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首氓教学设计(一) 知识与能力1、 了解并掌握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3、 结合注释,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意。4、 理清故事情节,梳理文章层次。学会在对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5、 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二) 过程与方法 诵读、赏析,并熟读成诵。(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教学重难点】反复吟诵,体会作品感情。1、 了解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一、 导入 人对于未来的生活总是充满着美好的期待。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总是无比骨感。当我们期待的生活
2、成为现实却变得面目全非时,你会怎么办?是放弃还是坚守?比如你们的高中生活。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为了进入这所理想中的高中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真正进来之后,生活学习在学校之后,却发现高中生活并不像你们想的那么美好竞争激烈了,学习任务重了,任自己支配的时间不多了这时,你会怎样选择?是顶着重重压力好好学习呢。还是任由自己堕落下去呢?又如爱情。卓文君司马相如那般贫贱不移,梁山伯祝英台那般化蝶相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生死相:这样的轰轰烈烈每个人都期待拥有。可是,当轰轰烈烈变为细水长流,一句白头到老的誓言能抵得住生活的平淡琐碎吗?假如爱情变心了,你是浑浑噩噩还是挥慧剑斩情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几千年
3、钱的诗中的女主人公的生活面目全非时,是如何选择的。三、提问方式介绍诗经。提问:关于诗经,你知道哪些?明确: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首(“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孔子评价诗经为“诗无邪”。韩愈称其“正而葩”,“葩”为华丽有文采之意。诗经按其内容和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指十五国风,共160篇。大部分为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主要为宫廷乐曲歌词,为周代贵族所作乐歌。也
4、有一部分民歌。颂,分为“商颂”“周颂”和“鲁颂”三颂,共45篇,主要为宗庙祭祀的乐歌。其中,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诗经的精华。与屈原的离骚被合称为“风骚”。诗经中诗歌的来源有“采诗”一说,即由朝廷派专人去民间收集各地民歌。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赋,“赋者,铺也”。朱熹称赋即为“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排比。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譬喻、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起兴、起情,通过先言之
5、物的特征而产生某种类似的感受与联想,再引出所要吟咏的主要对象,通常用于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的开头。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比和兴有时很难区分,所以我们一般笼统的称为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风雅颂是诗经的艺术表现形式,赋比兴为诗经艺术表现手法。二、 齐读正音,疏通字词。1、学生齐读 正音 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为二二式,两个节拍。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4、3分钟时间讨论、梳理诗歌字词、内容。 学生梳理文章内容。三、 问题探究1、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恋爱第一章 :许婚第二章 :迎娶
6、婚后第三章 :劝诫第四章 :被弃第五章 :反省第六章 :决绝 决裂很明显,本诗是按照事件发展过程“恋爱婚后决裂”这个条线索展开的。本文为一首叙事诗。 2、叙事诗中人物为主体,本文有两位主人公女子与氓。那本诗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展示成果。明确:通过对比塑造了女子与氓两个人物。女子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子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婚前痴情、专一,沉浸在爱情之中;婚后醒悟到“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
7、脱也”。婚后恋爱、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出女主人公纯真、善良、清醒、刚强(板书)的性格特点。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至于暴矣”。女子和氓的性格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 叙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抒情,本诗是通过何种艺术手法来抒情的?提示:比兴是诗经首创的艺术表现手法。请找出文中比兴的诗句,并体会其作用。小组讨论3分钟。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先以葱茏茂盛的桑树来写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做贪食而快乐的小鸟。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
8、样,一直昏醉不能自拔。藉此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也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喻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由浓到淡。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水再宽也有边岸,沼泽再大也有个边际,可是女子的受苦的生活却似乎没有尽头,这同时写出了女子要与这种悲苦生活决裂的决心。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结构上: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
9、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内容上: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3、 这一
10、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3分钟)明确: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带给女性的巨大伤害。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不顾家庭的反对,没有过高的物质要求,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的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得怨恨更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就是不可避免的。六、 拓展延伸。美好的期待落空,女主人公最终选择离去。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选择?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请你谈一谈。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当爱情已经桑田沧海,是否还有勇气去爱!”当我们就要轻轻合上氓的诗章时,我们的内心无法平静。2500年的悲恻动人的歌声还在启迪我们要诊视自己的情感,做一个懂爱善爱的人。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