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 散步一、教材分析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记事散文,作者以“散步”这一生活小事为线索,把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各种细节贯穿起来,表现了一家人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的真挚情感。学习本文的关键在于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体会在平凡小事背后的深意,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热爱生命的思想情感。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质朴真挚的亲情。2.过程与方法积累文中字词,养成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通过朗读和精读相结合,把握文章脉络和文中人物形象。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特点,学习赏析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
2、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在平凡小事背后的深意,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热爱生命的思想情感。三、重难点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统一的,即引导学生体会从平凡的小细节出发三代人相互关心、互相体谅的真挚亲情。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法。通过播放录音、教师示范和学生自读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2.品味关键句,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揣摩文章的关键词句,体会其深层含义。3.结合自身,展开联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展开想象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四、教法学法1.教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中思想情感。(2)情境联想法。设立具体情境,
3、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展开想象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3)讨论法。以小组形式讨论疑难问题和重点词句,教师适时点拨。2.学法 通过诵读、质疑、讨论、评价、总结、反思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五、 教学准备教师认真备课,制作课件。学生提前预习,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文中生字词。六、 课时安排本课为精读课,共计2课时。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扫除生字词障碍,能通读全文。2.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三代人间的浓浓亲情。3.梳理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结构。(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亲情是人类诸多情感中最朴素的一种,它隐藏在生活中每一个平凡的细节里,不事张扬,也无需表白,它无形无色
4、,却润物无声,有着 有着温暖人心的巨大力量。今天,就让我们陪着莫怀戚先生一家四口去田野散步,在明媚的春光中体会他们之间的浓浓亲情。2. 介绍作者,检查字词。(1) PPT展示作者资料,简要介绍。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2)PPT展示以下重点词语,请3-5位学生分别进行领读生词、解释词语或造句练习。熬 拆散 分
5、歧 粼粼 委屈 各得其所(3)提问:本课中有不少多音字,同学们发现了吗,有哪几个?累(累赘/累计/劳累) 熬(熬夜/熬白菜) 铺(铺盖/铺子) 散(散步/散漫) 3. 播放录音,整体感知。请同学们一边听录音一边思考以下问题:(PPT先展示前四个问题)(1)从文中找出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初春地点:田野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2)散步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由谁来解决分歧,为什么?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由“我”解决,因为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3)我的决定是什么?我决定委
6、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4)最后为什么选择了走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5)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整个故事。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4. 梳理脉络,把握结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研读课文,教师走入学生中适时参与、提点。具体要求如下:(1)圈出自己欣赏的句子或段落,选择一处以朗诵的方式和组员分享,并谈谈自己的感受。(2)概括文中人物的特点。例:“我”诚恳孝顺、儿子天真活泼、妻子温柔娴淑、母亲慈爱祥和等等。(3)给课文分层次。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事件、地点和人物。第二部分(2-8):以散步为线索,将一家人互敬互谅的细节串联起来,展现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
7、动人情景。下分三层:第一层(2):散步原因第二层(3-5):田野春色及散步乐趣。第三层(6-8):散步路线产生的分歧和解决办法。5. 本课小结教师以提问的形式检测讨论的效果,并适当点评。以直观图的方式展示文章结构,点明主题。6 布置作业复习、听写生字词。完成课后练习一。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1.学会赏析语言,体会文中重点句子蕴含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勇于承担责任的思想情感。(二)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本课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1)通过听写生字词唤醒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将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熬 拆散 分歧 粼粼 委屈 各得其所(2)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
8、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散步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讲述了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品味语言,深入理解。(1) 从文中第二自然段我们可以看出母亲本不愿出来的,是儿子的劝说让母亲改变了主意。请同学们思考假设“我”不劝说母亲,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为什么“我”没有这样做? 鼓励同学们结合自己和家人散步的经验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感知“我”劝说母亲是出于对母亲的孝敬,担心她一个人在家孤单寂寞。(2)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两处景物描写,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其作用。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
