入情入理。第一场景中虞姬悲歌,第三场景中乌江拒渡,赠马赐头,一波三折,全凭细节传神,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在传记文学中,不说绝后,至少空前。清刘熙载艺概所谓“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钱钟书管锥编所谓“马(司马迁)善设身处地,代作喉舌”,都是赞扬他设计的细节情理兼胜,妙合无垠。3 手法多种多样,人物形象丰满。 司马迁在刻画项羽这一个旷世英雄的穷途末路时,是怀着满腔激情的,他运用史实、传说和想象,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对项羽进行多方位的刻画,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让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形象鲜活丰满,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

34、术效果。二、教学指导(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1 自读、质疑、解疑:( 1 )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 )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 )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2 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答疑。( 1 )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2 )教师补充讲解(二)突破重点难点分析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客观评价人物形象1 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第一部分: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第二部分:东城快战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行动描写:三

35、次行动性格特点:勇猛、自负第三部分:乌江自刎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语言描写:天之亡我 无颜见江东父老性格特点:宿命思想、知耻重义2 探究三个问题,分析项羽失败原因 问题一:项羽曾经在彭城之战中以 3 万人马战胜过刘邦的 53 万大军,打了个以少胜多的漂亮仗,“垓下之围”时,汉军共 50 多万人马追击项羽,但项羽此时还有 10 万人马。可见,项羽他还是有机会转败为胜的,但为什么他最终会兵败垓下呢? 问题二:在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中能否找到项羽失败的原因所在? 问题三:当兵败垓下的项羽逃至乌江边时,乌江亭长有船渡他过江,这可以说是他再次起死回生的机会。然而,项羽为什么最终选择

36、了乌江自刎?3 结合“相关链接”,客观评价人物形象( 1 )既然项羽身上有如此多的不足,你觉得他还是英雄吗?你更认可“链接”中谁对项羽的评价?(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杜牧的评价: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 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的评价: 夏日绝句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王安石的评价: 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毛泽东的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2 )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

37、,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要服从于历史评价。4 司马迁是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的? 太史公曰 :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明确:不隐恶,不虚美。赞赏他盖世的功劳,推崇他光明磊落的人

38、格和不屈于人的气概,但也指出他的自负与不自省。(三)比较阅读认识更完整的项羽1 提供资料( 1 )破釜沉舟( 2 )巨鹿之战( 3 )坑杀屠城: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兵,西屠咸阳,在他做出这些残暴行为之时,他就已经失去了逐鹿天下的资格,自古得民心者的天下,是项羽自己将天下百姓推到了刘邦一边。(政治家)( 4 )刘邦、韩信眼中的项羽2 学生完成写作练习:说项羽。(四)思考探究人物传记类散文形象性的体现总结: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阿房宫赋一、整体把握 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文赋是赋的一类,始于唐代,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结果。“文赋”是相对骈文而言的用古文写的赋,也是相对俳赋而言的不

39、拘骈偶的赋。阿房宫赋就是文赋的典型代表。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 (825) 。关于写作缘由,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在阿房宫赋一文中,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文章的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第 1 、 2 段):铺陈描述,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属于“赋”中“体物”的内容。 文章的第一段首先对阿房宫的全貌进行总体性地描述,接下来,作者又对阿房宫的局部进行细腻地

40、描绘,甚至写到人置身其中都会迷失方向,来突出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错综复杂。作者还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写出阿房宫中的歌舞效果。这一段对阿房宫全局的描写笔法简练,对阿房宫局部的描写细腻周到,充分描绘出阿房宫这一宏伟建筑群的精致豪华、富丽堂皇。第二段一方面写宫人们的奢靡生活,另一方面写秦人对珍宝毫不爱惜,到处丢弃。无论是第一段写宫室建筑,还是第二段写美女珍宝,都是为了表现秦始皇的穷奢极欲,为下文论述天下兴亡的道理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 3 、 4 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属于“赋”中“写志”的内容。 第三段将秦始皇和老百姓之间天壤之别

41、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又自然写到暴秦的灭亡。指出秦必亡的命运。最后一段阐明论点:“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对于历史发出无限感慨,“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 ”并且思及未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意在言外,很显然也是在警示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的危机,提醒他要爱惜民力,不要重蹈秦国灭亡的覆辙。文章艺术特色:1 形象化的描写 杜牧的这篇史论性质的赋最终想说明的道理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但是,他并没有用多少篇幅来抽象地说理,而是用相当

42、多的笔墨渲染阿房宫的宫室之华美、生活之奢靡。对于阿房宫建筑群的描写和美女梳妆的描写可谓不厌其烦,细腻精致。仿佛复原了秦代阿房宫的生活,非常形象,如在目前。这些形象化的描写都是有用意的,通过铺张的笔墨写出了秦始皇铺张的生活,把阿房宫写得越穷奢极丽,越能有力地显示秦王朝灭亡的必然性。因此,最终的结论水到渠成。2 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段。 这篇文章文采焕然,使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段,如写阿房宫的占地之广、建筑之高就用了夸张的手法:“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描写楼阁之间的钩连环绕的形势用了比喻:“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描写桥和复道的形态用诘喻 ( 以

43、反诘句的形式来表现比喻内容的修辞方法 )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描写宫中歌舞的感受使用通感:“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描写宫人梳妆和出行盛况的句子既是排比,又是比喻:“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描述六国的宝藏使用互文,“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描写秦人弃置珍宝用比喻:“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述说秦王奢靡的六个句子既是排比,又是对比:“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44、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二、教学指导(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1 查阅资料,了解“赋”这一文体的特征。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文心雕龙 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2 查阅资料,了解阿房宫赋一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 825 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

45、,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3 自读课文,质疑、解疑:( 1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 )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 )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4 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答疑。( 1 )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2 )教师补充讲解。(二)突破重点难点赏析重点段落,探寻文章主旨,鉴赏艺术手法。1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

46、作用? 明确: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