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乐 清 市 南 华 寄 宿 学 校教学计划 学科 年级 教师 学年度 第 学期一、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43人。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社会性、时代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对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融合尚有一定的断层。二、教学目的、要求1、知道我国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知道贡献,萌发民族自 豪感和自信心
2、。2、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通过这些历史激发孩子们的优患意识,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从小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3、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学生理解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事实,从而产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知道我国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4、了解三代伟人提出的梦想与实现的原因,了解三峡工程的慨况,知道三峡工程是祖国建设的一项伟
3、大成就,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功能。引导学生关注三峡工程,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5、知道西部地区所包含的12个省、市、自治区,了解西部风景的优美,蕴藏着宝贵的自然资源,懂得开发西部是网络协调东西部平衡发展,其最终目的是真正实现全中国共同富裕。每样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能为西部建设出谋划策。激发学生关注西部大开发的热情。6、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交通,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知道交通工具各有特点,交通工具的发展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全国交通的发展,知道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节哀内设,给人们带来了便利。7、了解中国步入全球化发展道路、走向世界的曲折历程。知道对外开放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策,
4、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感受感受经济全球化给国家建设、人们生活带来的发展与变化。关心祖国建设与发展,初步具备社会责任意识与开放的国际意识。8、 知道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APEC等国际组织的名称,认识这些组织的标志,初步了解这些国际组织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三、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册教材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我是中国人在”“走进世界”板块内容要求编写的。本册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自我、认识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家乡(社区)的基础上,将视野进一步推到对祖国和社会世界的认识,并让学生走近世界人类共同的地球村中去发现、去了解。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 文明古国的荣辱
5、第二单元 富国强民之路第三单元 巨龙腾飞第四单元 生活在地球村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2、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了解近代中国有与政府的腐败,给侵略者以可乘之
6、机,致使国土流失、民不聊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3、了解中国近代的这段屈辱史,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用鲜血换来的,因此对革命先辈产生爱戴之情。4、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的英勇事例;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能爱戴革命领袖,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5、了解新时期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感到骄傲和自豪。6、了解长江三峡工程的概况。知道交通工具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7、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增强社会责任意识。8、知道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名称,认识这些组织的标志。难点:1、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能够树立
7、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2、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3、初步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措施,知道改革开放使我国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4、树立信心,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为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5、让学生理解三峡船闸通航的过程。西部大开发关系到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和真正实现全中国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6、学会使用交通图。7、初步了解各国际组织的作用,使学生自觉做到关心祖国的建设与发展。3、知识结构第一单元 文明古国的荣辱1、从四大发明说起2、圆明园在哭泣3、悲愤的吼声第二单元 富国强民之路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2、春天的故事3、全面建小康第三单元 巨龙腾飞1、高峡出平湖2、西
8、部大开发3、日新月异的交通第四单元 生活在地球村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国际组织四、教学的具体措施:(一)必须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1教材的编写不可能是针对所有学校学生,以所有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必须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就意味着教材的使用必须与学生和社会联系起来。所以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范例”。2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课本那样提供了教学的大致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必须开放。开放性的课本内容势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二)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三)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四)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