9、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3) 结合自身经验谈谈如果你是儿子,在面对本文中的分歧时你会说些什么?无固定答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4) 与同学交流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思考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3. 合作探究,学习写法。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语言艺术。(1) 结合本文主旨,思考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小题大做,以
10、小见大。作者抓住生活中一件非常平凡的小事“散步”来反映祖孙三代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用的是“小题大做,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感情。文中有多处互敬互爱的细节,例如发生分歧时“我”的思考和决定,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孝顺和尊敬。母亲改变主意,反映了她对孙子的疼爱。(2)文中有很多两两对称的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有意思吗,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有的浓,有的淡。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
11、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在这些句子中,事物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我们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5.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看看哪个故事更能感动你?请说出理由。 5. 布置作业。6. 在你和家人相处的过程中,遇到过和父母发生分歧的情况吗,你是如何解决分歧的?试
12、着把当时的情景记录下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 2 秋天的怀念一、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在平凡的细节中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本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把握文章脉络,感受母亲的伟大形象。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特点,领会朴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
13、学生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和“我”对母亲的一片真情,领悟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三、重难点突破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学会感恩。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母亲都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结合自身,展开联想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语言艺术引导学生回忆自身经历,激发情感。此外,本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句子,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诵来仔细体会这些句子背后的思想情感。四、教学准备教师认真备课,制作课件。学生提前预习,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文中生字词。五、课时安排本课为精读课,共计2课时。六、教学设
14、计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积累文中生字词,能在一定时间内默读全文。2.了解史铁生的相关资料。3.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母子之间浓浓的深情,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作者相关资料和本文的写作背景导入新课。史铁生 (19512010)原籍河北涿州,出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他多灾多病,身残志坚。1972年双腿瘫痪,后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因突发脑溢血逝世。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代表作我与地
15、坛鼓励了无数的人。史铁生21岁时,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那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后来,他的许多文字里都提到了他的母亲,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之后,所以这成为了他心中最深的遗憾,母爱也成为他写作生涯中永恒的主题。秋天的怀念就是一篇以怀念母亲为主题的优秀散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蕴含其中的真挚情感。PPT展示以下重点词语,全班齐读。 瘫痪 沉寂 捶打 憔悴 絮叨 诀别 喜出望外 翻来覆去2.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1) 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3次) 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不,我不去!”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
16、推着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2) 勾画出表现作者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并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可活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3) 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与同桌交流你的感受。 母亲乐观坚强,关心体贴,爱子情深。3. 讨论探究,感受形象。在本文中,“菊花”作为一个重要的物象始终贯穿全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菊花”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托在菊花上的深情怀念。先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段和第二段,教师适时做朗读技巧的指导点评。然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以下问题:(1) 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菊花?美丽的
17、菊花象征着多姿多彩的生活。菊花很美,生活也很美。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打击,都应该勇敢地,好好地活下去。(2) 在本文中菊花代表了怎样的品质,有什么作用?4. 拓展延伸结合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菊花在中国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从而促使他们明白作者选择菊花这一意象是经过仔细斟酌的。菊花虽然没有牡丹的富贵,莲花的清丽,梅花的高洁,却自有一种傲霜凌寒的气节。菊花被历代文人所吟咏,留下了精美的诗篇,菊花也被赋予了深厚的内涵。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5. 布置作业(1)复习、听写生字词。
18、 (2)找一找课文中几次写到了秋天,你觉得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3)你还知道哪些与花相关的诗词,选一首你喜欢的摘抄下来。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1.赏析关键句,深入理解“母爱”的内涵,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2.结合课文主旨激发学生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二)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直接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中母子之间的浓浓深情,初步把握了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读课文。2. 再读课文,深化感情。首先,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勾画出喜欢的句子。其次,分段落请几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朗读他们喜欢的句子,也可以朗读指定段落。教师主要朗
19、读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水平。最后,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字的作用和句中情感:(1)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悄悄地”显示出母亲的谨慎小心,怕自己让儿子痛苦,也是为了方便儿子尽情发泄苦闷,从而早日恢复平静。“偷偷地”表现了母亲的不放心,生怕儿子再伤害自己。(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扑和抓两个动词体现了母亲的急切和担心,她生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字则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伟大,她深受病魔折磨,明知自己的生命也不长久,却仍能强忍病痛鼓励儿子“好好儿活”,希望儿子能早日振作。(3)
20、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挡”是母亲有意的,母亲时时留心“我”的情感变化,生怕刺激到儿子。她担心儿子因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陷入痛苦绝望中。(4)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母亲“喜出望外”是因为:和儿子看菊花是她期盼已久的,儿子答应了满足了她的期盼,更说明了儿子的消沉情绪有所好转,这对一个担心孩子的母亲来说是最值得高兴的事。3. 梳理脉络,体会写法组织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并给本文分层。(1)本文通过描写“我”和母亲相处时的四件小事来表达主旨,是哪四件? 安慰儿子;隐瞒病情;央“我”看花;临终嘱托。(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的?文中同时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请同学们
21、找一找并谈谈它们的作用。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这种叙述方式叫做顺叙,也叫正叙。其特点是能使文章的层次与生活实际相一致。运用得当,可使文章眉目清楚、条理分明、有头有尾、结构完整。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文中两处插叙分别是:“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热爱生活,但为了儿子牺牲了自己的爱好。)“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地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补充说明,说明了母亲的病情严重,也说明了母亲为了儿子强忍病痛的坚强。)“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整个自然段。
22、(通过插叙写出了母亲的临终牵挂,表明了母爱的深沉。)(3)给本文分层次。第一部分(1)隐瞒病情悄抚慰。第二部分(2-5)相约看花多牵挂。第三部分(6)北海看花懂母心。4.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课后作业:1.按照课后要求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2.学完本课,你想对文中的母亲、“我”和妹妹说点什么?课后反思 3 羚羊木雕一、教材分析羚羊木雕记叙了“我”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好朋友却被父母逼着要回木雕的故事,反映了父母和子女两代人在思想上的矛盾和代沟。文章告诫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内心,尊重他们的友谊和人格,并进一步引发人们思考“金钱与友谊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中生字词。能
23、用一定的速度默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常用的记叙方法和描写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性地处理好亲情与友情的关系,明辨是非,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三、重难点突破本课的主题紧扣学生生活,因此对学生而言并不难理解。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和描写方法。我们采用读书指导法和小组讨论法,通过赏析文中的关键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四、课时安排本课为略读课,共计1课时。五、教学设计1.课程导入爱因斯坦曾经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却重金钱轻情义,尤其是那些自诩
24、成熟的大人们,他们的这种做法往往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不良影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羚羊木雕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检验预习,把握主旨。(1)羚羊木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本文讲述了“我”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好朋友万芳却被父母逼着要回木雕的故事。“我”、我的父母、奶奶、万芳、万芳妈妈等6个人物。(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无固定答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点评。(3) 字词积累 怦怦 树杈 寒战 脸颊 攥着 逮着玩3. 朗读讨论,深入品味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本文涉及了哪些人物?从他们对待羚羊木雕的表现来看,你认为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我的父母、奶奶、万芳、万芳妈妈等6个人物。
25、爸爸:婉转、持重沉稳、重财轻义。妈妈:语气生硬、态度严厉、重财轻义。 奶奶:明白事理、却无能为力。“我”:珍惜友谊、软弱 。 万芳:仗义、明理在初步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后,组织同学们分组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让后选1-2组的同学进行示范朗读,教师适时点评,在点拨朗读技巧的同时引导同学们从对话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特征。同时可以组织同学们就“羚羊木雕该不该送给万芳?”这一问题展开讨论。4. 对照梳理,积累运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思考以下问题:(1)给本文划分层次,并思考各部分的叙述方式。第一部分(1-15),查问木雕。(倒叙)第二部分(16-23)赠送木雕。(插叙)第三部分(24-25)逼取
26、木雕。(顺叙)第四部分(26-38)取回木雕。(顺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有:(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5)突出主题。(6)为下文作铺垫。(7)突出中心
27、思想。(2) 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故事发生的本来顺序来书写?这样有什么作用?如果按照故事发生的本来顺序写,整个文章的故事情节就会变得平铺直叙、毫无波澜。现在从妈妈发现查问木雕这一活动开始写构成了悬念,也节省了篇幅,加上回忆部分的插叙,整个故事顿时变得波澜起伏、趣味横生。(3) 文章结尾的反问句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反问句再次凸显出我被逼迫的无奈,父母们重金钱轻情意,却不知道与金钱相比孩子的心灵更应受到珍视。5. 结构图解6. 本课作业你觉得羚羊木雕该不该送给万芳?如果你想把一件珍贵的东西送给朋友,你会怎么办?课后反思 4 散文诗两首一、教材分析金色花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该诗从孩子的
28、“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的神奇想象写起,描绘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达了儿童对母亲的纯洁的爱,赞美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圣洁与美好。荷叶 母亲是一首爱的赞歌,作者冰心从雨中莲叶护红莲的生动情景联想到母亲的关爱与呵护,进而发出由衷的感叹。作者以荷叶喻母亲,托物言志,深情讴歌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二、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泰戈尔和冰心的文学常识。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主旨,品味作品情感。2.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艺术,感受诗中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29、四、教学难点深入的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亲情之爱。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五、课时安排本课为略读课,共计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能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会感恩母亲,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份心声表达出来。(二)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英国诗人叶芝曾经说过“每天读一句泰戈尔的诗,可以让我忘却世间的一切痛苦”,我国女诗人冰心也曾赞叹“泰戈尔的诗名远远超过了他的国界”,泰戈尔究竟是谁,他的作品到底有怎样魅力?带着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泰戈尔的艺术世界。首先让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2.作者简介看完视频,我们对泰戈
30、尔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觉得泰戈尔是个怎样的人?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泰戈尔的知识吗?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密友,曾于1924年访问中国。其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启迪了郭沫若、徐志摩、谢冰心等一代文豪,其中许多作品多次被译成中文。1泰戈尔的飞鸟集影响冰心,使她写出了繁星春水让她在文学界上迈出了一大步。3. 自由朗读,积累体悟(1)纠正、补充字音
31、祷告 沐浴 匿笑 嗅(2)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金色花,朗读时要注意意字音和停顿,要读出感情。请同学们边读边圈出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以下问题; 诗中的金色花是一朵怎样的花,它是谁的化身? (“我”,由小男孩变成的。) 诗中描写了三次嬉戏,分别是哪三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对母子怎样的性格和感情?母亲祷告开花散发香气母亲读书将影子投在书上母亲去牛棚开玩笑恢复原形(3) 深情诵读,感受语言。选取有代表性的诗句或学生喜欢的诗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情感基调,然后采用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情感。4. 共同探讨,思考总结 先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师生共同研究,完成以下问题:(
32、1)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的碎花,象征纯洁与美丽。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的、美丽的。(2) 为什么“我”要变成金色花,却总是不想让妈妈知道呢?因为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他觉得妈妈对自己的爱是无私的,所以自己对妈妈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3) 你觉得本文表现母子亲情的方式与前面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前面的文章比较严肃,这篇文章从孩子和母亲开玩笑的角度写,更加生动,也更显亲密。5. 拓展延伸这首金色花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母子之爱,事实上,除了这首诗歌泰戈尔还有许多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老师从泰戈尔诗选中摘抄一些美丽的诗句,我
33、们一起来分享: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离我们最近的地方,路程却最遥远。我们最谦卑时,才最接近伟大。(冰心纸船、朴树生如夏花6. 课后作业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以“妈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1.熟读本首散文诗,能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感知主要内容。2.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会感恩母亲,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份心声表达出来。(二)教学过程 1.设
34、疑导入:今天让我们学习冰心先生的一首散文诗荷叶 母亲。冰心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的最出名的女作家之一,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和儿童文学作家。她原名谢婉莹,冰心是她的笔名,“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荷叶 母亲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首先我想问一问大家,你们知道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荷叶和母亲有什么关系?(请一直二位同学作答,教师暂不作正误的评论)那么这两位同学回答的到底对不对?下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在朗读中寻找答案。在读之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本课的生词并蒂 姊妹 覆盖 菡萏 徘徊 敧邪 隐蔽2. 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完了课文,大家找到答案了吗?荷叶即莲花的叶子,题目之所以是“荷叶
35、 母亲”是因为作者从看到的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联想到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因此把题目定为“荷叶 母亲”,借此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那么作者这样的联想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一起梳理本文的脉络。 3.快速默读,梳理层次。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写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第一部分(13)两缸红莲,引起回忆。第二部分(47)雨打红莲,荷叶护花。第三部分(89)母亲似荷叶,母爱动我心。4. 合作探究,深入品味通过小组合作探
36、究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困惑,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 文章第二自然段中写到在作者的记忆中故乡的园院里有许多莲花,“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由眼前的荷花引出对过去红莲的回忆,非常自然,且“我”对八九年前看到的莲花回忆还那么清晰,说明我对红莲印象深刻,为下文以花喻人做铺垫。(2) 园中有许多莲花,作者却只选择了一白一红的莲花来写,这里采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衬托。以白莲的凋敝反托红莲在勇敢慈爱的荷叶荫蔽下的幸福。(3) 作者在风雨中几次看红莲,红莲是怎样的,作者心情又如何? 一看红莲:“红莲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心情烦闷。 二看
37、红莲:“那多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不适意。三看红莲: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动摇了。感动。(4) 怎样理解最后一段中“心中的雨点”?“ 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雨坎坷。5. 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1)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表达的思想很接近,你能默写出那句诗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这两首散文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表达你对父母的爱。课后反思 5 世说新语两则 一、 教材分析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本课选取的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两篇,虽然是文言文,但文字较为浅显,故事性也比较强,因此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二、
38、教学目标1了解刘庆义和世说新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2结合实际在讨论中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感情。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课文,并能针对文中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深入体会古代文人家庭生活的雅趣,学习古代少年的智慧。四、教学难点:我们采用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作者感情。五、课时安排本课为精读课,共计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了解世说新语的相关资料。2.诵读咏雪,积累文中生字词,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3.理解文章内容,能对文中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
39、五课两则,大家都提前预习了吧?有哪位同学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对世说新语的了解?(1) 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曾任荆州刺史。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撰有志怪小说幽明录。志人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2)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记晋代士大
40、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清淡放诞的风气。(3) 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的区别:同学们,在开始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文学常识,那就是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意思是民间流传的小说大概都出自于小官所作,是用街头小巷中的谈论或是道听途说的一些事所写下来的。因此,古代小说所记载的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写法上一般是直叙其事,不做任何夸饰,我们在学习课文中要注意体会这种写法上的特点。2、听录音,理解大意。谢太傅 f 俄而 雪骤 zhu 差可拟ch n柳絮x 无奕
41、y 王凝之nng 谢道韫yn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和课文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可以告诉我们那些内容?时间:寒雪日,寒冷的雪天。地点:家里人物:谢太傅及其儿女。事件:讲论文义,即谈论诗文。谢太傅,即谢安,有一个成语叫东山再起说的就是他。谢安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谢安所在的谢氏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很注重子弟的教育,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会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